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玲,白雨璇
(1.山东省淄博市萌山水库管理处,255020,淄博;2.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11189,南京)
河道综合治理融合区域文化的探讨
朱洪玲1,白雨璇2
(1.山东省淄博市萌山水库管理处,255020,淄博;2.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11189,南京)
区域文化;河道;治理;融合
区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形貌,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等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人类历来就沿着河流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河流几乎哺育了全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无论人类历史沧桑巨变的轨迹如何演绎,没有改变人类循水而生、傍水而居的特点。每一块伟大的土地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每一条伟大的河流都能孕育一座伟大的城市。在当今丰富的城市水环境建设中,如何把区域文化融入河道综合治理中,值得我们深思。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人类为了改变自然水资源存在的生产活动或劳动,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化。人类社会文明起源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河流的文化,河道景观是河流文化的体现。梅契尼科夫在 《文化与伟大的历史河流》一书中说“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活动因素,而且是历史的真正动力,不仅在地质学界和植物学界的领域中,而且在动物和人类的历史上,水都是刺激文化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沿岸向大洋过渡的力量。”古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发源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演替而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河道景观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综合体现。河道景观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要使河道看起来具有当地的人文特色,要营造适合当地人需求的水景观,并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这样的水景观不仅仅只是人们驻足娱乐的场所,更是地方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
人类的个体、群体、组织或共同体、联合体在水资源共享的客观事实面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具有强烈的亲水性,这在哲学思想及人类生活环境中都得到广泛体现。水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向来把水的治理推崇为“经世之学”“治国安邦之学”。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功利千秋、名垂青史的治水人物和精品工程。城市河道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好的滨水环境常常是吸引人们的亮点。滨水景观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成都的府南河改造、杭州的西湖整治工程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为市民创造了高品质的亲水空间。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文化资源的体现,在建设中要延续城市的文脉,维护城市的区域文化特色。上海的外滩建设因亲水文化景观而闻名全球,成为各国游客向往的胜地,是上海重要的旅游资源。
人类社会的起点在于其行为的集体性或有组织性。水是人类共享的自然资源,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与水资源互动的历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水文化。水资源的自然分配状态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显著不同,导致了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所引起的冲突形成了水资源利用公平与合理、高效与低效、需求的多与少。如何通过改变人类利用水的行为方式,保持水的自然存在状态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各种性质的水污染成为人类水资源利用体系中最为突出、最为可怕、人为的灾难。自古以来,圣贤都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最高标准,追求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青山绿水带来的美感也是人们所苦苦追寻和崇尚的审美意识。千百年来,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的智慧,对水的观察和认识经常会令人们茅塞顿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认识江河、治理江河、利用江河,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伟大历史。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江河一路滋润、一路养育,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江河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华夏民族栖息之地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河流作为地理气候的产物,同样存在着很大差异。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我们要亲近自然,让人能够用眼、鼻、舌、手、身,立体化感受清爽灵动的水,要尊重水的自然性,在河道整治中要尽量拓宽、减少堤岸,多设计一些可供人们亲水的回水湾、河滩等,建立新型的人河关系。“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已经成为国际河流学会的口号,“河流伦理学”也提到了人类学术的前沿。探讨河流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促进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保护河流的自然形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觉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历史学家不仅为我们记录了古代的“大河流域的文明”,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 “大禹治水”“诺亚方舟”等美好传说。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如何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河道建设,关键是从实际出发,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任何一个景观都要体现观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其中的人文性尤为重要,它能体现人们的核心价值。以桥、岸、闸、涵、树等为载体,将中国文化地域元素与“廊、墙、文、瀑、径”等设计元素一起贯穿河道治理中,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多个不同的文化景观。
[1]刘星原.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J].湖北水利水电,2005(1).
[2]邹德秀.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4]潘杰.“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J].江苏水利,2005(8).
[5]董文虎.水利发展与文化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6]仇保兴.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治理[J].城镇供水,2005(4).
[7]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杨 轶
TV85+G05
B
1000-1123(2016)22-0060-02
2016-11-10
朱洪玲,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