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耀稼 任琪龙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探究分析
曲耀稼任琪龙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最近十几年以来,我国的毕业大学生数量呈递增趋势。其中,2014年突破700万人,达到724万人,2015年的毕业大学生数量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49万人。伴随着如此多的毕业生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全国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高校的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市场的选择,以至于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本文重点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多样化就业;基层服务;政策引导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落实率现状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研究数据显示如下:
从学历层次看,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硕士研究生次之,本科生排名第三,博士研究生生垫底。
从性别层次看,男性的落实率普遍高于女性。
从学校类型看,大专院校落实率最高,其次是985和211类院校。三本和民办类高校排名第三,普通本科排名最后。
从学校的地域分布来看,西部高校的就业落实率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时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的舆论导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自身的就业观和就业态度,对于就业缺乏科学的理解和理性的认识。在思想上随波逐流。往往是看到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二)自身条件因素
大学生对工作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明显。每个大学生对于就业环境和工作的选择都有着不同的期待。薪酬、晋升、福利、组织文化、团队建设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新一代大学除了看重传统的薪酬、福利等物质因素外,对工作带来的精神激励也越来越看重。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及时准备毕业的就业工作,等到毕业的时候又开始匆忙的投简历,加大了自身条件的限制。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与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的环境熏陶、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着导向作用。受制于传统的家庭文化影响,子承父业更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的原因还要从个人说起。
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严格完成学校的培养计划方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脱离了社会实践,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有的大学生抱着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心理等等。自身条件与就业市场的不吻合、不匹配是大学生迟迟不能就业的关键因素。许多情况下,市场不是不能提供工作岗位,而是找不到能胜任工作的人。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更加倾向于大的城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对于县乡村的基层工作以及中小型企业较少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二)学校原因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机构,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欠缺。
众所周知,所有的高校都有招生就业处等类似机构的编制,但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它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来说发挥的作用有限。学校会采取种种方式让每年的毕业生“被就业”,对于大学生就业率的考核流于形式。
此外,在大学期间,学校在教给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引领学生进行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养成合理的择业观。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缺乏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安排和相关的社会实践。
(三)社会原因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方面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保障。
关于大学生的失业保险虽然有制度的规定,但是真正落实层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不能保障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就业信息,人才市场招聘、校园招聘等传统招聘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就业信息沟通不畅的客观事实。有需要人才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才却没有用武之地。社会的价值观应该对大学生就业发挥更加正确的引领作用,鼓励大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主创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在校大学生要一改以往传统的择业观,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在校期间要不断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
习,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要在校园中开展各类创业活动、竞赛和讲座,聘请校外的老师和专家以及创业者,投资者对学生做创业指导。
(二)鼓励大学生参加基层工作
政府要解决好后续的助学贷款代偿问题,完善升学和服务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加大购买力度,安排提供更多的基层岗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创造条件,改善就业环境,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服务小微企业、基层、中西部以及偏远地区。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保补贴、税收减免和人事档案等问题上给予给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坚定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信心。
(三)引导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全国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学校发展结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就业工作的对接,使学校培养的大学生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用人单位的对接工作,鼓励学生才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使好的政策被广大学生知晓,引导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相结合。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放在重点位置对待,明确分工,加强领导,健全责任制度,统筹推进。
[参考文献]
[1]吴新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山东大学,2010.
[2]杨晓静.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3]毛辉.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湘潭大学,2014.
[4]邹松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方水明.走出“毕业=失业”怪圈——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分析及职业决策能力提升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5,12:154-156.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