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6-02-06 06:17蒋廷华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肝胃通江县胃脘

蒋廷华

四川省通江县板桥口乡卫生院 四川省通江县 636700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蒋廷华

四川省通江县板桥口乡卫生院 四川省通江县 636700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9例于我院治疗胃脘痛的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中医组55例与西医组54例。对中医组与西医组分别采用中医药辨证疗法与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中医组与西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8%,87.04%,前者明显比后者高(X2=4.98,P<0.05);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西医组(7.41%)低,且X2=4.23,P<0.05,以上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西医疗法相比,中医药治疗对胃脘痛的疗效更为有效,而且后者能够减少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运用。

胃脘痛;中医药;疗效

人体上腹胃脘部产生疼痛的症状称为胃脘痛,又称胃痛[1]。一旦人们患上胃脘痛,则会产生脾胃损伤、饮食疲劳等症状,还会产生黑便、呕血、呕吐、腹胀、呃逆等并发症。胃黏膜脱垂症、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慢、急性胃炎等均为胃脘痛在临床医学范畴中的消化系统疾病[2]。胃脘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有研究说明,中医药疗法能够改善胃脘痛患者的胃肠道环境,还能够减少患者产生副作用的情况。因此,本文观察了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部分患者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9例于我院治疗胃脘痛的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中医组55例与西医组54例。中医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8~78岁,平均(38.73±3.76)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3.65±0.76)年;肝胃郁热型27例,脾胃虚寒型12例,肝胃气滞型10例,胃阴不足型6例。西医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29~79岁,平均(38.56±3.36)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3.56±0.74)年;肝胃郁热型26例,脾胃虚寒型13例,肝胃气滞型11例,胃阴不足型4例。对比两组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中医组与西医组分别采用中医药辨证疗法与常规西医疗法(服用硫糖铝片、奥美拉唑胶囊以及多潘立酮片,其具体用量可参考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进行治疗。以下为中医药治疗具体方法:①肝胃郁热型:茯苓、白芨各12g,神曲、乌贼骨各10g,半夏、香附各9g,陈皮、甘草、黄岑、黄连各6g;②脾胃虚寒型:炒白术10g,木香、陈皮、高良姜、砂仁、姜半夏各9g,甘草6g;③肝胃气滞型:蒲公英20g,白芍、枳实、元胡、陈皮、苏梗、香附、柴胡各9g,甘草6g;④胃阴不足型:麦冬、玉竹、白芍各12g,乌贼骨、白芨沙参、蒲公英各10g,枳壳、甘草、香附、栀子各6g,黄连3g。将以上药方均加水煎煮,并取200ml服用,1天1剂,分2次温服,一共服用7天。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如表1所示,中医组与西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8%,87.04%,前者明显比后者高(X2=4.98,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 西 医 组(7.41%) 低, 且X2=4.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其中包括长期的疲倦内伤、七情刺激、寒湿侵袭以及饮食不当等,以上因素均会导致瘀阻脉络、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胃脏腑功能发生失调的现象[3]。而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肝胃气滞型为胃脘痛的四种辩证类型,因此在采取中医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用药。

硫糖铝片、奥美拉唑胶囊以及多潘立酮片虽然能够对胃脘痛患者促进溃疡愈合、抑制胃酸分泌以及去除Hp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以上药物却不能将患者病机从根本上进行改善,而且还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主要以调和脾胃为主,以温阳、消食、散寒、除湿、解郁、行气以及养阴为辅。在中医药辩证药方中,甘草、茯苓与白术均能够益气健脾,并能够有效地调节胃泌素活力,还能将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同时还能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大黄能够健脾消食;陈皮与姜半夏能够和胃、止痛、理气;高良姜能够温中和胃;白芍能够柔肝止痛;黄岑、黄连能够抑制Hp、清热解毒;厚朴能够将胃蠕动进行调节。将以上药物均按照胃脘痛的辩证分型进行合理地应用,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因此,本文观察了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部分患者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本文中,中医组与西医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8%,87.04%,前者明显比后者高(X2=4.98,P<0.05);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比西医组(7.41%)低,且X2=4.23,P<0.05,以上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与常规西医疗法相比,中医药治疗对胃脘痛的疗效更为有效,而且后者能够减少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运用。

[1]李建斌.中医治疗胃脘痛98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9):147-148.

[2]季艳华.中医药分型治疗胃脘痛45例[J].药物与人,2014,08(27):172.

[3]吕艳.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07(8A):50-51.

猜你喜欢
肝胃通江县胃脘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