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忱忱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合同文字》中元杂剧对宋话本的重写
高忱忱*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元杂剧作家载创作时,常常以唐传奇、宋话本中的题材故事为摹本深发创作。《合同文字记》作为一部话本作品存见于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一书中,后世元杂剧所收《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显然是对宋话本的重写。本文拟以元杂剧《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对宋话本《合同文字记》重写为例,从叙事的同一性、抒情的主观性和主题的强化三方面,探讨元杂剧和宋话本之间的共性与延伸。
话本;杂剧;叙事
中国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学形式,至宋元时期发展到其鼎盛时期,它本身就吸取了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精华而自成一体。作为元朝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元杂剧,也不例外地吸收了前代文学的精华。元杂剧作家载创作时,常常以唐传奇、宋话本中的题材故事为摹本深发创作。《合同文字记》作为一部话本作品存见于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一书中,后世元杂剧所收《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显然是对宋话本的重写。本文拟以元杂剧《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对宋话本《合同文字记》重写为例,从叙事的省略化、抒情的主观性和主题的强化三方面,探讨元杂剧和宋话本之间的共性与延伸。
话本和杂剧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在敷衍成篇的时候,善于使用省略和概述的叙事方式,这样可以更好的展开叙述。在文本中很容易见到像“闲话休提”、“光阴荏苒”等等均是很明确的省略。在话本《合同文字记》中,对于刘天瑞儿子刘安住的成长过程,小说这样写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安住在张家村里一住十五年,孩儿长成十八岁,聪明智慧,德行方能,读书学礼。”非常简短的一段描写,就概述出主人公的幼年时期。同样,这段经历在杂剧中,通过张秉彝口中简短介绍而出。刘安住长到十八岁的过程就这样被一语带过,把成长的十八年时光压缩简介,时空急速流转,显示出叙事文学的流动性。
作为传统文学的各种形式,都着重体现文学的抒情性。叙事性文学中的杂剧和话本小说也不例外的体现这种特性。话本《合同文字》中对刘氏夫妇去世时的状况描写十分简单,只说“刘二嫂害着个脑疽疮,医疗一月有余,疼痛难忍,饮食不进,一命倾世”。刘二嫂死后,丈夫痛苦伤心然后自己独身努力过活,话本小说作为宋朝叙事文学的初级形式,比不上元代杂剧的成熟性,所以这样一小节文字描写与叙述,在元杂剧里竟敷衍成折。为了达到增加杂剧的艺术感染力,把原本话本小说中刘二夫妇隔八个月相继离世的故事描写,变成同一天,写了刘氏妻子染病先离世后,刘二悲痛离世,临终将自己幼儿交与张秉彝。通过这样的改写,也就显得原本简单的情节渲染上感人的气氛。
杂剧作为一种市民文学,在总结前世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目光,在戏曲作品中也就更明确的提出自己的是非判断,更加强化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所以杂剧在对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描写的同时,加重了对戏曲中次要人物的描写,从而起到对主题的深化作用。张员外作为在剧中最具有人性闪光点的人物,在宋代话本小说中所叙述张员外的本为刘二姨夫,属于一种亲戚关系的趁熟。而在杂剧的描写中,为了更好的突出张员外身上的博爱品质,就抹去了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张氏只仅仅是一富户,处于自身的高贵品质而去对他人进行帮助,着重对张员外的仁德进行渲染。其次是对刘天祥与刘天瑞兄弟二人之间关系的改写。在宋代话本中,兄弟二人关系先是弟弟天瑞建议哥哥一起同去下马村趁熟,而哥哥刘天祥则因为自觉年事已高,不适合出远门,而让弟弟刘天瑞一家去,随后是也是弟弟刘天瑞自己提出要立合同文字。这样的兄弟关系在杂剧的改写中,变为是哥哥刘天祥提出“到他邦外府赶熟去来”,让兄弟守着祖业。由于刘天祥后娶的老婆杨氏阻拦,然后由刘天瑞要求“哥哥和嫂嫂守着祖业,我和二嫂引着安住孩儿,趁熟走一遭去”。经过剧本改动,弟弟为了哥哥委屈自己,很好表现了兄弟之义。最后,在剧中人物设置上,着重还渲染了包公的艺术形象。在宋话本小说的描写中嫂子杨氏没有骗走合同文字,而在元杂剧的叙述中则增加了杨氏将合同文字骗走的情节。清官难断家务事,但作为这里的包公,依靠自己的智慧完满的断了此案,使包公的智慧得到很好的表现。这样,无论从人物设置和情节改造上,与话本相比,杂剧惩恶扬善的主题得到强化,情节也更完善。
综上所述,《合同文字》在从话本到杂剧的过程中,不仅经历了朝代的变革,在叙事的情节抒情、人物设置和叙述结构等多方面,都表现了极大的同一性和相似性,而且也更加注重在这重写过程中的叙事省略与删减,使得描写更具有情感、感染力和抒情性,表现的主题也更鲜明。与话本相比,杂剧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更胜一筹,使得观众心理随着人物悲观离合而一张一弛,主题进一步强化。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清·刘熙载.艺概[M].中华书局,2009.
[5]清·洪昇.长生殿[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学奇.元曲选校注第三册上[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8]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0.
高忱忱(199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
I207.3
A
1006-0049-(2016)15-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