朱德:一位没有私敌的元帅

2016-02-09 07:28:15龙在宇
新传奇 2016年48期
关键词:张国焘粟裕林彪

朱德:一位没有私敌的元帅

变节投敌后的张国焘,对昔日中共党内的同事多有攻讦之词。但对于把自己磨来陕北的朱德,从未流露过不满,这或许与朱德与世无争、没有私敌的个性有关。这样的个性也使得朱德能在变幻无常的政治风云中屹立不倒,成为十大元帅之首。

1949年3月25日,朱德在北平西郊机场检阅部队

常扮演选将之帅的角色

朱德与林彪的关系,常令外人一头雾水。“文革”中,林彪在公开场合批朱德很凶,但在私下却是毕恭毕敬。朱德的女儿朱敏曾回忆,“文革”中林彪曾多次上门拜访朱德,态度很谦逊。在北戴河度假时,有一次朱德出去散步,偶遇林彪、叶群夫妇,林彪、叶群老远就跟朱德挥手,走近时点头弯腰,一口一个老总。对于素来孤傲且正处个人权力巅峰的副统帅林彪来说,如此谦卑的待人接物实属难得。

翻开历史便知道,林彪对朱德的尊敬其来有自。1928年,当时林彪还是一个连长,跟随朱德转战湘南。在一次护送物资的战斗中,林彪吃了败仗。朱德质问道:“你护送的物资呢?你带的部队呢?你在黄埔军校学的本领呢?”

林彪羞愧难当,先是一言不发,隔了一会儿才说出自己的复仇计划。这个计划令朱德眼前一亮,他批准了计划并让林彪负责实施。几天之后,林彪果然让抢劫物资的国民党部队“血债血偿”,此后他又连打几场胜仗。朱德由此发现了林彪的军事才能,将他由连长直接提拔为营长。井冈山会师后,林彪又由营长直接晋升团长。说朱德是林彪的伯乐,一点都不为过。

有学者认为,在公开场合,林彪批朱德似乎是摆出一种姿态,私下见到朱老总,依旧是当年部下见领导的模样。

朱德这位军中伯乐,选出的千里马并不止林彪。在井冈山时期,朱德就说过:“我老了,有粟裕。”说这话时,朱德已是红军主将,粟裕不过是一个连长。

此后不久,军部的参谋汇报战果时,不慎将番号弄错。原本打了胜仗的粟裕挨了朱德的通报批评,另一个吃了败仗的连长反而得到嘉奖。后来,事情弄清楚了,担心粟裕闹情绪,陈毅对朱德说:“我去找粟裕谈谈,做做工作。”朱德说:“不必了。只有经得起委屈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此时的朱德,不仅慧眼识珠,更有意在磨砺青年才俊。直到多年以后,粟裕百战建功,终于向世人证明了朱德的眼光。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曾力主粟裕率部渡江,粟裕却认为留在江北更有利,朱德支持粟裕的意见。最终,毛泽东采纳了这个意见。1948年5月,朱德亲赴濮阳,送粟裕上任。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朱德用自己的威望为粟裕压阵。

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顾问、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巡视员姚建平说,从红军后期开始,朱德已很少亲自指挥某一场战斗,而是扮演选将之帅的角色。他是一名伯乐,发现并栽培那些千里马,让他们去跃马疆场。

“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曾回忆,自己人生中最困难的两段经历,一段是长征,另一段是“文革”。长征中的朱德,除了应付围追堵截的敌人,还得与心高气傲的张国焘磨嘴皮。据朱德故居管理局的研究人员彭冬冬介绍,能把张国焘磨到陕北,朱德功不可没。“朱德不仅是个老好人,更是个有智慧的老好人”。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张国焘认为自己有八万大军,权力欲望膨胀,不甘听命于仅有一万人马的中央红军。两路人马分道扬镳,毛泽东率兵北上,张国焘却领军南下。作为中央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因为各种原因,朱德留在了张国焘军中。

朱德自始至终没有同张国焘翻脸,但对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行为又明确反对。身边警卫员被缴枪,自身几乎处于被软禁状态的朱德,总会抓住一切机会,苦口婆心地劝说张国焘。

对于这段经历,彭冬冬分析说,朱德眼中始终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原则,一个是大局。从原则来说,他不认同张国焘的做法,因此绝不和他沆瀣一气。从大局来说,那时的中央红军力量极度虚弱,张国焘手下的八万人马,无疑是红军队伍中实力最强的武装。彻底把张国焘推向反面,对于革命大局将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朱德能做的,就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和张国焘斡旋。

甚至在张国焘最终改弦更张,同意北上之后,朱德还不能掉以轻心。“迫于各种压力,张国焘终于率部北上。但此时他已是戴罪之身,唯恐与中央红军会合后,被人清算另立中央的罪行。朱德只得在旁边,继续劝说张国焘。”彭冬冬介绍。

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朱毛重新聚首。毛泽东评价老战友:“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认为朱德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张国焘最终背叛革命,投入敌营。变节投敌后的张国焘,对于昔日中共党内的同事多有攻讦之词。但对于把自己磨来陕北的朱德,从未流露过不满,这或许与朱德与世无争、没有私敌的个性有关。“文革”中,毛泽东亲自出面保护的几名老战友中,便有朱德。彭德怀临终前最想见的人,也是朱德。

朱德之孙朱和平说,对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们会有不同的评价。比如提到毛泽东,人们会说“一代伟人,雄才大略”;提到周恩来,人们会说“顾全大局,鞠躬尽瘁”;提到朱德,最常用的就是“德高望重”。

“文革”中受冲击仍能泰然处之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此前悬挂的毛泽东与朱德的画像,变成了毛泽东一人的画像。开国大典之前,朱德主动提议,将自己的画像撤下来,只保留毛泽东的画像。

然而在“文革”爆发前,朱德也讲过:“我们不能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这不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嘛,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顶峰就意味着不能发展了,怎能这么说呢?”他的这番话,后来成为一些人攻击的箭靶。

“文革”中,朱德受到冲击,他却始终能泰然处之。甚至对那些朝自己恶语相向的人,朱德也仅是轻描淡写几句。一些人为了迎合时势,把井冈山博物馆里的展陈“朱毛会师”改成“毛林会师”,“朱德的扁担”变成了“林彪的扁担”。朱德得知情况后,却笑着说:“扁担么,可以先借给他,早晚要还回来的。”各种大字报贴到朱德家门口,朱德拿拐杖指着自己名字说:“就这俩字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

在会议中,朱德被几名昔日部下围攻,要他交代问题。回到家中,朱德并未痛骂这些人忘恩负义,只是摇头叹息:“这几个人,都左得不可收拾喽!”左,还是工作态度问题,并不牵涉人品。

家乡人民对于逆境中的朱德,始终给予了支持。北京造反派曾派出“揪朱兵团”窜到朱德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大吵大闹要召开“声讨”朱德大会,张贴“炮轰朱德”、“打倒朱德”等大字报和标语,闯进朱德旧居陈列室,捣毁和抄走文物,煽动当地群众反对朱德。

当地群众并不到会,“声讨”朱德大会也只是由北京窜来的几个造反派用高音喇叭,胡乱大叫大喊一阵子了事。他们在一栋空闲旧房里住了一天,当地群众不给他们饭吃,也不供应水喝,第二天当地群众就把他们轰走了。

据彭冬冬介绍,在广东肇庆视察工作时,面对七星岩这处自然景观,朱德赋诗一首:“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诗中描写的既是景致,更是朱德的心境。读懂了这首诗,才更能体会到朱德之“德”。

(《廉政瞭望》龙在宇/文)

猜你喜欢
张国焘粟裕林彪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一个真实的林彪
男人世界(2007年2期)2007-05-30 10:48:04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军事历史(2004年2期)2004-11-22 07:12:18
粟裕谈黄桥战役
军事历史(2001年4期)2001-08-21 02:50:20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38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军事历史(1997年5期)1997-08-21 02:36:10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
军事历史(1994年2期)1994-08-16 07:11:58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军事历史(1993年3期)1993-01-18 00:11:40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
军事历史(1988年3期)1988-01-18 0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