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黑河市农广校,黑龙江黑河 164300)
玉米螟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刘颖
(黑河市农广校,黑龙江黑河 164300)
玉米螟虫是粮食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寄主的种类很多,玉米是受其危害最大的粮食作物。文章探讨了玉米螟的危害特点,以及防治玉米螟的方法,对农业发展有实际操作意义。
种植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俗称箭秆虫,也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对玉米危害较重,是常发性的害虫。近年来,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肥水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使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做好防治工作,对玉米产量提高有很大帮助。
玉米螟的成虫是黄褐色的蛾子,体型为中小型,长约1cm,翅膀展开约2cm,翅膀呈土黄色,中间有褐色斑点和横着的波状条纹,后翅颜色发深,呈褐色。相对于雄性蛾子,雌性颜色稍浅,整体鲜黄,后翅褐色,腹部偏胖。玉米螟卵呈鱼鳞状排列,卵是椭圆形发扁。幼虫整体淡红,背部有3条纵线,中间纵线最突出,约长2~3cm,背末端有毛4片。
(1)心叶期危害特点。低龄的幼虫在玉米心叶内啃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啃食的嫩叶展开后,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蛀食严重的心叶则破碎,不能展开。
(2)孕穗期危害特点。雄穗在抽出后,玉米螟幼虫会在其上部蛀食,并进入到穗柄和以上的茎秆。玉米螟将破坏玉米的髓部组织,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营养传输不到穗部,穗部发育不良,导致玉米花叶,长势衰弱,折秆,形成早枯,影响结实。
(3)抽丝灌浆期危害特征。抽丝灌浆期,玉米螟蛀食花丝内部,导致雌穗内部的花丝断裂,影响灌浆。抽穗后,蛀食果实,啃咬玉米粒,危害玉米籽粒,使果粒破损变质发霉,严重影响千粒质量,果粒产生发瘪,发烂现象,甚至缺失,这个时期危害最严重,玉米产量大大下降。
3.1绿色防治方法
绿色防治就是采用无公害的方法防治玉米螟。约85%以上的幼虫在玉米秸秆和穗轴内越冬,因此,应加大力度消灭处理越冬寄主。为了防止来年开春化蛹羽化,压低越冬的虫源基数,就需要在每年3月份,对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加工粉碎,或者进行高湿沤肥。利用收割机进行收割玉米,也能消灭潜伏在茎秆内越冬的幼虫,秸秆粉碎还田。
利用生物防治,即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体操作是人工繁殖赤眼蜂,然后,在玉米螟卵期放进玉米田间。原理是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卵粒中繁殖后代,利用赤眼蜂达到防治目的。这种生物防治方法经大规模试验,其放置的效果在68%左右。
3.2物理防治方法
玉米螟成虫有趋光性,利用此种特点,可以使用高压汞灯进行诱杀。利用玉米螟成虫趋光性,采取高压汞灯进行诱杀的具体操作,就是在柴草垛或秸秆堆放地设置高压汞灯,保持灯与灯的距离约1.5m,将灯进行固定高置,灯与水面的距离保持18cm左右,灯下放置捕虫的水池,水池的直径约1.2m,深12cm,水深6cm以上。开灯从6月下旬到7月下旬,每天晚上19时到凌晨3时,保持灯亮。注意在早晨及时把虫蛾捞出,约2d换水,内加15g洗衣粉,水少时,应及时添水。
玉米螟羽化阶段,用DT-15P型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在玉米田边,每200m距离,放置1台射式杀虫灯,1台灯可以防治3.33hm2的玉米螟成虫。
3.3化学防治方法
心叶末期,在玉米株喇叭口内撒施颗粒药剂,俗称“砂子药”,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具体的操作,用50%的辛硫磷乳油40ml与10kg的细砂混合均匀,每株撒施2g,此种防治效果在85%以上。穗期可用甲柳克颗粒剂,在雌穗下的2片叶上撒施,可以增强效果。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还可以使用田间喷雾机喷洒BT粉,大约每667m2田地25g兑水22.5kg左右。在玉米螟末期进行毒杀。
文章介绍了玉米螟防治的绿色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是目前防治玉米螟常用方法,能够控制玉米螟危害,减少玉米螟带来的损失。玉米螟的防治是农业必须攻克的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玉米螟一定会得到更好的防治。
[1]李红,旷龙江,吴海娟,等.齐齐哈尔市玉米螟发生量的预测预报.中国农业气象,2004,50~52
[2]赵秀梅.2011年齐齐哈尔市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及其防治对策.中国植保导刊,2012,32(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