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婧 王亚宾 徐 明 张晓影
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在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中应用浅析
刘海婧 王亚宾 徐 明 张晓影
泰州引江河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与扬州市交界处,于1999年9月28日竣工,是江苏省重点水利工程。它南起长江,北接新通扬运河,全长24km,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工程之一。主要功能是以增供苏北地区水源为主,改善里下河地区洼地排涝,提高通南地区灌排标准,是一项以引水为主,灌溉、排涝、航运、生态、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设施。
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浚深,使其满足总体规划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拓浚、河道防护、新建二线船闸等。工程于2012 年12月开工,计划于2015年7月完工,施工期跨越4年,经历三个汛期,如不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组成,临时防护措施是防治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非常重要的手段,对防止过程水土流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工程水土流失原因
水利工程开发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在施工期扰动原地表,损坏了原有的土壤、植被,使其原有的蓄水保土能力下降或丧失;开挖、填筑裸露面表层结构松散,在降雨条件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施工期间大规模的土石方调运及土石方临时堆放过程中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如不进行妥当的恢复与治理,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环节有:
(1)腾空一期工程5处堆土区,由陆上机械预先挖运至泰州市承诺置换的5处用地,运输过程中由于颠簸及风力等作用沿途会抛洒泥土。
(2)除一期工程5个堆土区之外的19个排泥场,四周填筑的围堰顶高程明显高于周围原地貌,降雨之后会产生雨水溅蚀和径流冲蚀。
(3)施工道路沙土区段,施工车辆通过时可产生扬尘,并破坏土壤结构,降雨后极易产生侵蚀沟。
水土保持方案因地制宜设计了一系列临时防护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在验收时可能不复存在,但对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起到关键作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以强制性条文“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必须有临时防护措施”强调了生产建设项目施工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施工现场临时防护措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因施工单位赶工期等原因,只对部分背水坡进行临时苫盖,施工现场其他临时防护措施没有按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经过现场监测查勘,发现施工现场临时防护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1)临时堆土场(排泥场)四周土质围堰部分未采取临时苫盖,经过雨水冲刷,淤泥阻塞排水沟。应增加临时苫盖,同时应定期检查覆盖材料的破损情况并及时修补,极端天气前后一定要检查其完整情况。
(2)排泥场内土堆和迎水坡坡脚大于45°,未进行临时拦挡。应采取临时拦挡措施,可选择彩钢板或者竹栅等形式,防止排泥场内土堆进一步侵蚀,防止迎水坡崩塌扩张。
(3)水土保持法第二十条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而在排泥场坡度大于25°的背水坡上随处可见种植的农作物。建设单位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排泥场背水坡,防止因当地居民在坡耕地开垦造成的严重土壤流失。
(4)主体工程设计中对施工临时道路采取泥结碎石铺路,每隔500m与一期工程永久道路(管理道路)相结合,既能起到来水下渗、蓄水保土的功能,又减少了扰动面积,这项措施应界定为水土保持措施,施工过程应予以落实。
同时在项目区土方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地表洒水,减少扬尘量,加强砂、土、石等建筑材料和清场、清基废料的挡护、覆盖,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以确保临时性防治措施与主体防治措施的衔接,达到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
3.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布设
临时防护措施包括临时拦挡、临时排水、临时苫盖和临时植物措施四种类型。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了一系列临时防护措施。项目建设区包括河道工程区、船闸工程区、弃土区、施工道路及退水管线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其中河道工程区和船闸工程区无临时措施;弃土区临时堆土(翼墙、直立墙及闸塘回填土也临时堆放在弃土区内)四周采用袋装土防护;施工道路及退水管线区施工道路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施工生产生活区四周开挖临时排水沟,材料堆场四周采用袋装土防护并开挖临时排水沟。袋装土防护既能保证围堰安全,又能有效防止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临时排水沟能起到导流的作用,将场内的降雨径流集中排至场外。
由施工现场现状及工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水土保持方案,本文对周山河以北标段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进行深化设计。
(1)河道工程区船舶临时停靠点基坑开挖临时堆土,沿河道侧采取袋装土防护,可有效防止临时堆土流失到河道。将装填好的编织袋呈“品”字形码放于堆土坡脚处,编织袋码放边坡为1∶0.5,码放高度根据堆土高度控制在0.5m,底宽0.7m。编织袋拦挡需填装土方45m3。
(2)弃土区采取临时苫盖、袋装土防护、临时种草和开挖排水沟等措施。经调查,西13、西14、东3排泥场围堰边坡需采取临时苫盖措施,坡脚处应采取装袋土防护措施,需苫布2.10hm2,装袋土需填装土方658m3;西18-20排泥场围堰边坡采取临时种草措施,种植面积达3.38hm2;西13、西14、西18-20、东3排泥场围堰周边原无排水沟处,皆应开挖排水沟,排水沟为上底0.2m、下底0.7m、高0.5m的梯形断面,排水沟长4245m,开挖土方约955m3。
(3)施工道路及退水管线区采取碎石铺路,可有效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碎石铺路面积为2.04hm2。
(4)施工生产生活区采取碎石铺路,经计算,碎石铺路面积为0.27hm2。
1.加强水土保持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一般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设阶段,随着主体工程立项批复完成,主体工程进一步细化为施工图设计,而此时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仍然维持在可行性研究或初设阶段,无法满足建设单位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要求。这就要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与设计、施工同时进行,保证水土保持工作与主体工程在设计深度上的同时性、连续性。
2.强化水土保持方案落实
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方案编制、审查、批复环节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但在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却存在着与方案内容不相适应的现象,如何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成为防治水土流失至关重要的问题。
就该项目而言,首先要求建设单位加强水土保持的管理工作,不但要在单位内部落实水土保持任务机构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将批复后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到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各阶段。进而使水土保持措施更好的发挥效益功能。
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项目生产建设实际、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特点,因地制宜布设行之有效的临时防护措施;同时要注重措施在实际应用的落实,加强各项临时防护措施的管护工作,只有将水土保持工作理念贯穿并落实到生产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其过程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将水土保持方案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使临时防护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 225002)
(专栏编辑:张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