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鹏 孙 虎 马 媛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不同剂量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心衰冠心病患者心室重塑的影响
莫 鹏 孙 虎 马 媛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目的:对应用两种不同剂量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8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研究组44例。采用常规剂量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大剂量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在用药前后心室重塑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冠心病慢性心衰疾病药物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大剂量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
大剂量;麝香保心丸;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室重塑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再加之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得临床上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发展态势,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本次对应用两种不同剂量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对我院88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研究组44例。对照组患者心脏疾病史1-14年,平均病史(5.7±1.4)年;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体重41-75kg,平均体重(53.2±7.8)kg;患者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0.6±7.8)岁;研究组患者心脏疾病史1-16年,平均病史(5.3±1.1)年;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体重43-79kg,平均体重(53.1±7.4)kg;患者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0.1±7.5)岁。两组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粒,每天三次,计划治疗六个月;研究组:口服麝香保心丸,每次4粒,每天三次,计划治疗六个月。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心力衰竭、冠心病症状基本消失,心脏功能相关指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有效:心力衰竭、冠心病症状明显减轻,心脏功能相关指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有一定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显效和有效标准[2]。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在用药前后心室重塑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冠心病慢性心衰疾病药物控制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1 冠心病慢性心衰疾病药物控制效果
采用常规剂量麝香保心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冠心病慢性心衰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0.5%;采用大剂量麝香保心丸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冠心病慢性心衰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90.9%。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冠心病慢性心衰疾病药物控制效果比较[n(%)]
2.2 在用药前后心室重塑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
研究组研究对象在用药前后心室重塑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在用药前后心室重塑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比较
中成药制剂麝香保心丸属于中医药中的一种优秀代表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被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该药物在作用于患者体内之后,可以对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对缺血区域的NO的生物合成过程可以产生一定的促进效果,对炎症反应等病理学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冠心病特别是合并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冠心病实施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3]。国内外该类疾病的相关临床治疗指南,均着重强调要对心室重塑进行改善,以使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更加理想,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大剂量应用中成药制剂麝香保心丸,可以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心室重塑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加大,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保证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缩短用药时间。
[1]刘左玲,刘衍宇,凌云,等.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慢性心衰心室重塑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4):3163-3164.
[2]丁茹,桂艳萍,陈金明,等.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01):37-39.
[3]冯维芳.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左室功能及NT-proBNP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0):34-37.
[4]庞文双.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05):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