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珂 梁超锋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关于对悲剧美学的认识
胡梦珂*梁超锋*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美的学问。美学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悲剧也是美学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悲剧则是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快感,也是一种崇高的美感。本文浅谈对美学的认识,以及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悲剧中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美学;悲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悲剧的审美价值
一、希腊文化的最高价值——美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美在于数的和谐关系;赫拉克利特主张美在于对立统一的和谐;苏格拉底则主张美在于有用,等等。柏拉图对于“美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艰苦的探索,他否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说法,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等等,但是柏拉图本人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只是说了“美是难的”。尽管如此,古希腊人虽然没有得到"美是什么"的明确答案,但是他们对于什么是美却是非常清晰的。美是古希腊人的最高价值,而且无比重要。美是古希腊人的最高价值,而且无比重要。
被人们大众所熟悉的希腊雕像中,温克尔曼这样说道“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一种静穆的伟大,既体现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单纯性说的是美仿佛是透明的,能够为我们直接感觉到的,我们能够直接沉浸在美的想象之中;而静穆性是说美不激起过分的强烈的情感,是平淡的但又充满了力量,在透明的单纯性中,精神有了歇息的倚靠,从而获得了一种永恒的现在感。除了那种直接的现在感之外,美还具有遥不可及的理想性。希腊雕像的高贵和伟大,就来源于它们所体现的理想性。也许我们会发现,希腊的雕像一直没有特别的面目表情,总是显得发呆或茫然,看不出有任何强烈的感情。那是因为那些大师们为了展现苏格拉底所说的“心理活动”,因此仅仅通过人物的身体和动作来表现,他们意识到即使微小的面部活动也会歪曲或破坏头部的简单的规则性。而这种简单的规则性,就是希腊人心中的单纯的美。
二、悲剧
希腊艺术让我们无限景仰的,除了那充满思想的雕塑外,还有那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悲剧。它以一种直击人内心的力量来使人正视人性以及这个世界。
(一)悲剧的重新发现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人生的可悲性不仅仅在于人生本身可悲,而且在于人还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可悲。悲剧的意义在于,通过公开的上演悲剧,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正视人生的可悲性和虚幻性。然而叔本华的理论存在严重的模糊和混乱,因此真正发现悲剧的还不是叔本华,而是尼采。
尼采将他的第一部著作命名为《悲剧的诞生》。他的著作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悲剧的重新认识。在尼采看来,古希腊的艺术文明并不是源于乐观主义而是来自于悲观主义。换句话说,古希腊的艺术美,并不是对现实美的写实与模仿,而是对现实丑的揭露或超越。
在尼采看来,希腊人主要用两种艺术形式来塑造幻想,一种是日神艺术,另一种是酒神艺术。前者以造型艺术为代表,而后者以悲剧为代表。日神艺术通过创造梦幻世界来掩盖生命的痛苦,酒神艺术通过沉醉正视个体的受难和毁灭,在痛苦中达到与本体的融合,以此来解除痛苦,获得至上的快乐。总之,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然而艺术能使这种痛苦的生活变得值得一过,不至于那么糟糕。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认为,悲剧是一种冲突,而冲突双方是不平等的新事物和旧势力。新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在它刚刚萌芽阶段力量还很微弱,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碍和残害,最终以新生事物的毁灭而告终。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在这种理论下,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首先经受悲剧性的毁灭,悲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代表先进事物发展方向的,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与反动的力量进行斗争的社会力量,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新生事物的力量较为微弱,往往不能与根深蒂固的维护传统制度的旧势力相抗衡,再加之对自身力量认识不足,在善与恶,生与死的较量中,常常是新生力量的失败和毁灭。
马克思主义认为,悲剧人物的牺牲虽然给信仰正义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预示了新事物的必然胜利,激发人们有勇气向旧势力做斗争,激励斗志,奋发向上,从而给人一种崇高壮烈的美感。
(三)悲剧的审美价值
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写照,人类情感的全音阶都能在艺术作品里感受到。但是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更倾向于通过悲剧来作为其表现形式。悲剧艺术展现出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真正体验到的情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艺术的痛感并非是我们实际感受到的,而是希望我们通过对艺术人物牺牲和毁灭产生怜悯,悲伤,恐惧,以此来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层次的真实的自我。
在电影《斯巴达克斯》中,就是通过对主人公斯巴达克斯的心理变化及其自身的苦难,来展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崇高与伟大悲剧美感。整个故事带着厚重的民族感和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反而给整部电影染上了一层悲壮的美感。故事虽然采用了悲剧的艺术形式,但是使观众全身心投入,与主人公一同经受磨难。更多的震撼,壮美和升华,我们从斯巴达克斯这份悲中所体会到的。
我们在欣赏这份悲壮的美时,往往会产生伤感。不仅仅是对价值、生命等等被否定或被毁灭所带来的痛苦,也是对在对抗中所表现的奋勇顽强的品质的敬仰和敬畏。正是这种不畏惧困难,逆流而上,奋勇反抗的精神,激发我们的共鸣,激励着我们正视人性的善恶,正视人间百态。
[参考文献]
[1]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
[2]程朝翔,傅正明.西方悲剧美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发展[J].国外文学,1992,01:5-30.
[3]谢灵.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观[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222-223.
*作者简介:胡梦珂(1994-),女,汉族,河南新郑人,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梁超锋(1993-),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