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胜芳,王亚华,陈春良,王晓莉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0084,北京;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100010,北京;3.中共中央党校,100091,北京)
农村水情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温胜芳1,王亚华1,陈春良2,王晓莉3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0084,北京;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100010,北京;3.中共中央党校,100091,北京)
农村是水情教育的薄弱环节。本研究利用涉及全国21个省2701份农户的水情意识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水情认知受资源禀赋、村庄灌溉治理水平和农户经济社会特征的影响显著,经验导向特征显著。村庄灌溉治理水平对农户亲水态度有显著正影响,而更丰富的水资源、更高的学历和水技术方面的认知对农户节水行为有正向影响。农村水情教育调查结果表明,要在农村开展精细化差异化教育,强化水制度和水技术宣传、增强农户水管理的参与意识,培养水情感文化和农户亲水态度以及节水行为。
水情教育;水情认知;节水行为;灌溉治理
我国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旱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开展水情教育,成为全面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基础。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开展水情教育,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2015年6月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 《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水情教育规划,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国水情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水情教育已经成为保障水安全的新途径,也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课题。
从既有文献看,我国有关水情研究的学术研究很少。水情认知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水情认知对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直接关系到水情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关系到水情教育对我国水安全问题解决的支撑力问题。在水情教育的开展和水情意识的调查研究中,农村水情教育是薄弱环节,相关调查研究均是空白。本研究通过全国范围农户水情意识的调研,初步揭示农户的水情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水情教育的开展提供基础。
对水情认知的研究分散在水资源管理、环境意识和灾害防范等领域的研究中,研究主要围绕水情认知特征、影响水情认知的因素和水情认知效应等几方面展开。
①水资源管理领域。侧重于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且多从技术选择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对水知识、水资源态度等影响节水行为的关注开始增多。郝泽嘉等人以北京市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评估了节水知识、意识和行为现状,并系统地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青平等对城市居民的节水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居民对节水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这两个因素对其节水行为有正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态情感(EA)整体上正向调节着计划行为理论中预测变量与节水行为的关系。有关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则基本集中于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对节水行为的影响,没有对水情认知因素的考虑。徐小燕等综述了近年来对水资源态度与节水行为研究有影响力的模型,简述了水资源态度与节水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
②环境意识领域。该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早,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实现了与国际研究并轨。在对环境意识的测度方法、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方面,形成了一些基本结论,研究对象基本实现了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学生的全覆盖。但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为综合性的环境意识,对水环境意识的独立研究较少,涉及城市和学生群体,仍缺少对农村水情意识的关注。陆益龙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CGSS)环境模块的数据分析了水环境问题、环保态度与居民的行动策略,认为解决公共水环境问题,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在制度安排和公共管理方面。付军等]对典型城市中小学水环境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在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技能、思考力和判断力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
③灾害防范领域。该领域研究中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水灾害意识研究是一个重要部分,如罗小锋和冷俊磊分析了江汉平原农户减灾意识及影响因素,但研究主要针对局部地区,在全国层面的农户水灾害意识的研究仍比较缺乏。
通过以上梳理发现,水情认知的研究散落在多个领域,缺少以水情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且相较于技术角度的讨论,从微观调查角度对水情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讨论较为缺乏。尽管近年出现了一些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查和中小学水环境教育的调查,但研究对象仅限于城市居民及学校学生,对用水量最大的农村农户群体的水情意识仍缺少调查研究。在国际上,水情教育研究已经深入到在城市和社区层面通过实验研究考察具体水情教育活动及水管理措施等其他因素对水情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但对农村的研究同样匮乏。
在我国,随着城市水需求侧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的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行为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农村水情教育在解决水资源短缺、减少水生态损害、减缓水环境污染问题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农户生产生活受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农村农户的水情认知、态度和行为有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特有规律,在我国全面开展水情教育之前需要对农村农户的水情意识进行系统评估和探讨。
参考以往研究,自然地理因素、资源管理系统和个人经济社会特征都应该是水情意识的影响因素。具体到农村来说,水资源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农业生产方面灌溉管理的村庄治理因素,个人年龄、学历、兼业水平、外出打工经历等微观农户人口经济社会特征都可能影响农户的水情意识。农户水情意识可以从水情认知、亲水态度、节水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水资源条件、地势情况等自然地理因素是农户水情认知的直接途径。在水资源条件非常好的地方,农户生产生活受水的限制较少,较少的水安全问题体验可能会导致较差的水情认知,关注水和采取节水行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同时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往往水文化较浓厚,爱水惜水的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可能会比较普遍,这在已开展节水社会建设试点中有所体现。对于水资源条件较差的地区,干旱经历也能深刻改变农户的水情认知,为农户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提供动机。
图1 农村农户水情意识的影响因素
农田水利灌溉是农民生产中与水最密切的交互方式,其治理的绩效水平会直接改变农户获取生产用水的难易程度,进而改变农户对水情的认知。而灌溉管理的公平程度、农户在灌溉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应该会影响农户对水问题的关注及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看法。灌溉作为村庄集体行动的重要内容,如果达到较高的治理水平,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户“搭便车”的意识和行为的发生,对农户节水行为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自然地理背景和村庄灌溉治理水平有关外,个人的成长背景、知识体系 (学历水平)、农业收入比重、外出打工经历等都可以改变农户对水情的认知。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加强,外出务工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的同时,也通过劳动力返乡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面貌,农户学习知识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世界普遍情况的认知有所提高。
在行为层面上,人们选择采取行动应该会受问题的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影响,同时经济动机、理想动机、情境因素等也是重要的解释变量。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和研究对象,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a是水资源条件对农户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有显著影响;假设b是村庄灌溉治理水平对农户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有显著影响;假设c是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对农户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有显著影响;假设d是水情认知对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有显著影响。
根据前述探讨,本文水情认知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同时考虑自然地理因素、村庄灌溉治理因素和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在考察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将水情认知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
1.计量模型
考虑到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3类因变量均为二元取值变量,计量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以上述自然地理因素、村庄灌溉治理因素、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和控制因素变量组为自变量,运用Stata软件对各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建模,探索各自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具体将模型的形式设定如下:
其中,因变量是一个二元取值变量,即水情认知的正确与否、是否为正面水态度和是否采取过节水行为,以正确认知、正面态度和正面行为的机率和错误认知、负面态度和负面行为的机率比的对数为解释变量;xi为影响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自变量,αj为截距,βi为回归系数,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表1 水情认知的问题设置
2.数据与变量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以清华大学课题组2013年对涉及我国21个省51个县110个村的2 701份农户问卷为基础。问卷共发放2 750份,获得有效问卷2 701份。调查样本在东、中、西部地区,平原、丘陵、山区地区,不同水资源状况和不同收入农户中均衡分布。
因变量包含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共10个变量。根据《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对水情教育的定义,水情认知包含对水资源、水环境、水防范、水效率、水技术、水制度等6个方面认知,分为水安全知识和用水管水知识两类6个变量。态度与行为方面包括对水资源保护的态度、对水利工作的态度、对水管理制度实施的态度和是否采取过节水行为4个变量(表1)。
自变量包括自然地理变量、村庄灌溉治理变量、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和控制变量4类,共14个变量。自然地理变量N包括水资源状况、地势情况2项;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P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农业收入比例、是否外出打工6项;村庄灌溉治理变量G包括灌溉方式、灌溉绩效水平(灌溉设施状况)、公平程度(灌溉用水分配过程公平程度)、参与程度(参与讨论和维护的频率)4项;宏观控制变量包括地区类别和地区平均收入水平2项。主要度量方法和样本均值见表2。
农户对水情的认知以对水资源(正确率为87%)和水技术(83%)的认知较高,其次是水环境(74%)、水防范意识(72%)和水效率(70%),对水制度的认知最低,正确率仅为57%。在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方面,关注当地水利工作的占77%,关心当地水质和同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占68%,在日常生活中会对用过的水再利用的占54%。采取正面行为的农户比例远低于有正面态度的农户比例。对水制度认知的低正确率,反映出国家出台的水相关制度的宣传不到位,农户并不了解国家为促进节水出台了什么措施,更不了解有什么政策帮助农户节水。提升农户对水情的科学认识、促进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共同应对水危机,是在农村开展水情教育的意义和重点所在。
1.计量结果
(1)水情认知的影响因素
Logistic计量结果显示,水安全方面的农户认知的影响因素相对单一,对水资源认知主导因素是自然条件和灌溉绩效水平,对水环境认知的主导因素是农户人口特征,对水灾害认知的主导因素是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具体来说水资源条件越好、灌溉绩效越高时,农户对水资源短缺的认知概率越低;灌溉绩效水平越低、年龄越小、家庭收入越高对水环境污染的认知概率越高;山区、兼业水平高的农户对水灾害防范的认知概率高。
可控式二元八木天线阵结合了定向性八木天线和全向性八木天线的优势,在各个方面都将天线的作用提升了很大的高度。它通过一个电控装置将天线阵实现在角度和速度实时转换,改善不同情况下接收信号不良的状况,并且可控式八木天线阵可以对波数进行调控,从而改变天线的覆盖范围区域,以及对船舶实施有效的监控。通过动态调控天线性能,可以实现船舶跟踪,避免时隙冲突,增加通信距离。可控式二元八木天线阵可在海事局VTS的VHF基站、国内甚至全球推广,并且不仅局限于VHF岸站,在船上也可得到应用。
用水管水知识方面的农户认知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水资源条件、务农收入比、灌溉方式、平均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水资源条件越好、家庭收入越高、以农业生产为主、采用井灌、灌溉绩效水平低的对用水效率的认知概率越高;学历越高、以农业生产为主、采用渠灌、参与水平越低的农户对节水技术的认知率越高;水资源条件越差、地势越平坦、年龄越低、家庭收入越低、兼业水平越高、灌溉方式以渠灌为主的农户对水制度的认知率较高。
从以上水情认知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影响因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了农户的水情认知大多来自于生活经验中对自然环境的感知。
(2)水情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农户是否担心水质安全的态度受水资源条件、地势条件、灌溉绩效水平、参与水平和水制度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水资源条件差、山区、灌溉绩效水平低、参与程度高、对水制度认知程度高的农户担心水质的概率较大。
农户是否关注水利的态度受水资源条件、性别、学历、农业收入比、灌溉方式、参与水平、和对水资源、水技术认知的影响,表现为水资源条件越差、男性、低学历、以农业收入为主、渠灌、灌溉参与程度高、对水资源和水技术认知高的农户更关注水利。
表2 自变量列表
农户是否同意实施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受灌溉方式和农户对用水管水知识认知的影响,表现为采用渠灌方式、灌溉管理参与水平高、对水技术和水制度认知程度的农户同意实施更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概率大。
在节水行为方面,农户是否采取节水行为受水资源条件、学历水平、灌溉管理绩效水平和农户对水管水知识认知的影响。水资源条件好、学历水平高、对水效率认知率低、对水技术和水制度认知程度高的农户采取节水行为的机率大。
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反映出农户的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动因的复杂性,受个体与社会结构因素的制约或许并不大,相反,作为应对具体问题的行动实践,可能与具体的实践情境联系更为密切。
2.进一步讨论
本部分将对自然地理特征、村庄灌溉治理绩效、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3类变量中显著影响水情认知、亲水态度与节水行为的因素进行说明,并分析水情认知与亲水态度、节水行为的关系,初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以对本文的4个假设进行回应和解释。
(1)自然地理变量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机理
在自然地理变量中水资源条件对水情认知、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影响较大,验证了假设 a。而水资源条件对水资源短缺认知(-0.388**)、节水技术认知 (-0.192*)、水制度认知(-0.295***)、关注水质安全(-0.328***)、关注水利(-0.463***)5个方面有显著负影响,对用水效率认知(0.201*)和节水行为(0.310***)有显著正影响。反映了水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对水资源短缺的认知情况较好,了解一定的节水技术和水制度安排,比较关心水质安全和水利,但都对节水效率的认知较差,节水行为也较少。水资源条件好的农户尽管水情认知率不高、对水利也不是很关注,但对节水效率的认知较高,也采取了较多的节水行为。这种结果与我们普通的缺水地区会更节水的逻辑相反,可能是因为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农户有浓厚的爱水惜水的天然情愫和文化底蕴,会做到水尽其用。这与水情教育的惜水目标是一致的,提醒了我们惜水应该是一种情感,与是否缺水没有直接关系。对水资源条件较好地区农户惜水情感背后的逻辑进行更深的调查会为水情教育的开展提供好的建议。
表3 水情认知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4 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logistic回归结果
地势条件仅对水灾害防范(0.787***)、水制度(-0.397***)和关心水质安全(0.346**)有显著影响。说明山地农户更了解水灾害防范,平原农户更了解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与我们的经验判断一致。山地农户对水质的关心可能与其生态环境较好,比较珍惜秀美环境有关。
(2)村庄灌溉治理绩效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农村水利(灌溉)绩效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有显著影响,验证了假设b。首先,灌溉方式的影响表现为采取渠灌对水环境污染(0.417**)、用水效率(0.655***)有正影响,对节水技术认知(-0.676***)、水制度认知(-0.558***)、同意水制度(-0.864***)有负影响,需要加强渠灌的节水技术和水制度方面的水情教育。其次,绩效水平对水资源短缺(-0.410***)、水环境污染(-0.384***)、用水效率(-0.468***)、担心水质安全(-0.211**)和采取节水行为(-0.211**)有负影响。绩效水平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普遍负影响说明农户只关注了目前的生产对水需求的满足,缺少风险意识,是值得水情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再次,灌溉管理的参与水平对担心水质安全(0.276***)关注水利(0.375***)同意水制度(0.159*)有正影响,说明了农户对灌溉管理的参与是提升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重要途径,应该与水情教育形成补充,共同推进水制度的推广和水问题的解决。
(3)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变量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差别较大。年龄、家庭收入、务农收入比对水情认知影响更显著,性别和学历对态度与行为影响更显著。在水情认知方面表现为年龄越大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管理制度的认知越差,务农收入比越高对用水效率和节水技术的认知越好;在态度与行为方面表现为男性和低学历农户更关注水利、高学历农户采取节水行为的概率较高。
务农收入比对用水效率(0.00735***)和节水技术 (0.0107***)、关注水利(0.007**)有显著正影响,对水灾害防范认知(-0.0064**)、和水制度认知(-0.00731***)有显著负影响,验证了假设c。说明农业生产可以促进对农业用水情况 (水效率和水技术)的认知,并促进对水利工作的关注,但降低了灾害防范意识和对水制度的认知,需要在水情教育中重点关注。学历对节水技术认知(0.597***)、节水行为(0.291***)有显著正影响,说明了教育一方面确实促进了水知识的传播,也提升了农户爱水惜水的内在自觉性。
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变量对水情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差异化水情教育提供了依据。
(4)水情认知对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水情认知对态度与行为有显著影响,验证了假设d,具体影响表现为:水资源短缺的认知能够显著提高对水利的关注程度(0.870***),但对进一步采取节水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对水技术和水制度的认知能显著提高 同 意 实 施 水 制 度 (0.968***、0.544**)和采取节水行为(1.172***、0.327*);对用水效率的认知对同意实施水制度(-0.525**)和采取节水行为(-0.526***)有显著负影响。
水情认知对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影响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农村水情教育的重点。增强农户对水技术和水制度的了解可以促进农户对水制度的认同和节水行为的发生。而简单知道我国用水效率的差距反而会降低农户对水制度的认同和节水行为的发生,这一负相关的背后可能揭示了农户对提高用水效率可能带来的制度成本和其他成本有很强的排斥,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克服这种阻力。
开展水情教育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解决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基础。农村作为水情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探索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全国21个省 2701份农户水情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从自然地理特征、村庄灌溉治理绩效、微观农户经济社会特征3个方面考察了农户水情认知的影响因素、并对水情认知与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户的水情认知和亲水态度受自然地理背景、村庄灌溉治理水平和农户经济社会特征显著影响,其中水资源条件、务农收入比和灌溉方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呈现出显著的经验问题导向。但农户的节水行为不能完全由水情认知解释,水制度和水技术的宣传推广、村庄灌溉治理水平提升和水文化培养是水制度认同和节水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对农村水情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①农户的水情认知局限于当地务农经验和灌溉经历,水情教育的开展需要根据水资源条件、灌溉治理水平、兼业化特征等进行人群分类,在摸清不同人群的水情认知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精细化差异化水情教育,才能有效提高水情认知程度。
②水制度是水情认知的薄弱环节,对水制度的认知能够促进对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认同,需要大力加强水制度的宣传尤其是在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山区和采取井管方式的地区。村庄灌溉治理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对制度的认同,提高农户参与灌溉治理的水平是促进农户对水制度的认知和认同的重要途径。
③农户的水情认知与亲水态度和行为显著脱节,需要增加水情教育的深度,才能引导农户从水情认知走向节水行为。农户节水行为主要来自于内在情感,农村节水行为的推广要从培养水情感和亲水文化入手,通过改变农户的内在情感提升亲水态度和节水行为。
[1]郝泽嘉,等.节水知识、意识和行为的现状评估及系统分析——以北京市中学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10,25(9).
[2]青平,等.城市居民节水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刘红梅,等.我国农户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4).
[4]徐小燕,等.水资源态度与节水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9).
[5]郗小林,等.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公众调查结果剖析 [J].中国软科学,1998,(9).
[6]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
[7]李明,等.从“知识传播”到“行动倡导”:我国环境教育新动向——“十二五”环境宣传教育政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2,(4).
[8]王常伟,等.农户环境认知、行为决策及其一致性检验——基于江苏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0).
[9]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
[10]闫国东,等.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10).
[11]陆益龙.水环境问题、环保态度与居民的行动策略——2010cgss数据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1).
责任编辑 李建章
Perceptions of water status in rural area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Wen Shengfang,Wang Yahua,Chen Chunliang,Wang Xiaoli
Water education is vital for water security in China.However,more efforts are needed for water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The study uses Logistic Model to examine influ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farmer's perceptions of water status,attitude toward water caring and behavior of conservation,based on survey of 2701 rural households in 21 provinces.The result shows that farmer's perceptions aremainly affected by tradition that valueswater as necessity for livelihood as well as irrig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People lived in water rich areas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skills can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behaviors of water conservation.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need to be highlighted in rural areas together with strengthening of water management mechanism, publicity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farmer for participation and taking actions of water caring and treasuring.
water education;perceptions of water status;water-saving behavior;irrigation management
TV+G4
B
1000-1123(2016)22-0054-06
2015-12-07
温胜芳,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管理和环境政策。
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委托课题“全国水情教育规划编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15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