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文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城市思想
周 文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城市思想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把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结合到一起,从城市的视角出发,通过揭示城市工人的生活状况,唤起无产阶级的觉醒。恩格斯认为,工厂生产方式促进大城市的形成和专业化;工人住宅区体现出大城市的空间隔离特征;城市激发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能动性。恩格斯的城市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城市空间的分析,涉及众多城市问题,预见到了20世纪城市空间的大部分研究主题。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根据1842—1844年间在英国的亲身观察,运用大量可靠材料于1844至1845年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真实地描述了19世纪中期英国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揭露了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残酷剥削,阐明了两个阶级的对立和不可调和性,号召并激励无产阶级奋起斗争。列宁这样评价《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1](P91)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是通过城市这一重要环节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连接起来的,为此他详细考察了19世纪中期以英国大城市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特征,涉及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包括工业城市的形成、工厂的区位选址、城市的区位优势、城市的专业化生产、城市规划、分区制、城市住宅、城市建筑修缮、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居民收入、城市移民、无家可归者、城市教育和犯罪等等。即使在当前,这些城市问题都是城市研究的关键主题。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今天研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学习原著经典,正确认识和理解无产阶级形成理论,更在于通过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城市思想,为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考察各种城市问题提供基础和线索,丰富并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因此,恩格斯全面阐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手工劳动向工厂生产方式的转变,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城市空间思想在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分析中清晰可见:
1.前工业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城市隔离。
在“导言”一章中,恩格斯首先考察了前工业生产方式。以布匹生产为例,纺纱织布都是手工劳动,织工们在自己家里进行生产,他们的家散布在靠近城市的农村里。由于布匹的需求主要来自缓慢增长的当地市场,竞争并不激烈,所以织工们通常都有积蓄,还能租一小块土地待到闲时耕种。他们无需过度劳动,不仅物质生活状况比他们的后代好很多,还受人尊敬。
身处城市边缘的这些手工劳动者与城市完全隔离,很多人紧挨着城市生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进过城,他们生产的纱和布都是由大商人带到城里。地理处境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和智力水平必然是农村的而非城市的,没有酒馆和赌场、严格的生活规律、宗法的家庭关系、贫乏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满足于平静而庸碌的生活,如果没有产业革命,他们是永远不会离开农村而走进城市的。可见,手工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者与其说是工人不如说是农民,他们身处农村空间,过着自我满足的平静生活,尽管城市近在咫尺,却可以完全将之忽略。
2.工业带动人口集中形成工业城市。
在“工业无产阶级”一章中,恩格斯详细描述了工业城市的形成过程和机制。首先,18世纪中叶起,工业利用三个伟大的杠杆即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形成工厂生产,并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财产和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其次,伴随着资本集中出现人口集中,这是一种自然趋势。工厂中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下共同劳动,他们被要求居住在工厂附近,由于工人及其家属存在各种生活需要如居住餐饮、穿衣戴帽、洗澡理发等等,为了满足这些需要,相关服务的提供者必然也会在工厂附近选址,从而形成小规模的村镇。再次,村镇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工厂工作,当一个工厂不能提供那么多岗位时,工资开始下降,低工资吸引新的工厂搬来,村镇因此变成了小城市。同样的道理,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最后,大城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其迅速成长。“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2](P56)
3.工业革命生成了专业化城市。
恩格斯详细介绍了纺织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良过程,指出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在导致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产生了专业化的纺织业城市。从最初只有1个锭子的手摇纺车,到拥有16到18个锭子被誉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的”珍妮纺纱机,棉纱产量大增,生产费用下降,引起布匹价格下降,布匹需求增加,最终导致对织布工人需求增加,工资上升,越来越多的织工抛弃乡村进城织布。随着水力纺纱机、骡机、梳棉机、粗纺机,以及使用蒸汽机发动的动力织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纺织业中的机器劳动和工厂生产方式彻底战胜手工个体劳动。其结果一方面是英国的纺织品物美价廉,行销海外市场,纺织业主财富剧增,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人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化的纺织业城市相继出现。
郎卡郡被称作英国棉纺织业的摇篮,它先前只是一处偏僻的未被开垦的沼泽地,因为棉纺织业的发展,人口在80年间增加了10倍。就像使用魔法一样,更多的城市因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出现,其中既有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也有波尔顿、罗契得尔、普累斯顿等小城市*当时利物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人口约70万左右,波尔顿一类的小城市人口约6万左右。。格拉斯哥是英国当时第二大棉纺织区的中心城市,其人口从棉纺织业兴起初期的3万人猛增到30万人。
随着针织机的改良以及网布机、花边机、络丝机的发明,织袜业和花边生产独立出来成了重要生产部门,诺定昂、得比、莱斯特等城市也因此成为织袜和花边生产中心。除棉纺织业外,羊毛加工业、麻纺织业以及蚕丝加工业也因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产量剧增,并相应诞生了羊毛加工城市如布莱得福德、里子*即今天所称的利兹。、哈里法克斯、哈得兹菲尔德等,麻纺织城市如里子、拜尔法斯特等,蚕丝加工城市如麦克尔士菲尔德、康格尔顿、曼彻斯特、佩里斯等。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接了大城市。
在阐述英国工业的发展历史时,恩格斯除了详细考察纺织业生产外,还谈到了机器的发明对于煤炭、铁矿、锡矿、铜矿、铅矿、玻璃、陶器生产的影响,以及英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公路、桥梁、运河、铁路、水路等,并特别指出铁路的修筑将一切大城市彼此联系起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因此大为缩减。例如,1830年通车的第一条大铁路将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连接起来,伦敦与南安普顿、布莱顿、杜弗、剑桥等城市也都有铁路相连相通。当时很多铁路支线正在设计和建设中,所以,恩格斯说不久以后从爱丁堡坐火车到伦敦只要一天的时间便够了。
恩格斯专门用较大的一章篇幅来描述当时英国的城市,并冠以“大城市”的标题。在恩格斯的笔下,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它既是迷人的,也是丑恶的。
当时的伦敦是全世界的商业首都,有250万人,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尽头,泰晤士河两岸风景优美动人,巨大的船坞和成千的船只气势非凡。然而,在令人沉醉的雄壮背后,却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表面上是城市里拥挤的人群和车辆以及隐藏于城市角落的贫民窟,实质上却是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虽然我们也知道,每一个人的这种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则,可是,这些特点在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像在这里,在这个大城市的纷扰里表现得这样露骨,这样无耻,这样被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着。”[2](P59)
恩格斯详细介绍了伦敦的工人住宅区,包括被称作“乌鸦窝”的圣詹尔士、集中了伦敦绝大部分工人的怀特柴泊和拜特纳—格林,真实地揭露了这些工人住宅区的贫穷、拥挤、污浊、破旧*不管怎样,有一个藏身之所的人比起无家可归者来说毕竟还是幸运的,恩格斯指出,在伦敦大约有5万无家可归者,他们或者在夜店苟且栖身,或者睡在过道里、拱门下、公园长凳上,稍微幸运的则在收容所投宿。。除伦敦外,恩格斯也记叙了英国其他大城市中工人的住宅情况,包括都柏林、爱丁堡、利物浦、诺定昂等,最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曼彻斯特及其周围的小城市上*在恩格斯看来,柔媚美丽的都柏林拥有比其他任何城市都更好更雅致的贵族区,但其穷人区也是世界上最可怕最丑恶的,非笔墨所能描述;在堪称现代雅典的爱丁堡,新市区里富丽堂皇的贵族区与旧城中肮脏贫穷的穷人区构成了惊人的对比;作为海港城市的利物浦商业发达,繁荣富足,但工人们却生活在狭窄阴暗、肮脏潮湿的野蛮条件下;工厂城市诺定昂总共才有11 000幢房子,其中7 000多幢的后墙一堵挨着一堵,空气根本无法流通。。当时曼彻斯特至少有40万人口,被恩格斯视为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恩格斯对曼彻斯特的考察发现:
1.城市中的住宅存在严格的分区和隔离。
城市中的工人区和资产阶级区是严格地分开的,这种分隔既源于无意识的默契,也由于明确的有意识的打算。曼彻斯特城中心是一个长宽各0.5英里的商业区*1英里约等于1.6千米。,这个区域基本不住人。商业区的外围是工人区,像一条带子一样把商业区围绕起来,平均宽度1.5英里。工人区的外面就是资产阶级的住宅区,中等资产阶级住宅靠近工人区,高等资产阶级则住得更远些,通常是在郊外或者空气流通的高地上。
虽然缺乏整体规划,但不同阶级的居住区位却排列得井然有序。工人区被有意无意地隐藏起来,以至于资产阶级贵族们为了走近路到城中心,完全可以通过整个工人区而看不到任何肮脏贫困。所以恩格斯说:“但是我毕竟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地方,像曼彻斯特这样有系统地把工人阶级排斥在大街以外,这样费尽心机把一切可能刺激资产阶级的眼睛和神经的东西掩盖起来。”[2](P85)
住宅周围的环境状况也能体现出阶级差别来,街道的整洁程度和街道上商店的漂亮程度同背后的区域密切相关,越靠近资产阶级居住区,街道就越整洁,商店就越漂亮。
2.城市工人区堪称人间地狱。
曼彻斯特旧城的工人区生活着两、三万居民,这里的房屋东倒西歪、又脏又破、密集而杂乱无章。街道狭窄弯曲,生活环境肮脏令人作呕,流经城市的艾尔克河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制革厂、染坊、骨粉厂、瓦斯厂与工人区比邻,不停地排放脏水和其他污染物,有的工人区里甚至成群的猪在街上到处乱跑。房屋内部的肮脏零乱和周围的环境完全相配,根本不符合清洁、通风、卫生等基本的居住要求。
新城的情形怎样呢?在恩格斯眼里,新城中城市的一切特征都消失了,更像小村庄一样,其散乱、肮脏、龌龊与旧城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曼彻斯特工人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工人区住宅的建筑形式,恩格斯在书中还专门画出了这两种建筑形式的图形。,一类是大杂院中的小宅子,这些小宅子四周都被建筑物围起来,空气根本不流动;另一类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小宅子,通常包括三排,通风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房租也不同,这种建筑形式深受房主们欢迎,它既节省空间又能收取较高的房租。就建筑质量来说,工人区小宅子的墙薄到不能再薄,房主能省就省,一点也不愿意在上面多花钱,也很少修缮,所以工人住宅平均只能用40年。
恩格斯还观察了工人的饮食情况。他指出,在英国的大城市里可以买到各种最好的东西,但它们的价格往往很贵,对于工人来说是根本承受不起的。工人们吃的东西通常质量很差也不新鲜,大多是一些陈货、次货甚至假货,购买时往往还得面对小商贩的缺斤短两。工人的饮食状况取决于他们的工资收入,工资较多的工人家庭至少每天都能有肉吃,挣钱越少可以吃到的肉就越少。在工资最低的工人(通常是爱尔兰人)中,土豆是唯一的食物。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工人有工作为先决条件,如果工人丧失工作,就只能要么去乞讨,要么去偷窃,要么饿死。
恩格斯总结说:“这样,大城市里工人阶级的状况就表现为一个逐渐下降的阶梯:最好的情况是生活暂时还过得去,靠紧张的工作而挣得的工资也比较多,住的房子也不错,饮食一般还不算坏——说这一切是好的,过得去的,自然是从工人的眼光来看;最坏的情况是极端的贫困,直到无家可归和饿死的地步;但是一般说来,是更多地接近于最坏的情况,而不是接近于最好的情况。”[2](P115)
在恩格斯看来,1760至1844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一段无与伦比的历史,在此期间,由于产业革命的缘故英国从一个城市很小、工业少而不发达、人口稀疏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的国家,赫然变成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拥有居民高达250万人的首都城市和许多大工业城市、向全世界供给产品并且几乎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出来、人口稠密且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工业和商业。因此,“产业革命对英国的意义,就像政治革命对于法国,哲学革命对于德国一样。”[2](P50)产业革命的确使英国发生了上述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其最重要的产物是诞生了英国无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可以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政治能动性觉醒之间的关键调节器来比喻城市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竞争”、“爱尔兰移民”、“结果”、“工人运动”等章中都有所阐述。
1.城市对工人阶级数量和构成的影响。
随着工厂代替手工作坊,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增加,工资因此提高,高工资吸引着工人成群结队地从农业地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并且增加的人口中几乎全是工人。“大不列颠的巨大的工商业城市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些城市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属于工人阶级,而小资产阶级只是一些小商人和人数很少很少的手工业者。”[2](P51)由此,可以断定19世纪的工人阶级大抵是城市的。
在工业中,随着工厂生产方式的确立,原先在家生产的工人变成城市工人,进城后他们除了自身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沦落为工业无产者,而从前的大商人则变成了工厂厂主。同时,机器的使用和大规模生产严重排挤了小资产阶级,使他们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破产而成为无产者。在手工业中,以前的帮工变成工人,师傅变成大资本家,小师傅则受到工厂生产的排挤,也被挤到无产者的队伍中。最终,城市居民间一切差别都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2.城市对工人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能动性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随着手工业生产被消灭和小师傅的被排挤及至消失,工人阶级渴望成为有产者的幻想彻底泯灭。现在,开办独立的企业必须有大量资本,多少有一技之长的小师傅本人都遭到排挤,工人自然再无任何可能通过弄一个作坊、雇几个帮工而成为有产者。工人阶级因此第一次成为一个稳定的阶级,生而为工人除了一辈子做工人,再无别的前途。这是一种阶级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借助城市这个平台最终得以实现:
第一,城市中的工人工资低且工作不稳定。
进城后的工人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的劳动力就像普通商品一样涨价跌价。如果劳动力供给保持不变,对工人需求增加劳动力价格就上涨,需求减少劳动力价格就下跌。英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业不断发展,对工人的需求总体上在增加,然而城市人口同时也在增加*在恩格斯看来,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有:工厂生产相比手工生产成本低,商品价格低,使得消费量增加,生产增加,从而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当工人生活比较好时,结婚的人多起来,出生率提高;英国对国外市场的侵占导致对工业品需求迅速增加,国内生产和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因此增加。,而且增加的人口中差不多全是工人,使得劳动力供给以更快的速度不断扩大,导致工人之间的竞争总是胜过争夺工人的竞争,其结果必然是压低了工资水平。当城市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时,便会出现失业人口,恩格斯称其为“工人后备军”,除了短促的最繁荣的时期外,英国工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这种后备军,在危机时期人数还会激增。这些失业人口存在于所有的大城市中,他们仅靠偶然挣得的一点钱才“不让灵魂和躯体告别”*恩格斯客观评价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认为马尔萨斯断定存在过剩人口是正确的,但解释过剩人口的原因却是错误的。恩格斯将过剩人口的产生归结为工人彼此之间的竞争使劳动生产率达到最大限度以及分工、机器的应用、自然力的利用而共同导致的失业。。
第二,爱尔兰移民使工人的状况更加恶化。
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每年大约有5万爱尔兰人迁移到英格兰,总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他们几乎全部都定居在大城市的工业区,成为当地居民中的最下层,英国所有大城市中最坏的地区住的都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的大量移民一方面丰富壮大了英国产业后备军的队伍,如果没有他们,英国的工业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另一方面,爱尔兰人的大量涌入不仅恶化了城市尤其是工人区的生活环境,也拉低了城市工人原有的工资水平。爱尔兰人生活需求极低,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随遇而安,同时,生活习惯也极差,肮脏酗酒不爱清洁是他们的天性。因此,随同爱尔兰人一同到来的是生活需求的降低,是生活环境的变差,是各种粗野的习惯,最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上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爱尔兰工人生活需求低,需要的工资也就低,在英格兰工人和爱尔兰工人竞争的一切劳动部门里,工资不可避免地下降。这样的劳动部门有很多,那些工作简单粗糙、需要体力但对于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业如泥瓦匠、搬运工、小工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大城市给工人身体、精神、道德带来了极端恶劣的后果。
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空气质量本来就差,工人区穷人住得更加拥挤、建筑物更加杂乱无章,通风情况比其他地区也就更坏。空气污浊加上街道肮脏、房屋潮湿、衣着破旧、食物腐烂、情绪波动,还时常面临失业,所有这一切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可想而知。工人普遍患有肺结核、伤寒、瘰疬、佝偻病等流行病,疾病以及缺乏有效的诊治使得工人的身体普遍虚弱,老得快死得早*根据恩格斯提供的数据,大城市的死亡率比平均数高得多,城市中房屋和街道的等级不同,死亡率也不同,最高等级的一等街一等房屋对应的死亡率是1∶51,最低等级的三等街三等房屋对应的死亡率是1∶25。。从精神状况方面来看,工人阶级所接受的教育太少也太差,工人可以进的日校少之又少,教师不仅极端缺乏,还不具备应当有的道德品质,其结果是英国工人的愚昧无知甚至在西班牙和意大利这样的国家都很少见。贫穷、生活没有保障、强制的过度劳动不可避免地引起工人道德沦丧,大城市则使这种堕落的程度达到了极点。原因在于大城市人口集中,充满各种诱惑,而坏榜样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酗酒、纵欲、犯罪在大城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总之,在恩格斯看来,人口的集中和大城市的出现激发了工人的觉醒,它使工人们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使工人们意识到他们分散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使工人们认清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彻底解除了与雇主之间奴隶与主人般的宗法关系,使工人们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从而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如果没有大城市,工人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能动性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工人也不会进步得那么快。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恩格斯说“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2](P167)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结合到一起,将工业革命划时代的变化与工业城市相联系,并从城市的视角入手,通过揭示城市工人的生存状况,唤起无产阶级的革命能动性。在思考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形成的关系时,恩格斯将城市放在一个核心位置上,其城市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生产方式与城市规模相关,也决定了人们与城市的紧密度。手工生产方式下,城市是小规模的,手工生产者与城市隔绝。
第二,工业城市的形成是一个从村镇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过程。工业革命是这一过程开拓性的起点,工厂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的集中、人口的集中、新工厂的迁入,共同构成了大工业城市形成的基本机制。
第三,与农村地区相比大城市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众多的熟练工人、竞争导致的低成本、近在咫尺的广阔市场等等。
第四,机器的不断发明和改良决定了工厂生产方式对手工生产方式的完胜,在这一过程中,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对工人需求增加,人口向城市集中,当这一切发生在专门生产某些产品的城市时,众多专业化城市随之诞生。
第五,资产阶级城市表面上雄伟壮丽、光鲜动人,实质上追逐私利、冷漠孤僻。
第六,曼彻斯特工人区的实际状况表明,当时的城市在空间上已经具有隔离和分区的特征,尽管缺乏规划,不同阶级的居住区位却排列得井然有序。工人区建筑质量低下、居住环境恶劣,堪称人间地狱。
第七,产业革命最重要的产物是诞生了英国无产阶级,城市在其中具有历史性的作用,对工人阶级的数量和构成、阶级意识和政治能动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八,产业革命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工人阶级,19世纪的工人阶级大抵是城市的。城市工人体弱多病、缺乏教育、道德堕落,这种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强化了工人的阶级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政治能动性。
[1] 列宁选集[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 陈翔云]
The Urban Ideology in Engels’s
TheConditionoftheWorkingClassinEngland
Zhou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Engels;theConditionoftheWorkingClassinEngland; urban ideology
Engels’sTheConditionoftheWorkingClassinEnglandhas combin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es Engels reveale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urban workers to arouse the awakening of the proletariat. Engels’s idea of urban development opened up the analysis of Marxist study on urban space, which involves many urban problems and anticipated most of the research topics concerning urban space in the 20thcentury.
周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