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思考

2016-02-07 02:14柳林夏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3期
关键词:面源流域污染

柳林夏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新常态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思考

柳林夏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新常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倡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在新形势下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科学、准确地定义生态清洁小流域,并明确其建设目标;二是要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规划内容;三是要做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础工作,完善监测手段,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四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要整合各行业的先进技术,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服务。

1 新常态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1.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背景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国总结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小流域治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不断反思、不断深化和不断调整,旧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就应该有所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就我国水土流失现状来看,水资源紧缺、水环境不断恶化的矛盾依然突出;生产建设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致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增多、面源污染漫延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在许多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区,水质污染、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致使水生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诸如此状,必然要求传统的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的小流域治理理论和方法有所创新和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人们对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的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拓展、不断丰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2003年,北京市针对“绿色奥运”的要求,率先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尝试,并取得显著成效。从2005年开始,水利部明确提出控制面源污染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以全国10座水库(水源区)为试点,开展了以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之后,水利部又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从此拉开了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序幕。

陕西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又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保障水质清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具有广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2006年开始,陕西省积极落实水利部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要求,2009年6月开始,陕西省水保局与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开展了“陕西省丹汉江水源区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过程与调控研究”,同步安排编制了《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型示范小流域建设指南》。从2010年起,重点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依托,结合陕西省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实施,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在建设思路、措施体系布局、技术创新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涌现出了一批治理效果明显的典型示范小流域,对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2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本概念

2013年1月22日水利部发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对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定义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导则》指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是沟道侵蚀得到控制、坡面侵蚀强度在轻度(含轻度)以下、水体清洁且非富营养化、行洪安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小流域。《导则》明确界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范畴,初步阐明了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各项措施配置的出发点,也是保护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乃至生态安全的一个关键点,是对以往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 548—2008)》中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这个概念是北京市根据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实践过程中的探索总结出来的,表达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要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体现出了一种近自然治理的理念。

1.3对新常态下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理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就应该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技术体系必须适应新常态下的新形势。

(1)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目标定位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守住“绿山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的理念。

(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必须先解决水土流失相关问题。即生态清洁小流域必须建立在以小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拦截泥沙、蓄积径流、缓解雨洪等工程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现代乡村综合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体系。

(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中,首先应该是“水质清洁”,其次应包括环境优美、生产清洁、绿色低碳、循环利用。应更加注重发展清洁产业、有机循环农业,减少面源污染的来源;更加注重培育发展清洁产品,以保障食品安全;更加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口环境容量,建成生态清洁型新社区。

(4)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必须具有包容性。清洁小流域工程要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改善生态、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建立良性互动的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5)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必须突出法制建设,把新的发展理念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群众要接受和适应新的要求,自觉维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运行管护和监测体系建设规划,以工程措施的硬件和制度措施的软件,来保障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本思路

2.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为核心,贯彻“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线,以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各类产出无公害为目标,通过对污染源、污染过程、污染汇聚的控制和水环境的改善,维护小流域水系稳定,保障小流域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实现各种污染物的产生、迁移、汇聚可控制,水源可涵养、水质可达标、生态可保护,人居环境美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出有机化、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化。

(2)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工程措施减沙效益达到80%以上,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达到95%以上,水源涵养作用达到85%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水保工程安全度汛。

(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绿色产业、循环养殖业,使流域内人口全面脱贫,达到小康水平。

(4)面源污染防治目标。化肥施用强度低于450 kg/hm2,减少5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50%以上,并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处理率达8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

2.3建设原则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并不断创新、丰富、完善防治措施。

(2)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农田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人口密集村镇的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作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难点,突出防污治污措施,从拦截、滞纳、消解入手,美化庭院村落,保障村庄环境优美、流域水体清洁。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养殖业。

(4)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倡导近自然化治理、园林化建设,把面源污染防治与环境美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污染防治措施的园艺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家乐等新经济健康发展。

(5)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宣传教育结合。建管并重,加强宣传教育,制定乡规民约,建立健全惩处激励机制,减少各类污染源。

(6)坚持包容性发展原则。依托新农村建设,整合项目,示范引导,合力推进。

(7)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动态监测相结合。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运营管理体系,确保生态清洁小流域持续发挥效益。

2.4措施布局

按照水利部颁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要求,在制定清洁小流域治理规划时,首先要划分功能区,确定防治重点。在生态修复区,应针对小流域上游山高坡陡、植被良好、人烟稀少的特点,实行全面封禁,严禁人为开垦、砍伐植被、自由放牧等活动,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原生植被系统;在生态治理区(一般指山坡中下部、坡度小于25°区域,以及农业种植和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浅山、坡脚等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中,鼓励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大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在河道两侧及塘库周边,保育植被,布设植物缓冲带,清理河道垃圾,对由河道沿岸滩地、湿地、林带等组成的水域生态系统区进行保护,控制土壤侵蚀,改善河库水质,维护河道及塘库周边生态平衡。

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工程体系

3.1面源污染减量化措施体系

面源污染减量化措施体系主要是指能够使未来预期内可能发生的面源污染过程停止,或者使发生过程中各类污染物在数量、规模上减少,在污染程度上减轻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体系。

(1)化肥农药污染防治。①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对化肥、农药污染实施预防,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清洁产业,从根本上消除面源污染。②科学合理施肥施药,即制定科学施肥、用药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③对已经受到化肥、农药污染的区域,采用生物过滤带、水草沟、湿地、封河育河、生物化河堤等措施,与传统措施有机搭配,对污染物加以分解和消除,形成化肥农药污染防治措施体系。

(2)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对于农村生活污水,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尽可能做到分户收集、管道输送。之后,进行沉淀、厌氧、过滤三级处理,最终将水质明显改善的水再次输送到流域整体净化系统进行彻底净化。

3.2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

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思路,针对不同流失地类分别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建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基本控制地表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以期有效促进林草生长,快速恢复植被,维系良好生态系统。

3.3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体系

(1)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禁止河道采沙,杜绝人为破坏,加强河道管理及其维护,对泥沙和垃圾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清淤,对土壤侵蚀量较大的河岸或渠道进行防护。在河库周边植被稀少区域设置植物缓冲带,种植吸收有机污染物能力强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水库水陆交错带种植适宜植物,增强水体净化能力。

(2)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做好村镇规划的基础上,以创建绿色生态家园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引导农户改灶、改厕,加强对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制定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3.4宣传教育工程

通过制度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意识,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小流域内各行政村要制定水源保护和封育保护村规民约,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

3.5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测措施

在小流域内布设固定监测站点,如径流小区、观测场、卡口站等,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全程监测,为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技术和建设生态清洁示范小流域提供支撑。

4 结语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的丰富和发展,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新常态的产物,需要从建设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组织管理、运行管护等多方面去探索和实践。为此,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科学、准确地定义生态清洁小流域,并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二是要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规划内容,用系统的、包容的、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尤其是要抛开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制定出一个流域或区域的生态清洁准则;三是要做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础工作,完善监测手段,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期能准确评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四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要整合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水土保持、农业开发、扶贫攻坚等各行业的先进技术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服务。

(责任编辑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03-0028-04

柳林夏(1991—),女,陕西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与信息化。

2015-10-30

猜你喜欢
面源流域污染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压油沟小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沙颍河流域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