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明,尹丽娟,吴海苗,吕长虹,冯 岩
(261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00)
脑出血患者外敷松花粉治疗压疮的护理观察
巴 明,尹丽娟,吴海苗,吕长虹,冯 岩
(261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00)
目的探讨外敷松花粉治疗Ⅱ期压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Ⅱ期压疮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清创,对照组每天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然后涂0.5%碘敷2次/d,观察组将在创面上洒松花粉2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松花粉治疗Ⅱ期压疮的疗效显著。
压疮;松花粉;护理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出现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发生的组织坏死和压力性溃疡[1-2]。压疮常见于慢性疾病脑出血、脑外伤、骨折等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一旦发生如不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局部组织继发感染,坏死,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在临床实践中,外敷松花粉治疗Ⅱ期压疮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Ⅱ期压疮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其中院外40例,科内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45~69岁。所有患者均为脑出血等原因导致长期卧床而形成,均采用Braden量表对患者压疮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两组年龄、性别、压疮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使用气垫床,建立翻身卡,2 h翻身1次,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柔软,防止疮面再次受压。
1.2.1 基础疗法: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口服或静脉输用敏感抗生素,7天为一个疗程。
1.2.2 饮食护理: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之一,又可影响压疮愈合,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疮面愈合。
1.2.3 局部压疮处理:对照组疮面护理采用0.9%生理盐水冲洗疮面,然后给0.5%碘敷,2次/d,消毒疮面及周围皮肤,观察组同样冲洗后待干,把松花粉直接干敷疮面上,以敷盖疮面1 mm厚为准,用无菌纱布覆盖,2次/d,待疮面干燥结痂或长出新鲜肉芽后,换药改为1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疮面完全修复或疮面明显缩小、干燥、红润,肉芽生长良好;或疮面缩小,呈淡红色,肉芽部分生长,炎性渗出物减少。无效:疮面无好转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0.5 %碘敷用于皮肤破损处的消毒,包括烧伤、烫伤都可用碘敷,它还能在疮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有利于疮面的愈合。
压疮是身体受压部位持续受压过久导致的,Ⅱ期压疮是压疮是否向Ⅲ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若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则会转向好转、康复,从而避免向Ⅲ期发展。我们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要求每2 h进行一次体位的改变。在辅助患者翻身时要注意,避免进行拖、拉或推等暴力动作,以免损伤患者。另外,若水泡但在3 mL以下者,积液可自行吸收而无需抽出,以避免将表皮的屏障功能破坏;若水泡在3 mL以上者,积液过多、难以自行吸收,且易造成创面的基底部受压而导致损伤加重,因此应将积液抽出。在压疮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给予积极有效的消毒、预防是重要措施,故应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将及时翻身、避免受压时间过长形成压疮放在重要位置。
据文献记载[3],松花粉是祖国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中药,初见于唐朝时期的《新修本草》一书中,其是来源于松科植物的花粉,有清香气味,有较强的止血、收敛、燥湿和抗菌效果;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中有较多的抗氧化成分,并富有多种微量元素,因此有较好的组织修复、抗病毒,活血化瘀和生肌作用。将松花粉用于压疮的创面护理中,可使创面保持干燥,且能有效防止创面感染。对于Ⅱ期压疮患者而言,松花粉有利于保持局部的干燥,且有较好的收敛作用,可加速水泡积液的吸收,以及创面愈合过程。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将松花粉应用于Ⅱ期压疮患者,有利于提高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水肿、充血,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上皮细胞再生等。因松花粉属纯天然中药,无毒副作用,且操作简便,疗效可靠,费用低廉,值得临床应用。
[1]杨娟玉.婴儿湿巾联合松花粉预防老年大便失禁后肛周皮肤损伤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69-170.
[2]李 丽,安 娜,吴冬云.龙珠软膏联合松花粉治疗Ⅱ及Ⅲ期压疮的效果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6):968-969.
[3]赵立新,喻 陆.松花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4,25(1):49-51.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0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