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英
龙里县县委党校,贵州 龙里 551200
青年毛泽东的社会问题研究方式探析
兰英
龙里县县委党校,贵州龙里551200
摘要:1919年《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毛泽东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以是否有用为标准选择研究问题。青年毛泽东认为研究要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要有相应的数据资料为支撑,资料有实地调查和二手文献资料两种。青年毛泽东还对研究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问题研究方式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方法的思想,毛泽东曾经在1950年代向党内推荐过这一本书,称这一本书为失而复得的孩子。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著作一般都认为,社会调查研究始于社会问题。经常被人忽略的是毛泽东曾经专门撰文探讨过社会问题的研究方式,这篇文章就是1919年毛泽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第467号上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后文简称为《章程》)①,该章程共5000余字,12条,共提出了140多个问题。1966年4月20日曾经和毛泽东曾经同窗五载的周世钊回忆说,“问题研究会是拟划中的东西,它没有会员、组织,也没有开过什么会”,其会章“是毛泽东草拟的”,所列问题“全由毛泽东提出”。周世钊的回忆说明,《问题研究会章程》中的140多个问题,都是由时年26岁的毛泽东提出来的。《章程》刊出11年之后的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后来又撰写了《寻乌调查》等社会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毛泽东还给党内的领导干部罗列过研究问题的条目。《问题研究会章程》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青年毛泽东研究社会问题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以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中常常关注的问题选择标准、理论框架和资料收集方法等要素来审视97年前青年毛泽东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
一、问题的选择
《章程》的开篇讲到了“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问题研究会,章程中的第一条讲“凡事或理之为现代人生所必需,或不必需,而均尚未得适当之解决,致影响于现代人生之进步者,成为问题,同人今设一会,注重解决如斯之问题,先从研究入手,定名问题研究会。”毛泽东用类似于后来的功能主义的视角讲到,人有各种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如果满足不了就会成为问题,就阻碍了现代人生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设立研究会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受到注重实用的湖湘实学的深刻影响。
因《章程》对于“问题”的界定过于宽泛,《章程》第四条接着对什么样的问题值得被研究做了界定。《章程》说“问题不论发生之大小,只须含有较广之普遍性,即可提出研究,如日本问题之类。”这一条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规定问题研究选择的标准。实际上青年毛泽东还是从问题的影响面这一效用的角度来确立问题研究会的问题选择标准的。
《章程》第六条讲到“问题之研究,注重有关系于现代人生者。然在未来而可以预测之问题,亦注意之问题。在古代与现代及未来毫无关系者,则不注意。”这一条说明毛泽东认为问题一定是现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问题一定要和现代人的生存生活有关系,或者未来和人的生存生活有关系,至于和古代现代没有关系的虚幻问题,不在问题研究会的《章程》选择之内。这与近代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青年毛泽东可谓深受湖湘实学的影响。
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此时的毛泽东对于研究问题的选择是非常广泛的,影响现代人生进步的问题都在其关注范围之内。就一个会社的研究章程来说,如此规定并无不妥,如果是一项具体的研究,选题范围如此广泛,将会无法操作。实际上毛泽东后来亲自进行了非常多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典型的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岗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一旦到实际的操作阶段,毛泽东界定的问题都会比较具体。
毛泽东在随后几十年的革命人生中,做了很多社会调查,而且也对“研究问题的选择”做过一些论述,比如1961年在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时讲“文章讲的是当时民主革命的问题。民主革命时期依靠些什么人,团结些什么人,打倒些什么人,这是反帝反封建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必须要向看文章的人说明这一点。”②这段讲话说明了毛泽东选择研究的“社会问题”的标准,建国前定位在民主革命(依靠什么人、团结什么人、打倒什么人这类问题),比如《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就非常注重土地问题的研究,注重农村和城镇各个阶层的分布和土地占有情况等情况。建国后定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就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等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二、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一般在研究问题确定之后,无论是进行研究问题的描述、解释还是预测,一般都要选择一个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章程》中也有类似于当下的社会研究方法著作的表述,比如《章程》的第三条指出“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因此在各种问题研究之先,须为各种主义之研究。”《章程》的这一条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他说的是问题的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这个“学理”就是当下社会科学所讲的“理论”(theory),当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理论为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没有理论的研究是盲目的。哪个时代还没有当下的这类表述,青年毛泽东没有用“理论”这个术语,而是用当时流行的术语“主义”加以表述。因为《章程》罗列的问题的范围过于广泛,在第三条中毛泽东则对应罗列了十个领域或学科的理论,原话是这样说的“下列各种主义,为特须注重研究之主义”,分别是(一)哲学上之主义;(二)伦理上之主义;(三)教育上之主义;(四)宗教上之主义;(五)文学上之主义;(六)美术上之主义;(七)政治上之主义;(八)经济上之主义;(九)法律上之主义;(十)科学上之规律。
毛泽东罗列的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学、美术之类的人文学科,也有教育、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更有自然科学。可谓囊括了近代西方文明开创的知识体系的大部分。更为可贵的是,是年只有26岁的毛泽东将“哲学上之主义”放在了第一位,几十年之后西方的社会科学家在对研究方法进行归纳的时候,也往往将社会科学分成几个范式或学派,而每一个范式和学派的核心就是其哲学思想,不得不说青年毛泽东对社会研究方法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实际上,后来的毛泽东主要选择了社会批判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对中国社会事实进行解释的哲学的、宗教的、教育的、政治的、经济的等领域的解释框架。这些解释框架为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框架。
三、问题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
当下的社会研究方法认为,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确立之后,就要考虑研究设计的问题,资料的收集方法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章程》也讲到了资料收集方法,《章程》的第五条讲到“问题之研究,有须实地调查者,须实地调查之,如华工问题之类。无须实地调查,及一时不能实地调查者,则从书册、杂志、新闻纸三项着手研究,如孔子问题及三海峡凿隧通车问题之类。”毛泽东指出了两种资料的收集方式,一种是实地调查,一种是收集文献资料,这两种资料收集方法,都是当下社会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人生历程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都是实地调查的典范。1941年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一文中就特别强调“搜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这进一步体现了对于收集文献资料的重视。而实际上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熟读二十四史,每到一个地方就对这个地方的县志加以阅读,对当地的熟悉常常让当地的党政官员吃惊。
四、问题研究的分类
以资料收集方式为标准,毛泽东将研究分为实地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非介入性研究)两种。同时毛泽东还以研究人数为标准进行分类。《章程》第七条讲到了研究的方式,“(一)一人独自之研究。(二)二人以上开研究会之研究。”
其实毛泽东后来经常用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和军事问题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来自于近代西方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并没有明晰的界限,而是根据具体问题做出不同的论述。
五、小结
《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载有《章程》一文,文后的注释指出邓中夏曾经说:“我的朋友毛君泽东,从长沙寄来问题研究会章程十余张。在北京的朋友看了,都说狠好,有研究的必要,各向我要了一份去。现在我只剩下一份,要的人还不少,我就借本校日刊登出,以答关心现代问题解决的诸君的雅意”。邓中夏的朋友认为很好,可能是因为毛泽东罗列问题异常详尽。而我认为在1919年,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毛泽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框架。问题的选择以有用为标准,问题的研究要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研究要有相应的数据资料为支撑,研究资料有实地调查的资料和二手文献资料。现在社会科学研究分为理论、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三个板块。早在1921年毛泽东已经意识到了理论和资料搜集的重要性,不能不佩服毛泽东的深刻洞见。
[注释]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396-403.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267.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