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民 , 张 艳 , 徐 馨 , 冯万宇 , 黄 健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 , 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齐齐哈尔市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
周庆民 , 张 艳 , 徐 馨 , 冯万宇 , 黄 健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 , 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奶牛乳房炎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临床上常见。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亚临床或非临床,即隐性乳房炎和慢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病牛主要表现临床症状为乳房肿胀、乳汁变性等;慢性乳房炎多是因对急性临床型乳房炎病牛没有及时治愈或因持续感染,而使乳腺组织渐进性发炎变性,通常没有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明显;隐性乳房炎的乳房和乳汁均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在临床中不表现任何症状,是奶牛乳房炎中发生最多、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类型。不管哪种类型的乳房炎,一旦发生,对奶牛生产带来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尽管每头奶牛各种类型的乳房炎均可发生,但不同年龄、不同胎次、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及发病率有所差异。为了摸清在各个时期奶牛乳房炎的发生规律,了解掌握其发病史,为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1.1 试验动物 齐齐哈尔市周边2个奶牛场、3个奶牛小区、1个奶牛养殖合作社,产奶奶牛共3 576头,以中国荷斯坦牛为主。
1.2 诊断药物 十二烷基硫酸钠、苛性钠、溴甲酚紫,均购自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HMT诊断液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30 g,苛性钠15 g,溴甲酚紫0.1 g,用蒸馏水配成1 000 mL溶液。
1.3 诊断方法
1.3.1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无可见临床症状,乳汁感官无可见变化,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诊断法(HMT法)诊断为阳性。
具体操作方法:在每个检验盘中倒入2 mL乳样,加入等量HMT指示剂后,轻轻旋转检验盘,随着摇动进行判定,根据有无絮状物及沉淀程度来判定结果。判定标准:(1)阴性(-):混合物呈液状,盘底无沉淀物;(2)可疑(±):混合物呈液状,盘底可现微量沉淀,继续摇晃即消失;(3)弱阳性(+):盘底现少量黏性沉淀,但不成胶状,流动性大,摇动时,沉淀物散布于盘底,并有一定的粘附性;(4)阳性(++):盘底现较多黏稠沉淀,呈胶状,倾斜检验盘时,沉淀物有明显粘附于盘底面,并难以流动,旋转检验盘时,胶状物有聚中心倾向;(5)强阳性(+++):混合物几乎完全形成胶状物,并粘附于盘底、旋转检验盘时难以散开;(6)超强阳性(++++):混合物立即呈胶状物,牛奶出现夹心现象[1]。
1.3.2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乳房外观表现为红、肿,手触摸有灼热感,触诊乳房硬度增加,手触时奶牛疼痛反应强烈,乳汁稀薄、呈水样,乳汁中出现凝乳、带血或带脓性分泌物。
2.1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情况 由表1可知,在检测的3 576头奶牛中,临床型乳房炎为639头,发病率为17.87 %;瞎奶头数为276个,瞎奶头率为 1.93 %;检测的14 028个乳区中,阳性乳区数1 137个,乳区发病率为8.11 %。
表1 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情况
注:乳区数是目前指能出奶的乳头数量
2.2 临床型乳房炎乳区发病情况 由表2可知,各乳区均可发生临床型乳房炎,左、右前乳区乳房炎发生率分别为7.65 %和7.77 %,左、右后乳区发生率分别为8.17 %和8.83 %,各乳区间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后乳区发生率比前乳区高,右乳区发生率比左乳区高,可能与奶牛的躺卧姿势及后蹄踩踏,乳房受伤机会较多有关。
表2 临床型乳房炎乳区发病情况
2.3 奶牛不同泌乳期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情况 由表3和图1可知,奶牛产后的各个泌乳阶段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不同,而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临床型乳房炎与泌乳期有一定关系,泌乳初期发病率最低仅为8.41 %,泌乳晚期最高达20.95 %,因为泌乳初期,泌乳细胞活跃,功能较强,机体代谢旺盛、抵抗力强,乳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强,发病率低;泌乳晚期,机体及乳腺代谢功能变弱,抗病力减弱,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增多,发病率增高。
图1 临床型乳房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表3 奶牛不同泌乳期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情况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表同
2.4 不同年龄奶牛的临床型乳房炎情况 由表4和图2可知,2~4岁组,5~7岁组,8岁及以上组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任何年龄的奶牛都会发生临床型乳房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机体代谢功能逐渐由强变弱,机体及乳腺的免疫力也逐渐降低,所以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
2.5 不同胎次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由表5和图3可知,4胎以上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偏高,而头胎牛发病率最低。统计结果显示,1~2胎、3~6胎、7胎及以上组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越高,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率越高。
图2 临床型乳房炎与年龄的关系
图3 临床型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表4 不同年龄奶牛的临床型乳房炎情况
表5 临床型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2.6 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由表6可知,通过HMT检测和显微镜体细胞计数(SCC)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所选的3 576头奶牛中,除了检出的639头临床型乳房炎外,还检出隐性乳房炎奶牛1 357头,占被检奶牛的37.95 %,奶牛乳房炎总的发病率为55.82 %(临床型与隐性乳房炎之和);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数为4 339个,占被检乳区数的30.93 %,奶牛乳房炎乳区总的发病率为39.04 %(临床型与隐性乳房炎之和)。
表6 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注:乳区数指能出奶的乳头数量,隐性乳房炎的阳性奶牛数及阳性乳区数不包括临床型乳房炎阳性奶牛数及阳性乳区数。
2.7 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由表7可知,各乳区均可发生隐性乳房炎。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左、右前乳区乳房炎发生率分别为29.76 %和29.73 %,左、右后乳区发生率分别为31.67 %和32.59 %。
表7 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2.8 不同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由表8和图4可知,各泌乳期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隐性乳房炎与泌乳期有一定关系。依结果可见,300 d以上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最高,为42.07 %;泌乳初期最低,阳性率为 23.36 %。
2.9 不同年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由表9和图5可知,2~4岁组,5~7岁组,8岁及以上组差异显著。通过统计学分析,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也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通过X2检验,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2.10 不同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由表10和图6可知,3胎以上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偏高,而头胎牛发病率最低。统计结果表明1~2胎组、3~6胎组和7胎及以上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胎次越高,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越高。
图4 隐性乳房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图5 隐性乳房炎与年龄的关系
表8 隐性乳房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表9 隐性乳房炎与年龄的关系
表10 隐性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图6 隐性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3.1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也是对奶牛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严重制约着奶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摸清在各个时期奶牛乳房炎的发生规律,我们对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泌乳期与有乳房炎一定关系,因为泌乳初期,泌乳细胞活跃,功能较强,机体代谢旺盛、抵抗力强,乳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强,发病率低;泌乳晚期,机体及乳腺代谢功能变弱,抗病力减弱,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增多,发病率增高。也可能是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产奶量逐渐增加,乳房的负担变大,此应激情况造成乳房炎感染率上升。另外,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与季节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的调查正处于夏季,所以呈现的乳房炎发病率较高[2]。
3.2 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奶牛的年龄有一定联系。首先,任何年龄的奶牛都会发生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其次,随年龄的增长,两种乳房炎的感染率也明显增高。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机体代谢功能逐渐由强变弱,机体及乳腺的免疫力也逐渐降低,各种致病因素更易引起奶牛患病[3]。
3.3 不同胎次的奶牛患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差异较为明显,但都是随着胎次的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以往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可能是由于产奶量的不断增加和病原菌的不断蓄积所致[4]。
4.1 齐齐哈尔市周边这几个奶牛场、奶牛小区、奶牛养殖合作社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17.87 %,瞎奶头率为1.93 %,临床型乳房炎乳区发病率为8.11 %。
4.2 齐齐哈尔市周边这几个奶牛场、奶牛小区、奶牛养殖合作社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7.95 %,隐性乳房炎乳区发病率为30.93 %。
4.3 齐齐哈尔市周边这几个奶牛场、奶牛小区、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乳房炎总的发病率为55.82 %,奶牛乳房炎乳区总的发病率为39.04 %。其发病率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年龄的增大、胎次的增多而变高。
[1] 许丹宁,侯振中,樊卫东.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现代畜牧兽医,2005,9:40-41.
[2] 王金和,石冬梅,王军.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现状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4-7.
[3] 郭小雅,束婧婷,杨章平,等.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调查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3):23-25.
[4] 卜三平,齐亚银.巴州地区奶牛乳房炎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4,31(8):82-84.
2015-12-14
周庆民(1964-),男,研究员,本科,从事临床诊疗与新兽药开发,E-mail:ssyzqm@163.com
张艳,E-mail:466616447@qq.com
S857.1
B
0529-6005(2016)12-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