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栽培技术

2016-02-06 09:04唐泽强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4期
关键词:薯蓣主茎块茎

唐泽强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同分校,大同 037004)

薯蓣栽培技术

唐泽强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同分校,大同 037004)

薯蓣是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短日照、喜温作物。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20 ℃,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28 ℃,20 ℃以下生长缓慢。薯蓣一年一茬,从终霜出苗到降霜结束,生育期180 d左右。主要栽培技术为种块准备、施基肥、整地、播种和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

薯蓣 特性 块茎 栽培技术

1 概述

薯蓣是薯蓣科,薯蓣属(或称山药属)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通称山药。薯蓣属中的植物有600种,许多是有毒的,能食用的仅50余种,栽培较广泛的只有10种。薯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中和西北、华北较温暖地区,北方主产区是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陕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我国栽培的薯蓣有2种:普通山药,又称家山药,染色体组为2 n=4 x=44,地上茎蔓圆形,在我国中、北部广泛栽培;田薯,又名大薯、柱薯,染色体组为2 n=8 x=80,茎蔓多棱且有棱翼,易于普通山药区分,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福建、广东、台湾等。薯蓣地下根状块茎是收获的主产品,富含淀粉,茎叶可作饲料。山药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我国历史上一直食药兼用,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2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薯蓣的根生于茎基部节上和块茎上,行使吸收功能的主要是种块不定芽基部产生的须根,直径1.5~3 cm,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内。地上茎属草质藤本,右旋缠绕,茎蔓长达3 m以上,茎粗0.3~0.8 cm。当主茎长到3 m左右时,下部腋芽可发育成侧枝。块茎是由地上主茎蔓基部微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生长发育而来。地上茎和块茎之间有一段较细的茎相接,称“山药栽子”,长10~35 cm,食用品质差,可作为栽植的种块。栽子下端是粗细均匀、食用的块茎主体,也可将其切成小段作种块,称“山药段子”。有些品种,地上部叶腋间还可产生小的鳞茎,属气生块茎,称“零余子”或“山药豆”,长度1~2 cm,可食用,也可用来繁殖,以更新老山药栽子。叶片呈箭头形,下部互生,中、上部对生。雌雄异株,花序生在叶腋,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子房发育成蒴果,但一般不结籽。薯蓣依据块茎形状,可进一步划分为扁形种、块状种和长形种3个类型或变种。扁形种块茎扁,且有邹褶,形似脚掌,入土浅,耐寒力较弱,如脚板薯;块状种常成短圆柱形或不规则团块,长15 cm左右,断面直径10 cm左右;长形种为长圆柱形,块茎长达50~100 cm,有的品种甚至长达150 cm左右,直径3~10 cm,耐寒力较强。扁形种、块状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而普通山药的长形种(即长山药),是我国薯蓣主产区的主要栽培类型。著名的品种有淮山药、风山药、嘉祥细长毛山药、华洲山药、河南怀山药、河南镇平山药、大和长芋山药、山东济宁米山药、吉林细毛长山药等。薯蓣产量一般可达22.5~37.5 t/hm2。其中,风山药可高达90 t/hm2以上。

2.2 生物学特性

薯蓣是短日照、喜温作物。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20 ℃。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28 ℃,20 ℃以下生长缓慢。薯蓣忌连作,连作一年减产30%以上,且块茎易腐烂,皮厚色暗,品质差。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中,但扁形种和块状种在土层较浅、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栽培。薯蓣比较耐旱,但不耐涝,不宜种在地下水位太浅或过分潮湿的土壤中。砂质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左右为宜。薯蓣一年一茬,从终霜出苗到降霜结束,生育期180 d左右,一生可分5个生育时期。

2.2.1 发芽期

从块茎芽萌发到出苗,约35 d。其中栽子(山药嘴子、山药尾子、龙头)作种约20 d,段子作种30~35 d。生长中心,主要是向上抽芽、向下生根和发生块茎。

2.2.2 发棵期(或块茎生长初期)

从出苗到现蕾,并开始发生气生块茎为止,约60 d。此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占一生干重的1/3以上,块茎生长量只占一生的1/50。

2.2.3 块茎生长盛期(或块茎膨大期)

从现蕾到茎叶生长基本稳定,约60 d。地上茎叶及块茎生长旺盛,块茎重量接近90%,零余子(山药豆)的大小也基本形成。

2.2.4 块茎生长后期

地上茎叶不再生长,块茎体积不再增加,但重量仍在增加。

2.2.5 休眠期

霜后茎叶渐枯,块茎和零余子进入休眠。此时收获,产量高,品质优。

3 栽培技术

3.1 播前准备

3.1.1 种块准备

一般播种前25~30 d,从块茎上截取种块,并进行断面药剂处理和晒种。要求种块大小、粗细适中,表皮无损伤。种块供应植株生长的时间要达3个多月,种块太小不仅影响前期生长和产量,也会造成新生块茎粗细不匀;太大会使地上部茎叶生长过旺,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块茎的转移。种块确定应采取先重量、后粗细、再长短的原则。一般种块大小以150~250 g、直径为2~3.5 cm为宜。若以栽子作种,种块可适当小些,一般栽子作种比段子做种产量高10%左右。但每个块茎只能切1个栽子,不能大量做种。长形种块茎可任意横切成段子栽植,但块状种往往只有顶部才能发芽,应纵切,使每个种块都带有顶部。截取种块时,要选择温暖晴朗的天气。

种块可带菌传染的病害有枯萎病、褐腐病、黑斑病、线虫病等,除田间选无病植株留种外,截取种块后,要用药剂及时处理断面。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粉蘸种或稀释成4~5倍的药液浸种。断面处理好后,要立即晒种。晒种可促进发芽,同时有利于播种时,判断种块的上下端。当晒到20~30 d,上端的皮色明显呈绿褐色,而下端表皮色仍与未晒时相仿。晒种时,避免相互挤压,防霜,防潮。

3.1.2 施基肥

薯蓣需肥量大,每生产1 000 kg块茎,约需吸收纯氮4.32 kg、五氧化二磷1.07 kg、氧化钾5.38 kg。薯蓣忌氯,不宜用氯化钾,强调重施有机肥。一般高产田基肥每公顷需施45~75 m3腐熟的有机肥、磷酸二铵350~400 kg、尿素250~300 kg、硫酸钾150 kg左右,于整地前,撒施田间,耕翻于25 cm左右的土层中。

3.1.3 整地

薯蓣应实行2~3年轮作。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主要是开挖供块茎向下伸长的疏松沟,一般沟深1 m以上,沟宽20~25 cm,沟间距80~100 cm。种植风山药、大和长芋等长形种的沟深,最好达到1.5~1.7 cm。人工开沟比较费时,一般在冬前进行,开沟后回填土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顺序。用专门的开沟机功效高,可在播前一个月进行。

3.2 播种

适时定植。一般要求5 cm地温稳定通过9~10 ℃后,即可定植。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定植,东北5月上旬定植。定植方法是用锄头开沟8~10 cm,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以芽嘴为准,均匀铺开,播种密度一般3.75万~4.5万株/hm2,株距25~30 cm,行距就是沟间距。风山药单株产量高,一般行距1 m,密度3.75万株/ hm2,淮山药、嘉祥毛山药等行距可缩小到80~90 cm,密度可达4.5万株/hm2左右。播前,在已开沟的正上方,挖深度10 cm左右的播种沟,按株距将种块顺垄平放沟中,种块上端朝同一方向,排好种后,覆土,拍平。

3.3 田间管理

3.3.1 整枝、搭架

薯蓣是攀缘植物,苗高30 cm前,必须搭架,架高1.5~1.7 cm,架材入土深20~30 cm。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种块发芽时,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相应会产生2~3个块茎,相互争夺养分,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影响优质生产,应在出苗后,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有的品种侧枝过多,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零余子大量形成,影响块茎生长,一般可控制在1 500~2 250 kg/hm2。

3.3.2 追肥

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要重追1次肥。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400 kg左右,并浇水。

3.3.3 灌水

前期只要表土5 cm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一般在苗1 m左右浇头水;相隔20 d左右,进入枝叶生长盛期,再浇二水,前2次水要浅浇,切忌大水漫灌。二水后1个月左右,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浇透。秋季,注意排水防涝。

3.4 收获与贮藏

10月下旬至11月,茎叶全部枯萎时,开始收获块茎。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适宜温度为2~4 ℃,相对湿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温暖的南方和长江流域,可随收随上市。零余子必须成熟收获。

猜你喜欢
薯蓣主茎块茎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YD 4899的选育及表型性状比较分析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薯蓣皂苷及两种衍生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黄姜中薯蓣皂苷元提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