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莉,张新宇,徐凌忠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山东 济南 250012,632589512@qq.com)
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伦理价值和可行性初探
刘文莉,张新宇,徐凌忠*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山东济南250012,632589512@qq.com)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传统养老模式已不适应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因此,必须对医疗卫生服务在养老护老中的作用进行全新定位,鼓励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相结合。通过在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与基本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内容,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整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伦理价值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快,医疗卫生服务在养老护老中也有了全新定位。而如今我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缺乏有效对接,传统的家庭照料与养老机构养护模式愈加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型医疗机构精力匮乏与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的矛盾更加突出。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发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优势,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质量,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2]。
所谓“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3]。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亦云:“仁之实,事亲是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建立在以“孝”为核心理念的伦理道德之上,认为一个人讲求“仁”,首先要做到“孝”。而当前,养老行为中片面强调物质满足而忽略了常态化养老服务,加之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负担加重,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其逐步向现代社会养老模式过渡是必然趋势。社会养老的经济性决定其伦理起点为效率与公平。医养结合的伦理价值在于其突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单一强调生活照养的思维局限,强调养老公平与养老质量,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整合养老资源,注重提供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养护服务,集生活照料、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于一体,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1.1医养结合让老年人享受更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给予更权威、更有针对性且可持续的医疗养护意见,使老年人健康状况处于监护与保障之下。在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或遇到突发情况时,更便捷的就医途径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及时的救助,更熟悉的就医环境可以使老年人以更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特别是在“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可以克服老年人慢性病或大型手术后,大型医疗机构床位紧张、精力有限而家庭护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充分发挥中小型医疗机构的专业优势,保障老年人获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相比较传统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免除了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之间奔波的辛劳,节约了救治的时间和金钱。
1.2医养结合让老年人享受更全面细致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旨在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无缝对接,补充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缺失功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发社会养老责任,将医疗治理、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功能融为一体,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精神文化、医疗防护和社会保障需求,保障老年人充分享受养老权益。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有效率,相对集中的养老环境可以形成“群体效应”,更便捷的为老年人解决共性问题,同时提供更可靠更专业的渠道来满足少数人的特殊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关怀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
1.3医养结合让生命“走”的更有尊严
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医养结合的道德阐发点,生命平等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存在意义。医养结合继承了我国“以民为本”的社会伦理思想,充分体现了老有所终的伦理价值观念。老年人弥留之际更渴望得到家人、朋友乃至社会的心理认同与真诚呵护。医养结合正是通过真实可靠的临终关怀服务,用专业的安宁护理和心理保护,尽最大可能减轻临终者生理疼痛和心理压力,满足其心灵深处对生命尊严的渴望,消除对生命逝去的恐惧,并有效调节临终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使临终者更加安详地面对死亡,更加坦然地告别人生,让生命“走”的更有尊严。
有机结合老年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既突出了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责任,又体现了子女的养老义务,实现了政府、社会和家庭养老的优势互补,有效缓解了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生活照料与心理关怀的矛盾,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保障。
2.1提供综合的养老医疗服务,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鼓励和引导在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使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方便、全方位的医疗和养老照顾,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提升养老床位的功能,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2.2调整医疗服务结构,拓展医疗机构功能
构建我国“医养结合”的照护模式,调整、优化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对于形成真正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养老医疗服务新格局,构建“无缝养老医疗”体系起到重要作用[4]。
2.3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
构建城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和健康医疗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政府责任,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依托中小型医疗机构补充养老功能,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其现实基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有效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弥补青壮年进城就业留下的养老空白。
近年来,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老年人养老服务实际需求,该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政府主导作用薄弱
政府尚未有明确管理医养结合专项事务的职能部门,对于医养结合机构运行的资质评定尚未有统一标准。目前,医养结合机构主要受民政与卫生部门双重管理,其中,依托中小型医院成立的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按医院标准接受卫生部门管理;依托养老机构建立的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按养老机构标准接受民政部门管理;而它们同时还要接受公安、消防、食品安全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医养结合机构运行手续繁杂、投入产出效能低下。政府多重管理导致医养结合机构难以获得稳定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养老福利不能落到实处,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2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
运行机制不健全,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服务业的新兴模式,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各地市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医疗条件差异较大,对于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条件、基本医疗标准、养老服务内容、市场运行模式和经济收支等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同时,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之间、医养机构与大中型医院之间,没有明确的责任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妥善可靠的就诊“绿色通道”尚未建立起来。还有,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制定出在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医疗服务待遇的具体实施办法,部分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得不到便捷实惠的医疗服务。
3.3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医养结合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机构工作人员只能完成基本生活照料和简单医疗服务的工作。一方面,医养结合行业特殊,需要的是掌握医药、护理、心理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无论是医护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培育医养结合人才的专业都较少,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医养结合机构大多环境艰苦,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无法吸引大批量的专业医护人才。其职业本身有限的晋升空间以及匮乏的奖惩机制,又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
3.4行业规划可持续性不强
全国多个地市已先后建立起医养结合或类医养结合机构,但其偶发性较强,对于服务对象、服务标准、机构建设等缺乏明确定位和长远规划,尚未有普遍适用的经验。医疗服务项目的增加同时也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如北京市首家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恭和苑养老院根据户型每月收费标准分别为7800元、9800元和 12800元[5],而201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910元[6],高昂的收费标准远远超出了普通居家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片面强调医疗服务而忽视养老综合服务的运行模式又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同度,导致医养结合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
4.1强化政府主导,保证养老服务公益性
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事业的质量。首先,要明确职能部门,规范责任体系,形成管理合力。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既要给予医养结合机构充分的政策扶持,简化审批程序,激发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积极性;又要规范行业体系,健全准入机制,强化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监督。另外,要扩大政府投入,以政府的名义扩建公共基础养老设施,或者给予医养结合机构适当的资金补贴,帮助老年人充分享受医疗养护各项服务,实现全社会的养老公平。
4.2强化社会参与,彰显养老服务大众性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幸福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与支持。要鼓励私人资金注入养老服务事业,通过设备赞助、技术支持、人才交流等形式,丰富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发展。积极倡导城镇以社区为单位联合医疗机构提供社区老年人医疗和养老服务。
4.3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养老服务规范化
尽快制定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制度体系,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养老服务业整体范畴,明确其服务对象、内容、标准、资费、医养协同等各项要素,特别是完善医养结合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制度,实现医养结合机构的法治化运行,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和民间团体参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建设与拓展。同时,可参照青岛市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逐级设立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资源向年老、疾病、伤残等特殊人群倾斜,按规定支付护理保险,使有长期医疗需求的人得到实惠。
4.4强化专业运行,实现养老服务职业化
提升医养结合机构运行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大中型医院在以医养结合为代表的养老服务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作为老年病专科医院,联合郑州市区内30家养老机构,成立了“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持续长久的医疗和养护服务,发挥其在老年病治疗中的专业优势[7]。同时,要通过物质激励、制度规范、市场运行等手段引导医养结合机构走上综合型、服务型的路子,尽快形成医养结合的职业优势,促使更多的医护人员积极投身医养结合事业。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EB/OL].(2013-02-27)[2015-05-21].http://www.cncaprc.gov.cn/jiangghua/22341.jhtml.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申吉忠.“医养结合”破解养老之惑[N].烟台日报,2013-12-28.
[4]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21-23.
[5]左颖.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迎客[N].北京晚报,2013-02-27(17).
[6]冯蕾,鲁元珍.收入增长如何更公平[N].光明日报,2015-02-26(15).
[7]周娟.医养结合老年事业新样本[N].郑州日报,2013-06-08(3).
〔编辑吉鹏程〕
EthicalValueandFeasibilityofMedical-NursingCombinedCareModeintheBackgroundofPopulationAging
LIU Wenli, ZHANG Xinyu, XU Lingzhong
(Faculty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Manage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 China, E-mail: 632589512@qq.com)
Withacceleratedpopulationaging,traditionalpensionmodecannotadaptthediversifiedmedicalandnursingrequirementsoftheelders.Therefore,itshouldrepositionthefunctionofmedicalserviceinpensioncareerandencouragecombiningmedicalservicewithpensionservice.Throughthemethodsofsettingmedicalinstitutionsinpensioninstitutionswithconditions,developingsocialpensionserviceinmedicalinstitutions,pensioninstitutionscooperatingwithmedicalinstitutions,bothprofessionalmedicalserviceandbasicpensionservicewouldbeofferedtotheelders,andthustorealizetheintegrationofmedicalandnursingresourcesandtoimprovehealthconditionoftheelders.
Populationaging;CombinationofMedicineandPension;EthicalValue
,E-mail:Lzxu@sdu.edu.com
R-052
A
1001-8565(2016)04-0671-03
2016-05-27〕
2016-07-03〕
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