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娜*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本文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出发,分析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从学生自身、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从而解决课堂问题行为,使课堂高效的进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场所。高效率的课堂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师轻松施教,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课堂问题行为则对于教学起到了反作用。课堂问题行为即是发生在课堂中的违反课堂行为规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如马彦宏学者将其定义为阻碍学生学习,同时妨碍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问题行为。[1]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不遵守课堂纪律,例如大声说话,不听老师讲课;与同伴窃窃私语,影响周围学生学习;小动作很多、打闹等等。另外表现在学习方面,如上课过于安静,对于老师的问题置之不理,不思考,不积极回答问题,爱走神,精力不能集中等等。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不仅影响着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而且给同班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处理好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将会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引起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课堂问题行为在小学课堂上具有普遍性,引起其产生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若要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必须了解它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行为,使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降到最低,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性格类型的影响
心理学定义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他认为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其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性格外向,乐意参加群体活动,喜欢热闹的环境,又善于交往,他们不愿冥思苦想,这类学生在课堂上变现极为活跃,因此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频率也会比较高。内倾型人重视自己的主观世界、重视思考,常常表现出缺乏自信、寡言和孤僻,因此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安静、处事谨慎,不善言辞与别人交往,产生问题行为的几率很小。
2、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几乎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他们的学习和认识必须借助于直观的具体的事物来进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出现不同的课程问题行为。
3、学习兴趣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小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每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专注于课堂,产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很少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反之,则问题行为产生的几率比较大。
4、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机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一个小学生他愿意学习,学习动机很强烈,那么他就很少产生问题行为,相反,没有一定的动力倾向,问题行为很可能产生。
另外,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责任心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等,这些原因也是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授课模式,课堂管理方式等都会促进或者抑制课堂的进行。
1、教育观念陈旧
所谓教师的教育观念,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观念的主体性认识。[2]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学生就应该遵从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教师是权威者不可打破,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对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着不利的影响。比如有些老师喜欢学习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成绩差并且捣乱课堂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一部分学生,让学习差的学生更加的不爱学习;另外,有些老师的权威意识很强,认为学生就应该完全听从老师,这也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厌倦或者惧怕老师的课堂行为。
2、教学设计不合理
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遵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关学者研究,小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二十到三十分钟,教师不能将一节课全部用来讲授新知识;另外小学生一般喜欢游戏、动画、故事等有趣的课堂因素,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知识,不将自己的课堂设计的生动有趣,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3、对学生的关爱不够
“从本质上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精神与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3]这些层面的交流可能对师生间的交流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与小学生精神层面沟通的能力,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注,这样即使有短暂的课堂问题行为,老师的一个眼神就能使学生回归课堂。
(三)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三部分组成的,遗传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人发展必不可缺的影响因素,那么环境则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行为主义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思维的形成是与外界环境分不开的”,可见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的重要性。首先,家庭是学生接受启蒙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4]家长的教育经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家庭的结构,家长期望值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着影响。再者,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这些原因也都能产生小学课堂问题行为。
三、小学课堂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取预防措施,将课堂问题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首先,可以制定一些课堂行为规则,有效的课堂规则是营造良好课堂管理氛围的重要开端。[5]有效的课堂规则既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需要,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二者都不可或缺。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在课堂规则的设定当中,让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这样学生会严格遵守、产生归属感。另外,教师要有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在安排自己的课堂时间上,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丰富讲授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内容会表现的很积极主动。
(二)课堂问题行为发生中引导—及时制止问题行为
1、非言语的暗示
即不以自然语言为载体传递信息,它是以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非言语的暗示在课堂上是经常被采用的,这样既不影响课堂的顺利的进行,也能传递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当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意识到老师在关注时,就会立刻停止问题行为。
2、正面的语言提醒
教师在使用正面言语提醒时,可以忽略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一味的责怪,而是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去做来消除问题行为,让学生直接明白自己的问题行为,从而回归课堂。
3、适当的惩罚措施
研究表明,适度的惩罚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惩罚要有度,以免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合理的表扬
有效的课堂管理,还要依赖于合理的表扬,表扬可以使良好的行为继续保持,得到强化,同时还能影响其他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以得到表扬的同学为榜样,终止自己的问题行为,这种以良好行为影响问题行为的方式是十分可取的。
(三)课后—评价与沟通
1、课后的功能性行为评价
功能性行为评价基本观点:行为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应该找出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计划,[6]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后做好记录,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这也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学习类型,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找到出现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进而去解决这些问题。
2、课后及时沟通
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与学生做好沟通,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关心学生,沟通的前提是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的交谈,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老师,这样才可以向老师吐露心声,从而也能从内心接受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问题行为也能很容得到改善。
(四)做好与家长的沟通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也需要家长的参与。教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家校合作指家庭与教育者积极合作,朝共同的教育目标努力的过程。[7]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起到矫正问题行为的效果,但是教师要做到不恶语相告,不能一味责备学生,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家长做好沟通,按照促进学生改变问题行为的目标统一行动,从而起到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
(五)引导学生学会作我管理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观念,养成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比如在班会、班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再者学生自身也要学会自我控制,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为自己制定计划并监督自己完成,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魏同玉.浅谈小学生课堂问题原因与对策[J].新西部,2015,6:129-131.
[2]张彩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研究[J].教育学报,2008,5:62-67.
[3]马多秀.教师的情感素养及其生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2:66-68.
[4]吕惠成.试论小学班级中的同辈群体及其引导[J].江苏教育研究,2007,10:33-36.
[5]袁琳,赵丽霞.小学教师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J].教学与管理,2003,10:23-24.
[6]王玉.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堂行为管理之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75-77.
[7]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学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1,3:61-64.
作者简介:王娜(1988-),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2015级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