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剑峰,朱家新
(1.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 福建 厦门 361024;2.莆田学院体育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林剑峰1,朱家新2
(1.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 福建 厦门 361024;2.莆田学院体育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的类别多样、分布广阔、禀赋独特、价值高等优势,为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资源传承与保护不到位、相关理论研究缺乏、人才队伍梯队培养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足、产业化乏力等问题。为促进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应加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构建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圈。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妈祖信俗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过人们日积月累的祭拜及传颂后,对世人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我国沿海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拥有众多的信众,形成了分布在20多个国家或地区,2亿多信众的“妈祖文化圈”[1]。民俗体育是指人民群众(民间庶民百姓)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体育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体育语言、行为、心理上的集体习惯[2]。妈祖民俗体育是由妈祖信众世代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体育生活模式,是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各种新潮文化和思想的不断冲击下,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改变,,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面临传承的危机。为此,挖掘和抢救妈祖民俗体育这一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学界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相关研究甚少,主要研究了妈祖民俗体育的概念、存在形式及主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探析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旨为弘扬妈祖民俗体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借鉴。
妈祖文化从北宋时期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尊林默为护航女神,基于生活和心灵的需要,妈祖信众对妈祖的信仰逐渐发展出特有神祇崇拜、宗教观念、祭祀规范和生命礼仪。这种自然形成的信仰和礼俗,呈现了民间文化的活力与脉动,呈现了多元化的妈祖文化特色。民间信仰对民俗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关系亲密、互为渗透,民间信仰里包含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活动又渗透着民间信仰的色彩和观念。
早期妈祖民俗体育是妈祖信众在妈祖祭祀仪式中通过身体运动方式(有的还配以道具)来取悦神灵,祈求得到妈祖海神庇护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各地在妈祖信仰的祭祀仪式活动中,融入了当地民间特色的身体活动元素,许多身体运动在祭祀过程中落地生根,形成了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项目从仪式性的娱神节目中分离出来,走下神坛,成为以娱人为主的健身娱乐项目。
(一)类别
根据文化产业资源的分类将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与人力资源三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类别
1.有形的物质资源。通过传承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迁移与发展,如今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内陆17个省份52个市地区,及东南亚沿海国家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还有美国檀香山、巴西、秘鲁、墨西哥、北美洲加利福尼亚等地,以及跨大西洋到达法国、英国等地都能看到供奉妈祖的祠堂、寺庙。目前,世界上妈祖庙有6 000多座,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台湾全岛较有规模的妈祖庙有1 000多座,信众达1 700多万人,约占总人数的75%[3]。可见,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有形的物质资源充足,分布广阔。
2.无形的精神资源。按信徒人数、规模影响力的对比,莆田、天津、台湾三地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辰和九月九妈祖升天日,三地都会举行妈祖祭祀的重大仪式,有些地方还举办“娘娘会”“妈祖文化节”“妈祖旅游节”等各类庆典和盛会。在这期间,各类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以优美姿态和高超技艺的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对莆田、天津、台湾三地的实地调查发现,妈祖民俗体育无形的精神资源项目丰富且各具特色,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无形资源项目
在妈祖发源地莆田,每逢有关于妈祖的诞辰与节庆,当地政府与民间组织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妈祖庆典活动,在活动中衍生出富有海洋气息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游龙灯、弄龙、弄狮、车鼓、摆棕轿等,其中以耍刀轿和摆棕轿最具特色。耍刀轿是在妈祖神像出宫过程中的表演,表演队伍由抬妈祖神像及各种陪神像的青年后生和男童,以及由驱妖辟邪职能作用的灵童和锣鼓队组成,表现的是妈祖赋予灵童斩妖除恶能力的场景。摆棕轿是莆田民俗体育文化中最常见、最疯狂的娱乐活动,表演形式主要以游街与广场集会表演为主,莆田各地区几乎村村都有棕轿表演的习俗,尤以城厢区南门村摆棕轿规模最大。
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的妈祖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是“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是妈祖文化在我国北方的传播中心。每逢农历三月妈祖生辰,天津皇会都会举办“中国式狂欢节”。经过历届盛会的举办与发展,衍生出富有特色的妈祖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主要包括捷兽(俗称耍狮子)、杠箱、重阁、跑落儿、法鼓等[4],其中以杠箱与重阁最具表演性。杠箱分为“花子”“富贵”和“五虎”3种形式,基本道具是一个重量大约为25~30 kg左右的木箱,两侧被贯以一根约5 m长的竹杆。杠箱的表演主要有肚子顶杠杆、肩膀扛住杠杆、前胸顶住杠杆及换肩膀顶杠、后背顶住杠杆、喉咙顶住杠杆、做翻转动作及蛤蟆跳等各种动作或对打表演。重阁又叫“节节高”,其表演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由中青年男子扮演,上层由十来岁的儿童扮演。重阁要求上、下两层的两名演员默契配合,动律协调一致,表演主要以串街演出的形式为多。
每年农历三月素有“三月疯妈祖”之称的大甲镇澜宫绕境进香活动,是台湾最盛大的妈祖绕境进香活动。10万余人的进香队伍由大甲镇澜宫出发步行前往嘉义新港朝天宫,横跨台中、彰化、云林、嘉义4个县市,历时长达9天8夜,沿途约有200多万名妈祖信众。在绕境过程中带有宗教性质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以家将、神将、绣旗队、凉伞队和执士队为主,带有表演性质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以舞龙舞狮、高跷、跳鼓、宋江阵、布马阵、牛犁阵、蜈蚣阵及斗牛阵为主,这些高超的民俗体育技艺表演既是神明崇敬,也是民众眼球的聚焦点。
3.人力资源。美国学者舒尔茨在《人力资本论》中,强调了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5]。显然,人力资源的质与量是影响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从业人员、民间艺人、传承人、高校民俗体育文化专业人才。随着妈祖民俗体育文化逐步发展,参与到该产业领域的人力资源在逐步形成聚集,整体素质修养在提升。如,从事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学者增多了,其中以莆田学院为代表,在他们的努力下开发了妈祖健身舞、妈祖健身操、妈祖健身功,深受老百姓青睐。
(二)特征
1.地域性。中国历来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的说法,指区域内同一民俗事象有不同的表现。妈祖民俗体育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很大差异。如妈祖诞生地莆田在纪念妈祖闹元霄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枫亭镇麟山宫境内38个自然村的绕境以游灯仪式和皂隶表演为主,而涵江镇的庙会的民俗体育表演以车鼓队为特色。
2.宗教性。妈祖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有1 000多年的历史,经由历史变迁,与其他各种价值系统相互融合,成为了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妈祖信仰逐渐发展出特有的神祇崇拜、宗教观念、祭祀规范和生命礼仪。人们在妈祖庙会、妈祖的诞辰和忌日,通过举行各种带有宗教性质的民俗体育活动,祈求妈祖保佑。如在表演“耍刀轿”时,乩童的选择要经过菩萨宫里卜卦、抽签,由菩萨选中的人才能胜任,且表演者需斋戒沐浴3天,方可参加表演活动。
3.娱乐性。妈祖民俗体育活动虽然是为了纪念妈祖,弘扬妈祖精神,但形式上是娱神而实际是娱人,各种祭祀活动表现出自娱自乐的特点。如车鼓的表演,它的起源是庆祝戚继光军队战胜倭寇的庆祝活动,后逐渐发展成为妈祖闹元宵的民俗内容之一。车鼓表演不仅衬托节日气氛,也让表演者体验到酣畅淋漓的快乐。
4.依附性。妈祖民俗体育依附于妈祖文化,依附于妈祖信众集中居住地居民的岁时节令和信仰崇拜活动,其中岁时节令的妈祖民俗体育活动较多,主要集中在农历二十三(妈祖诞辰)、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和 农历正月初七至二十(妈祖闹元宵)等节日。
5.模糊性和神秘性。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事物认知极度贫乏的环境里,通过图腾崇拜,到妈祖庙会烧香拜神,祈求平安,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使妈祖信仰具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采集妈祖文化的精华,剔其糟粕,弃其迷信成分,深入挖掘,开发了诸如妈祖健身舞等独特的健身养生运动方式,其表现形式简易化和生活化,成为人们展示身体、抒发情感、沟通感情、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主要方式。
(三)价值
1.文化价值。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并传承民间,这种看似最草根、最朴素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1)妈祖民俗体育是妈祖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妈祖民俗体育所蕴含的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文化充分展现了妈祖护国庇民、大善大爱、不为艰难和开拓进取的核心精神。(2)增强了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伴随妈祖文化的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3)是建构新道德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妈祖民俗体育作为妈祖信仰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行为模式,会在妈祖信众中产生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心理定势和心理压力,从而对信众的行为产生约束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艺术价值。妈祖民俗体育项目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挖掘妈祖民俗体育艺术价值,打造以“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拍摄一批以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图片等艺术精品,通过反映妈祖祭祀中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体育现象,以解读妈祖信仰仪式性表演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赋予妈祖文化新的内容,提升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艺术特性。
3.经济价值。伴随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大繁荣发展,妈祖民俗文化由单一的祭拜求福功能演变成祭祀、贸易、旅游、经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多样性功能。在每年妈祖诞辰日、升天日的祭拜,形成了“妈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济推动模式,成为莆田市人民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6]。妈祖民俗体育作为妈祖文化独特的体育元素,它的经济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妈祖民俗体育健身产业与表演业逐渐兴起。如,已经在民众广为流传的妈祖健身舞、健身功等独特的健身养生运动方式,推动了健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一)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伴随着妈祖文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扎根、发展,其文化资源呈现分布面广、资源分散的特点。该特点决定了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很难形成大整合、大合作、统筹开发、合理布局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区域间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肢解了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不利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品牌的塑造。
(二)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不到位
近年来,尽管妈祖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但各种新潮文化和思想不断冲击着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妈祖民俗体育。由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不到位,部分项目逐渐脱离了母体文化,出现了日益边缘化的社会现象。另外,除了如舞龙舞狮、车鼓这样极具地域特色文化气息或热闹喧嚣喜庆的民俗体育项目外,不少传统妈祖民俗体育项目,因为岁月的变迁,已渐渐淡忘出了人们的视线。如莆田的耍刀轿,天津的扛箱、重阁,台湾的布马阵、牛犁阵、蜈蚣阵及斗牛阵等阵法,其活动内容已与传统大相径庭,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逐渐被淡化、传承项目日趋单一化及传承缺乏时效性的环境下,发展与创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丰富民俗体育项目,举步维艰。
(三)相关理论研究缺乏
通过对知网、期刊网等检索工具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相关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很少,且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妈祖民俗体育的概念、存在形式及主要内容上,缺乏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的本质属性、结构、特征、社会功能和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规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运用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运动医学、人类学等多种方法、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论研究。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是以妈祖文化基础理论为支撑的,理论基础深厚,缺乏对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必无法真正把握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不利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人才队伍的梯度培养体系不完善,传承人面临断层危机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人力资源不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第一,教育缺失。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及中国教育本身的缺失,忽略了妈祖民俗传统体育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造成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民俗体育的不知与不解。第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文化产业已经从培育引导期转向全面发展期,文化产业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景难以意料,企业规模小等劣势,很难形成人才集聚效应。第三,高校民俗体育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为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相关学科和研究机构在高校得以快速成立和建设,涉及的领域主要以影视、动漫、游戏等为主,而民俗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还未能得到重视。第四,对民间艺人保护力度不够。妈祖民俗体育民间艺人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他们生活条件艰辛、老弱多病,艺人的数量与日剧减,妈祖民俗体育传承人断层的现象严重。
(五)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市场培育不足,产业化乏力
近20年,妈祖文化得以空前发展,妈祖文化产业化的程度得到提升,但其产业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有形物质资源的开发上,无形资源的市场开发不足。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妈祖文化无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与社会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致使其文化活动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市场培育度低,产业化乏力。首先,市场主体培育不足。目前,从事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群体主要以个体户为主,从业人数少、经营管理缺乏专业性,对于产业集约化经营的推动效果不明显。其次,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足,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深度。当前,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于注重对文化资源的直接利用和历史复原,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缺乏创新,产品的附加值低,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和情感体验。再次,产品融合度低、关联度窄。目前,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本体产业,以舞龙舞狮(表演业)这种喜闻乐见的项目为主,缺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导致产品的开发单一,关联度低,不利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
(一)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很可能导致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或文化布局不均,文化发展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建议通过成立中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协会,统筹海内外妈祖民俗文化活动的民间体育组织,对妈祖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源于民间,民间力量是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民间力量的呼吁和积极参与,引起政府对妈祖民俗文化传承、挖掘和对妈祖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视,出台相应的指导方针与政策扶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吸引各行各业有识之士参与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加快人、财、物的流入与集聚,推进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产业化、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妈祖民俗文化资源中的份量和存在感。
(二)构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体系
只有构建一套完善的传承与保护体系,才能使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与时俱进,融进新元素,赋予新时期的诠释与创新。首先,应构建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传承模式,对民众展开纬度多样、形式各异、主题鲜明的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认知的教育与引导,培育一批年轻的接班人。其次,应加快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组织一批由民间民俗专家与高校民俗学者组成的科考队伍,通过史料挖掘、访谈、田野调查等大规模的研究,对妈祖文化中蕴涵的民俗体育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与整理,开发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三,实施民间艺人保护制度。统计与归类现有的民间艺人,出台民间艺人传播传统文化激励机制,为代表性的传承人搭建传授技艺平台等措施,调动艺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加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科研型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妈祖民俗体育文化遗迹、传统文化习俗等,已经不为人所知或散落田野,这就需要学术界的积极参与。基于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建议由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组建一支科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凝练其文化内涵,认定其文化价值,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其次,注重民间艺人的保护与培养。民间艺人是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史料和精湛的技艺,对民间艺人实施实实在在的保护,是继承和弘扬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捷径之一。建议通过对各个项目进行整理、开发、改进,每年组织多级别、不同区域的妈祖民俗体育赛事或文化活动汇演,为民间艺人搭建一个展示技艺和切磋交流的舞台,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妈祖民俗体育技艺学习与文化传承,防止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的断层。第三,加强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以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为依托,实施“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课程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业务精、敬业、开拓进取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文化建设要求相一致,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队伍。
(四)加快推进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
首先,在发展布局上,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区域整合。妈祖民俗体育随着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势必也经历本土化的过程,其文化内涵得到延伸,资源得到丰富。但由于区域之间的隔阂,妈祖文化资源相对离散和独立,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发展。建议通过交流、渗透、互补、重组等形式进行区域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推动区域间资源整合、产品研发、品牌培育、成果分享等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其次,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以集团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有实力、美誉度高的文化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第三,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对包含体育元素的妈祖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不能仅停留在传承上,还要与时俱进,在活动方式、健身功能、趣味性、大众化方面有所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属性,文化产业价值链就是一条以创意的产生、传输和消费为核心环节的价值链[7]。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资源创意的研发决定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加强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寻找衍生产品的设计元素,挖掘、开发贴近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诉求的产品,创意出别具一格的商业化模式,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科技创新是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动力,给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与别样的表达方式。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科技的创新与运用,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文化资源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后,加快推进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是一个关联度高、融合度高的产业。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根据资源特点主动寻求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点,加强与动漫、影视、旅游、养生等产业的融合,拓宽产业链,增强产业关联度,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向文化产业集聚,塑造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品牌。
(五)构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圈
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妈祖是台湾信众最多的神明,妈祖信仰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快机构建设,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构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圈,加强闽台两岸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策划、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妈祖特色的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以点带面,扩大辐射效应,推进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两岸互惠。
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作为妈祖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充足、类别多样、分布广阔,这主要与节庆、岁时、宗教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具有地域性、娱乐性、依附性、宗教性、模糊性和神秘性逐渐被淡化等特征;伴随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大繁荣,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提升。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缺乏科学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传承与保护不到位、相关理论研究缺乏、人才队伍梯队培养体系不完善、市场培育不足、产业化乏力等不足是阻碍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关于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研究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实验法的研究与运用,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规划,构建资源网络管理体系是本课题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林顺治.妈祖文化中的民俗体育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2):194-196.
[2]陈少坚.闽台体育文化交融与发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12.
[3]林立新,王佳.妈祖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1,18(4):1-6.
[4]石万寿.台湾的妈祖信仰[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0:98.
[5]刘欣.天津妈祖民俗体育文化探析[J].天津体育文化学刊,2013(1):61-65
[6]西奥多·W·舒尔茨.人口质量经济学[M].贾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8.
[7]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及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8.
(责任编辑 马 诚)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Exploiting the Folk Sports ofMazu Cultural Resources
LIN Jianfeng,ZHU Jiaxin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A combined study using literature search,interviews and field analysis has indicated that the folk sports of Mazu cultural resource are of diversity,wide distribution,uniqueness and high value that help for its exploitation. However,its development shows lack of appropriate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weak efforts in their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lack of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people training mechanism,and poor market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stronger role in involving more people and develop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folk sports to speed up industrialization and build the circle of Folk Sports of Mazu Cultural Resourc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Mazu;folk sports;cultural resources
2016-08-28
2016-12-27
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3R0085);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072)
林剑峰(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jflin@xmut.edu.cn
G85
A
1673-4432(2016)06-0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