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静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研究
熊静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血糖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调节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电针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
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很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两侧肢体对称性麻木、疼痛或有异常的感觉,可以是双下肢或四肢,相关的统计表明,糖尿病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高达80%左右,患者发病后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目前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以尽早治疗为原则,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本文主要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9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53例,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60.18±9.58)岁,治疗前的平均病程时间为(6.11±3.8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51例,年龄为39~80岁,平均年龄(59.25±10.15)岁,治疗前的平均病程时间为(5.82±3.3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饭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耐糖量试验证实为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患者,其他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哺乳或妊娠期的女性。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每天胰岛素用量为(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kg)×0.6÷1000÷2,实际的使用量为计算量的1/3左右,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具体的用量,1周为1个疗程,总治疗时间为2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胰岛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进行治疗,主穴为肾俞、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阳陵泉、曲池,采用毫针进行治疗,依据学位的肌肉厚度,针刺深度在1寸到1.5寸之间,直到患者感觉到麻胀为止,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采用针对性的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然后选择四肢的学位,采用电针仪进行治疗,通常为太溪、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三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采用2-10-100赫兹频率的疏密波循环,每次留针时间为半小时,2天电针治疗1次,总治疗时间为2个月。
1.4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选取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3个时间点,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病变、血糖情况和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每个症状按照重、中、轻、无,分别记为3、2、1、0分,计算每个患者的总分。治疗效果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小时,临床症状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为临床症状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为30%以上,无效为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方差等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24.02±4.56)、(20.26±3.88)、(16.34±4.43),对照组的3个时间点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为(25.06±4.11)、(23.75±3.96)、(19.42±5.63)。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治疗后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痊愈为0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51例、无效为37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为3例、有效为33例,无效为57例,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为10例、有效66例、无效为17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为7例、有效为44例、无效为42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后治疗有效率为60.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1%,而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1.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空腹血糖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2个月时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8.79±1.70)mmol/L、(6.81±1.41)mmol/L、(6.32±0.75)mmol/L,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8.78±1.68)mmol/L、(6.58±1.46)mmol/L、(6.21±0.86)m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间点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瘘证”、“痹证”等,是由于热灼津液、阴虚燥热、瘀血阻络、气血无法通达四肢,阴虚是本、燥热是标,久病成瘀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应该以活血化瘀、养阴清热、通络止痛,针灸刚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3]。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难完全治愈,单一治疗方式很难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临床上通常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综合疗法并不是几种治疗方法的叠加,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了解各种疗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组合。由于电针毫针刺法和电刺激疗法的协同应用,可以代替手法运针,对患者产生较强的刺激,保持持久的针感,电刺激可能跟加强毫针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生理效应,将二者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调节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赵凌艳,陈雄,王娜娜,等.电针配合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5):501-504.
[2]金泽,张边防,尚丽霞,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J].中国针灸,2011,31(7):613-616.
[3]叶翔,秦波,张玮,等.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 2013,48(11):794-796.
1006-6586(2016)05-0098-02
R25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