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雄,汪斌
1.河西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甘肃 张掖 734000;2.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郭军雄1,汪斌2
1.河西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甘肃 张掖 734000;2.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1例IBS-D肝旺脾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9例。中药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西药组给予整肠生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腹痛或腹部不适、腹泻次数、粪便性状、便意窘迫、精神紧张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中药组88.24%,西药组70.2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2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泻次数、粪便性状、便意窘迫、精神紧张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中药组腹痛或腹部不适、便意窘迫和精神紧张积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肝旺脾虚证,临床疗效优于整肠生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便意、窘迫和精神紧张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IBS);腹泻型;肝旺脾虚证;痛泻要方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本病发病机理复杂,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笔者运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旺脾虚证患者,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9年10月—2014年4月河西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门诊确诊为IBS-D肝旺脾虚证的患者,共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9例。剔除病例共7例,其中中药组5例(自行停药2例,中药煎服不便而改服其他药物3例),西药组2例(自行停药1例,随访无果1例)。中药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19~58岁;病程7月~11年。西药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21~57岁;病程8月~10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ⅢIBS-D的诊断标准[1]。最近3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下列症状中的2个或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排便频率改变;③粪便性状改变,在诊断前6月出现症状,最近3月症状发作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满足IBS-D的分类标准:糊状便或水样便≥25%,硬便或块状便<25%。
1.3 辨证标准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中的辨证标准,辨为肝旺脾虚证。主症: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②急躁易怒,善叹息。次症:①两胁胀痛;②纳少泛恶。舌脉: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或器质性胃肠道疾病史;②合并有心、脑、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患精神疾病或不配合治疗。
治疗期间,嘱患者避风寒、忌服生冷、刺激性饮食及肥甘厚腻之品。
2.1 中药组 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处方:白术、白芍、白花蛇舌草各15 g,陈皮、防风各10 g,山药12 g,薏苡仁20 g,木香6 g。随症加减:久泻者,加升麻6 g,肉豆蔻10 g;大便黏液多者加葛根、石菖蒲各10 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 g;忧郁寡欢加郁金15 g,合欢花10 g;睡眠欠佳者加酸枣仁30 g;舌苔黄腻者,加黄连6 g。每天1剂,加水浸泡30 min后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4周。
2.2 西药组 予整肠生(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天口服3次,每次2粒。服用4周。
3.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采用症状积分减分率进行评估,症状积分减分率=(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记录2组治疗前后腹痛或腹部不适、腹泻次数、粪便性状、便意窘迫、精神紧张症状的变化情况。每项症状均参照症状完善后的stanghellini评分标准[3](见表1)进行评估。
表1 stanghellini评分标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70%≤症状积分减少<95%;有效:30%≤症状积分减少<70%;无效:症状积分减少<30%。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总有效率中药组88.24%,西药组7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 0.038)。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泻次数、粪便性状、便意窘迫、精神紧张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中药组腹痛或腹部不适、便意窘迫和精神紧张积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
现代医学对IB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IB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发病与饮食、肠道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脑—肠交通异常对IBS发病的影响。目前治疗仍以经验性改善患者的症状为主,由于该病多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而给予抗生素治疗,易导致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整肠生能有效调节肠内菌群失衡状况,同时增强肠道的局部免疫力,缩短腹泻病程,降低腹泻严重程度[4]。中医学认为,IBS-D可归属于腹痛、泄泻、郁证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旺脾虚。叶天士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陈无择言:“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可见,本病多因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所致。
表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症状腹痛或腹部不适n腹泻次数粪便性状便意窘迫精神紧张组别中药组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34 37 34 37 34 37 34 37 34 37治疗前2.56±0.613 2.43±0.603 2.24±0.496 2.30±0.520 2.18±0.834 2.22±0.787 1.53±0.563 1.46±0.650 1.06±0.776 1.05±0.815治疗后0.79±0.729①②1.16±0.727①0.71±0.579①0.97±0.726①0.79±0.770①1.05±0.743①0.62±0.604①②0.97±0.645①0.32±0.475①②0.59±0.551①
本研究所用痛泻要方最早见于《丹溪心法》,书中仅以“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两半,防风一两”列出,并无方名。明代吴崐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鉴于历代医家均以本方治疗肠鸣腹痛、泻后痛减的痛泻之证,故临床治疗肝旺脾虚型IBS-D多选本方[5]。方中白术苦、甘、微温,苦可燥湿,甘能补脾,善治脾虚湿困之泄泻;白芍酸寒,能够养血柔肝、和里缓急而止腹痛;陈皮辛苦而温,可理气燥湿、醒脾和胃;防风燥湿以助止泻,为脾经引经药。因脾虚多生湿、肝旺多化热,故笔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山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以清热利湿;木香行中焦脾胃及下焦大肠之气滞。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清热祛湿止泻之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肝旺脾虚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整肠生治疗(P<0.05);治疗后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便意窘迫和精神紧张的改善情况也优于整肠生治疗(P<0.05)。提示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肝旺脾虚证,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便意窘迫和精神紧张的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1]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 et al. Functional boweldis 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3]Stanghellini V,Ghidini C,Maccarini MR,et al.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ulcer and non-ulcer dyspepsia[J].Gut,1992,33(2):184-190.
[4]任乃刚,陈伟,彭勃,等.整肠生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716-717.
[5]沈芸.蔡淦教授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拾零[J].新中医,2002,34(4):12-13.
(责任编辑:吴凌,刘迪成)
R574.4
A
0256-7415(2016)12-0042-03
10.13457/j.cnki.jncm.2016.12.018
2016-08-22
郭军雄(1977-),男,医学硕士,副教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