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祥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反转新闻的“病理”特征与角色失范探讨
——基于51个反转新闻样本的统计分析
王正祥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新闻反转频发,我们对反转新闻的首发、反转阶段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七成以上通过网络新媒体首发,多是社会热点议题,多数存在失实问题,自媒体用户是造成报道失实的重要责任主体。同时发现,在事件反转中,主流媒体会传播不实消息,存在报道失范现象,不过,主流媒体的角色是多重的,大众传媒也会积极参与事件的核实和纠错。我们主张用教育手段来解决反转频发问题,认为反转新闻是公民新闻素养教育的好素材。
反转新闻;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报道失范
春节期间,一篇《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的文章,展示乡村社会让人触目惊心的“礼崩乐坏”,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等,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不过,新华社记者的调查采访发现,文中描绘的失序的乡村“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网上舆情逆转。类似的事件就是新闻反转剧,又称反转新闻。
近年来新闻反转剧频现,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主流媒体还对年度有典型性的新闻反转事件进行梳理。比如,新华网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会对新闻反转剧进行盘点。人民网舆情监察室近年来也开始关注新闻反转事件,对此进行评点。年终盘点新闻反转事件,已经成为不少媒体的“规定动作”。针对新闻反转期间网上舆情的非理性现象,一些业界人士由此还批评网民太过情绪化,呼吁网友审慎使用话语权。
不少研究者也对新闻反转事件进行探讨,关注反转新闻的表现,分析舆情反转的成因和可能的后果,提出应对策略。[1]上述探讨对规避新闻反转现象有积极意义,不过,对该现象的研究,目前研究者多依据零星的个案来探讨,存在不足。
我们认为,新闻反转现象频出,必须引起重视,有必要对其开展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以新华网、人民网等近几年来盘点的反转新闻为样本,对这些反转新闻进行统计分析,来探讨其传播特点、反转方式、传播中的角色失范情况以及主流媒体的角色,为规避新闻反转现象提供借鉴。
目前,对反转新闻还没有严格的定义,按照相关研究者的说法,反转新闻是指一条新闻刚发布时,舆论迅速将矛头指向其中一方,可随着更多新闻细节的公布,新闻剧情出现逆转,舆论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大的反转。[2]类似春节期间的东北乡村“礼崩乐坏”报道等就是这类反转事件的典型。
反转新闻主要的问题是“逆转”阶段报道出来的新闻事实与“首发”阶段人们所知道的新闻事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截然相反,引起人们心理上一种“受骗了”的负面感受。研究反转新闻,就要重点关注反转新闻的首发、反转阶段的情况,本研究对反转新闻的内容分析也将围绕这两个阶段展开,我们将探讨反转新闻的首发情况、议题形式、反转方式以及主流媒体角色失范的情况。
首先,我们关注反转新闻的首发情况。在首发方面,新的媒介环境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在所谓“拇指文化”盛行的当下,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不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反转新闻首发的媒介渠道值得关注。[3]还有研究者指出,“反转新闻”发生多因“首发”失真,有的是当事人编造假故事,有的是因为相关部门信息垄断和不公开,导致媒体报道失实,引发公众误解,因此,反转新闻的首发失实才是问题所在。[4]本研究将对反转新闻的首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其次,我们关注反转新闻的选题情况。有研究者指出,新闻反转剧选题往往紧随社会热点。还有研究者关注反转新闻的议题形式,王群超把典型的反转新闻的议题形式分为官民冲突型事件、国民素质型事件等。[5]沿用上述研究者的思路,本研究也将对反转新闻的题材类型和议题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再次,我们将关注新闻反转剧的反转环节。在反转环节,不少研究对新闻反转剧的反转方式进行过探讨,还有研究者把“反转新闻”的反转方式归纳为三类,分别是政府介入澄清式反转、媒体主导生产式反转和公众参与下的反转等不同的反转方式。[6]本研究将对新闻反转剧的反转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关注在新闻反转中哪些方式更常见。
最后,我们关注新闻反转中主流媒体的角色。不少研究者对主流媒体在新闻反转中的角色进行过探讨。有研究者指出,主流媒体是假新闻的助推器,认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不足,损害了新闻传媒的公信力。[7]不过,主流媒体的作用是双重的,媒体也可以帮助澄清事实真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实际调查过主流媒体在新闻反转中的角色,本研究将对主流媒体在新闻反转中的双重角色进行具体分析。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问题一:反转新闻的首发情况(媒介渠道、失实、角色失范)是怎样的?
问题二:新闻反转剧的选题类型和议题形式有何特点?
问题三:新闻反转剧的反转方式有哪些?
问题四:主流媒体在新闻反转中的角色如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选取新华网和人民网等选出的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反转剧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上半年为止,时间跨度为三年半。其中,2013年的样本取自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逆转新闻: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文的反转新闻案例,收集研究样本10个。2014年新华网的盘点文章,《2014年,那些让你大跌眼镜的新闻“反转剧”》只选了4个案例进行了介绍,数量过少,也不能代表当年反转新闻的全貌,为此,我们添加了观察者网《盘点2014年八大反转新闻》一文中的案例,剔除重复,收集了11个研究样本。2015年的样本来自人民网的盘点文章《2015十大新闻反转剧,剧情不要太跌宕》一文,收集样本10个。2016年的样本选取截至上半年,样本取自人民网《盘点2016年上半年20条反转新闻》一文,共20个样本。本研究将对收集的51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一)反转新闻的首发情况
我们关注反转新闻的首发情况,包括首发的媒体情况、新媒体在反转新闻首发中的角色、首发中的失实问题、以及造成失实的责任主体情况。
1.首发媒体类型
对51条反转新闻的统计分析发现,有70%以上的反转新闻的首发媒体是互联网,排在第二位的是都市报、晚报等市民报纸,占19.6%,其他媒体首发不多,机关报没有出现过首发的情况(见表1)。
表1 首发的媒介类别(N=51)
当下的传播媒介趋向于多元化,网络新媒体日益普及,大有超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势头,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传媒格局,越来程度越大地影响着事件的传播,在反转新闻传播方面,网络媒体首发最多也不难理解。在“人人都拿着麦克风”的时代,公众掌握了话语权,但他们往往缺少媒介素养,又缺少必要的把关意识,这是反转新闻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滋生的重要原因。
当然,新闻不断反转中也不乏传统媒体甚至知名媒体的身影,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报纸就是反转新闻首发较多的大众传媒,反映了在市场化导向下的市民报纸的浮躁业态,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它们喜欢追逐舆情热点,跟风炒作,加上把关不严,从而形成媒体“自打自脸”的怪现象。
2.网上首发的新媒体类别
反转新闻多数源于互联网,不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众多,我们又进一步对不同渠道的首发情况进行了分析(见图1)。在36条通过网络媒体首发的反转新闻中,通过社交媒体首发的就有26篇,占总数的72.2%,其中通过网友微博首发的有12篇,占33.3%,微信公众号5篇,占13.9%,朋友圈4篇,占11.1%,论坛3篇,占8.3%,QQ群2篇,占5.6%.
上述发现表明,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生产不再是记者的专利,网民的拇指话语权得以彰显。很多新闻,记者还没到现场,网民已经通过自己的手机、数码相机把现场的情况上传到微博、论坛、朋友圈里,这些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的人,我们习惯上称为“公民记者”。他们多数只是普通的网民,但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发挥着记者的作用。公民记者利用社交媒体爆料,已经成为新闻事件传播的常态,但也为新闻失实开启了方便之门。
图1 网上首发的传播渠道(N=36)
3.首发失实的情况
统计发现,反转新闻的首发报道或爆料中,84.3%的消息存在失实现象,只有15.7%的报道不存在失实问题,不过,剩下的少数反转新闻在首发没有失实,但随后媒体在追踪该事件,或回应该事件的报道中却存在失实现象。反转新闻首发多数存在失实问题,因为首发失实,新闻反转频发也就不难理解了。上述发现也说明,首发失实是造成新闻反转频现的重要原因。
4.首发报道失实的角色失范问题
首发失实是导致新闻反转频发的主要原因,我们关注谁该对首发报道失实负责。统计发现,在首发失实的43条报道中,有16条报道失实的责任主体是网友或自媒体用户,占37.2%,其次是记者,占23.3%,另外,当事方提供不实信息,也是导致首发报道不实的重要原因(见表2)。在自媒体时代,网民或自媒体用户在发布不实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责任意识,杜绝虚假新闻泛滥。同时,记者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减少首发失实,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不良影响。
表2 首发失实的责任者(N=43)
(二)反转新闻的选题类型和议题形式
1.选题类型
从选题类型上看,反转新闻出现频率较高的领域是社会、法治和医疗卫生,社会新闻占到一半以上(56.9%),法治和医疗卫生新闻也占据一定的比例,不过,政治、经济、军事等题材反转新闻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见表3)。这可能与不同题材新闻的“把关”不同有关,与政经类新闻相比,社会新闻的把关相对更松散,不实报道更多,也就更容易遭遇新闻反转。
表3 反转新闻的选题类别(N=51)
2.议题形式
从议题形式上看,官民、警民冲突的议题有11条,占总数的21.6%,其次是城乡差异与弱势群体议题,有7条,占总数的13.7%,公众道德议题有6条,占11.8%,上述三个议题占据前三位(见图2),表明反转新闻往往是社会热点话题。当然,冲突议题背后凸显的是公权力的滥用、民众利益受到侵害以及社会不公平感的普遍蔓延;城乡差异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议题背后则是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分化加剧的现实。所以,反转新闻的所谓热点其实是基于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媒体上的呈现。
图2 反转新闻的议题形式(N=51)
(三)新闻反转方式
反转新闻的反转环节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关注反转新闻的反转方式。反转的实质是对事实的澄清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我们关注谁更能在事件反转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新闻反转的情况,我们把反转模式分为政府或职能部门介入澄清式反转、媒体主导生产式反转、公众参与互动式反转和当事方披露真相式反转四类,统计在该事件传播过程中,何种因素促使该事件剧情反转。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反转事件中,都有网友参与事件的讨论或质疑事件本身,但又未必是反转的主要力量,因此,实际统计中,我们主要关注事件反转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对于虽然参与事件反转,但没有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则不加以统计。
结果发现,27篇报道反转与政府或职能部门介入澄清有关,占52.9%,另外还有27篇报道是媒体主导生产式反转,当事方披露真相反转的有5篇,占9.8%,真正由网民公众参与互动式反转的只有3篇,占5.9%(参见图3)。因为某些事件的反转方式可能不只一种,所以统计值合计会超过100%.
图3 反转的方式(N=51)
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公共生活中拥有公权力,对信息资源具有垄断性,信息不对称或相关部门信息披露不充分也往往是造成反转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在不实消息传播过程中,如果相关部门能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不实传言,自然会导致新闻或舆情反转。因此,政府或职能部门会成为不实报道反转的主要力量。
除了政府或职能部门以外,现代传媒在新闻反转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传媒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则、流程和机制,用于核实事实,还原真相,媒体人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挖掘事实真相,反驳传言。传媒正是在追求报道的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过程中实现对不实报道的反转,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
在网民参与反转方面,有研究者指出,在自媒体时代,网民参与热点事件具有颠覆性作用,在官方回避和主流媒体失语的背景下,能打破官方对话语权的垄断,通过对事件的质疑、讨论等围观的力量,倒逼官方或职能部门迅速作出反应,澄清事实真相,[8]因此,在舆情反转中,网民参与反转是关键性力量。不过,本研究发现,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主流媒体相比,网民参与在新闻事件反转中的作用相对有限,不支持相关研究者的论断。
(四)主流媒体在新闻反转中的双重角色
1.主流媒体和记者角色失范的情况
在51个样本中,主流媒体和记者在34个反转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失范的问题,占总量的66.7%.对这34个存在角色失范的反转新闻进一步研究发现(见图4),失范的形式各不相同,其一是主流媒体未经核实,发布虚假信息,有20个反转事件报道中存在此种形式的失范,占58.8%;其二是主流媒体未经核实,转载虚假信息,有17个反转事件存在此类失范,占50.0%.除了上述两种形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失范表现,比如,有的记者采访获取信息不全面,报道中以偏概全;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还有的记者参与策划等。不过,上述这些现象所占的比例不高,占比高的还是前两种形式,前者是报道失实,后者是转载失实。
图4 主流媒体失范的情况(N=34)
当前,主流媒体跟风炒的现象较普遍。一个热点议题出现了,媒体尽管受制于自身条件因素,不能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核实,但为了不缺席,还是会选择仓促之间抢着发布,最后导致报道失实也在所难免。要避免报道失实,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核实与查证,通过对不同的消息来源渠道进行验证,才能保证新闻真实性。
此外,转载消息是新闻媒体普遍的做法,不过,同样也要避免转载失实,媒体在转载消息时有审核的义务,加强对转载消息的核查,对避免虚假报道和不实信息的传播也会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
2.主流媒体参与核实与纠错的情况
不过,主流媒体的角色是多重的,可能会传播虚假消息,也可能积极纠错,参与事件核实,我们对主流媒体参与纠错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51个新闻反转剧中,主流媒体在其中的45个新闻反转事件中参与了事件核实或纠错,占总量的88.2%.可见,主流媒体参与事件的核实和纠错还是相当积极的。
主流媒体积极纠错,是新闻业的专业属性决定的。新闻业向来以真实性作为其职业生命,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其赖以安身立命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主流媒体参与纠错是传媒的职责所在。新闻业以其专业性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维护媒体声誉,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理念等一整套的机制来保证真实性,参与事件真相的挖掘。而且新闻报道表现为一个信息供给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新闻业正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积极参与核实,确保报道真相,职业技能和专业追求支撑着传媒参与纠错,传播真相。
对主流媒体参与事件核实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45个新闻反转事件中,都市报、晚报等市民报纸参与了其中的17个事件的核实与纠错,占37.8%,;主流媒体网站参与了11个事件的核实与纠错,占24.4%.同时,在参与纠错的媒体中,官方通讯社和党报也很积极,甚至某些事件中还有央视出面“背书”(见图5)。
图5 主流媒体参与纠错的情况(N=45)
在挖掘事实真相、参与纠错方面,都市报、晚报、媒体网站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最积极,他们参与纠错,一方面当然是还原事实真相,体现媒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此类反转新闻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此外,官方通讯社和党报也积极参与纠错,显然,对他们来说,不仅要挖掘真相,很多的情况下是要引导舆论,避免社会矛盾扩大化、尖锐化,防止负面舆情蔓延扩散。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有时党报、官方通讯社等不得不出面“背书”。
本研究对新华网、人民网等盘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反转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对相关的研究发现进行了探讨,关注反转新闻的首发、反转的情况,讨论责任主体以及主流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此外,我们还主张通过对行为主体的教育来规避新闻反转频发现象。
1.首发媒体:传统媒体VS新媒体
从首发媒体类型来看,反转新闻通过传统媒体首发的不多,主要通过新媒体首发。统计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反转新闻首发媒体是互联网,其中又以通过社交媒体爆料最多,在36条通过网络媒体首发的反转新闻中,通过社交媒体首发的就有26篇。说明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新闻生产不再是记者的专利,网民利用自带的手机等简单装备就可以生产新闻,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爆料,吸引其他网民阅读、围观、评论。社交媒体改变了过去大众只能接收新闻信息的局面,随着传播者与接受者角色的改变,网民有更多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因为普通网民的新闻素养不足,社交媒体传播缺少必要把关,也为新闻失实开启了方便之门,新闻反转频现,也与此有关。
2.反转新闻往往是社会热点议题
这些热点议题包括冲突性议题、城乡差异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等。当然,社会热点背后凸显的是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和利益冲突,所以,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的投射。在当前社会分化加剧、官民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有关上述议题的消息容易在网上发酵,更能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参与。
3.反转新闻多数存在失实问题
此类报道多数存在完全或部分失实,单在首发报道或爆料中,就有八成以上的消息存在失实现象,还有一些首发虽然没有失实,但后续或回应报道存在失实。不过,随着真相的发掘,更多的细节被披露,事件开始逆转,逆转阶段事实澄清与首发阶段的报道不一致,必然带来舆情反转。因此,新闻反转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失实。
4.失实的责任主体:专业记者VS公民记者
自媒体用户或者说公民记者是造成反转新闻报道失实的重要责任主体,单在首发失实的报道中,就有三成以上是网友或及自媒体用户提供不实消息造成的。在自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动摇了专业记者对新闻采集和传播的垄断地位,公民报道者群体的兴起,给新闻业注入了活力,但公民报道者群体并非无懈可击,他们对事件的报道比较随意,手法粗糙,喜欢先入为主,往往按照自己对于事件的想像来报道,而不是追问真相,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报道失实。网民或自媒体用户在发布不实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责任意识,谨慎发言,杜绝虚假报道。
同时发现,专业记者也是反转新闻报道失实的重要责任者,单在首发报道中,就有近两成不实报道是记者造成的。报道中,有的记者采访获取信息不全面,报道中以偏概全;有的记者无中生有,凭空杜撰消息等。记者也要切实提升业务素养,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减少报道失实,避免反转新闻频发。
5.反转方式:网民作用有限
本研究发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主流媒体是不实报道反转的主要力量,绝大多数反转事件都是在它们介入之后发生逆转的,前者拥有公权力,对信息资源具有垄断性,后者通过制度化的机制来报道事实,还原真相。与这些机制化的力量相比,网民显然不占优势,在新闻反转中的作用也有限,在所研究的样本中,真正由网民参与反转的只有3篇。
有关网民参与反转事件,有研究者认为,在热点事件传播中,新媒体具有赋权作用,事件中的网民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事件的进程以及最终结果,网民参与事件反转的作用不容忽视。不过,本研究不支持上述观点,网民在新闻反转中的作用有限。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很多反转事件中,网友都可能会参与讨论,质疑事件,但网民发表意见随意、零散,很难形成统一的声音,往往是众声喧哗;在质疑时,不掌握资源,无法为事件增加新信息,也不能还原事实真相;不具备专业知识,无力进行核实。因此,网民很难成为反转的主导力量。
6.主流媒体的双重角色
在新闻事件反转中,主流媒体会传播不实消息,存在报道失范问题。媒体失范的主要表现是未经核实,发布虚假消息和未经核实,转载虚假消息。当一个热点议题出现,媒体会受制于自身条件,不能及时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核实,此时报道或转载,自然就存在失实的风险,但为了不在注意力的争夺战中失声、缺席,传媒往往会选择跟风炒作,结果导致新闻反转频发就不难理解。
不过,主流媒体的角色是多重的,在传播不实消息的同时,大众传媒也会积极参与事件的核实和纠错,挖掘事实真相。一般而言,主流媒体参与纠错是专业精神的体现,不过,对我国“宣传+市场模式”下的传媒而言,纠错过程中的市场和宣传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市场化媒体参与纠错最积极,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因为此类新闻更能吸引受众关注。官方通讯社、党报等也积极参与反转,很多的情况下是要引导舆论,防止负面舆情扩散。
7.反转新闻是公民新闻素养教育的好素材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网民也不再是“看客”,他们可以随时发声,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他们的报道更加贴近公众的视角,让公众有机会从全新的渠道去了解某一新闻事件,他们的角色也从过去的接收者发展到现在的传播者。不过,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未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网民,在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上与专业记者有较大差距,不懂得客观公正的重要性,还喜欢先入为主的开展报道,合理想象出类似“官民冲突”的热点事件,来吸引眼球,反转新闻多数正是来自他们发布的消息。
反转新闻是公民新闻素养教育的好素材。对喜欢发声的公民报道者来说,反转新闻频发,可以教育他们报道时要尊重事实,不能搞合理想象。对大部分喜欢围观的网民而言,反转新闻是好的提醒,网络时代信息纷杂,有图并非有真相。当看到吸引眼球的事件时,先别忙着下结论,多点质疑,多点理性,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8.传媒教育不能做新闻反转频发的旁观者
新闻反转频发,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中间有网民媒介素养不足、专业记者业务素养不强的问题,也有官方或相关职能部门披露信息不及时的问题等。针对上述情况,新闻传媒学院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应对新闻反转。具体而言,新闻传媒学院在如下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其一,开展公众的媒体素质教育,帮助公民报道者提高新闻素养,提高写作水平,尊重事实,发掘真相,谨慎发言。其二,对新闻反转中暴露出的记者在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新闻伦理再教育活动,帮助专业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责任感。其三,不少反转新闻与官方或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应对有关,新闻学界可以开展培训,帮助职能部门更好适应新的媒介环境,来应对新闻反转。最后,要对那些“习惯性围观”的网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识别不实报道的能力,在面对虚假报道时,能理性发言,不人云亦云。
[1]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 2015,(9):22-23.
[2]黎勇.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J].中国记者,2016,(6):56-59.
[3]涂万立,郑敏,王一帆.论网络新闻反转剧的表现特征及社会危害[J].现代视听,2016,(4):43-44.
[4]黎勇.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J].中国记者,2016,(6):56-59.
[5]王超群.从新闻反转剧看媒体官方微博报道的失范与规范[J].绵阳师范学院院报,2015,(4):136-155.
[6]方艳.“反转新闻”的伦理评价及反思[J].青年记者,2016, (5):12-13.
[7]宋艺.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J].新闻世界,2016, (4):3-5.
[8]罗以澄,王丹艺.新媒体赋权语境下网民的言论表达与行动研究——以“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 2016,(2):4-7.
〔责任编辑 王小风〕
G212
A
1671-1351(2016)06-0095-06
2016-08-27
王正祥(1969-),男,安徽定远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父母监护与城市中、小学生网络媒介使用”(12YJA860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