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八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2016-02-05 07:22王雪梅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现实主义语言

王雪梅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论余华八十年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王雪梅*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余华从1986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因其独特对小说写作大胆的实验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一直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从80年代激进姿态进行的先锋探索,到90年代向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在此过程中,余华叙述语言的鲜明变化是形成作品风格巨大差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余华在当代文学的特殊地位,因此,从语言演变回顾余华的整体创作,也就是回顾中国当代文学从80年代以来的发展概况的过程。

关键词:先锋文学;现实主义;当代文学;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坎坷曲折,十年文革浩劫不仅对政治经济是一场空前的劫难,对文学也造成了严重的断裂和创伤。80年代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呈现弱化趋势,传统而单一的现实主义在反映人们复杂的心理和生活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引发了新时期对西方现代文学引进和借鉴的写作大潮。余华在80年代对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各地出版,余华对华语文学推向世界文学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在这批高涨的现代主义先锋探索队伍中,无疑称得上是当代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对于形式主义的创新和实验是80年代作家的普遍追求。这一时期格非的“语言迷宫”和马原的“叙事圈套”,无不是率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对打破旧有的阅读经验做出大胆的尝试。同样是先锋小说代表人物,莫言喜欢将大量的词汇编织在一起,小说《红高粱》里民间语言与庙堂语言、书面语言与口语语言、雅语言与俗语言等相互穿插,造成了莫言的语言世界五光十色又斑驳复杂的审美效果,使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大量抛洒的感觉语言有时候溢出叙事,直接冲击挤压叙事,引起众生喧哗的阅声感受。余华同样不缺乏感觉描写的天赋,相比之下,余华善于通过感觉的延宕和语言的意象化来直走陌生化效果。

一、感觉语言的延宕与意象化

所谓感觉的延宕,即拉长感觉向知觉过渡的过程,有意拒绝给对象命名,而用感觉词汇的堆砌和拖延认知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王庆生先生认为,在余华的感觉描写里,“能指与所指之间出现了断痕,能指词汇不断繁衍而所指的谜底却忸怩着不肯露面。”在《四月三日事件》中,少年的手碰到一把钥匙,关于少年对钥匙的触觉却是围绕着少年手上的金属感和心理反应经过一番漫长的盘绕才最终达到对钥匙的钥匙。这种叙事语言的延宕给余华的小说创造出一种特殊且极富个性的陌生化阅读审美效果。

余华非常欣赏马拉美的诗歌,基于与马拉美同样的审美体的意象化创造出了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不同读者不同想象的独特世界。在余华80年代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精神病患者的题材,这类小说中的意象化感觉描写现象尤为突出,作者通常不惜用大量的感觉语言来书写精神病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二、描写语言的幻觉现实化效果

余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是从对日常生活和常识的不满开始的。他认为人的生活常识中包含着很强的理性内容和庸俗气息,这严重束缚了人的想象,成为作家创作的桎梏。余华说,“作家应当重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突破日常经验的拘禁,进入无限广阔的精神领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由常识提供的价值都会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获得了新的意义,生活中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真实可信。”

博尔赫斯认为“现在是不确定的。将来并不现实,不过是现在的希望;过去也并不现实,不过是现在的记忆”。因此,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在模糊幻境与现实的界限。90年代,余华曾对博尔赫斯作过专门的论述(《博尔赫斯的现实》),他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博尔赫斯小说中奇妙的虚幻的现实世界。博尔赫斯的小说里,貌似历史的还原实则完全建立于想象的基础之上,而余华的叙述语言也将幻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难解难分。如《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的片段“虽然我知道没有厨房,可我还是走了过去,并且走入了厨房”,《世事如烟》里接生婆在半梦半醒之间,恍恍惚惚走进了阴间为新逝的女鬼接生,又在自己床榻之上醒来又清楚看见了来自阴间的两个麻团,接生的整个过程如坠梦境,混沌不清,亦真亦幻。余华习惯于通过这样的模糊不清的叙述语言来打破现实与幻觉的界限,将幻觉现实化描写,让幻觉在现实中进进出出而不做出任何标示,从而创造出了一个诡异神秘的,迥异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异面貌。

新鲜而大胆的先锋文学实验确实给文坛带来了活力,先锋小说家们也获得了极大的鼓舞,但是先锋小说家步入90年代越来越力不从心,先锋文学在西方的阴影下发展的偏向以及先锋小说对读者的日益远离,使得作家们不得不将眼光再次投向文学本土化和大众化,而其中余华们的转型就是代表。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M].上海文论,1989(5).

[2]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出版社,2013.

[3]余华.现实一种[A].《余华作品集》(二)[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后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王雪梅(1990-),女,汉族,山东日照人,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与文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112-01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现实主义语言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语言是刀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有趣的语言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