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探析

2016-02-04 17:29
山西青年 2016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孙 嘉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探析

孙 嘉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带有哲学辩证意识的理论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物质和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同的轨道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客观性。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指出了两者结合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根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以现代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则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精神领袖、共产主义运动先驱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它是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指引全世界劳动者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学说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领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普遍适用性等特点,它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速度和能力是其他学说所不能比的。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首先将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继承,要求革命党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严防马克思主义经验化、教条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将党的革命理论、建设理论融入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也因为“被中国化”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的总和。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是经济的反映,文化与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关联。我国传统文化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农业经济的依附物。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线,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老子道德文化、儒家思想文化、道家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众性、双向性、盲目性和明显的革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看重的是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中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它能从哲学角度去揭示宇宙奥秘,解读人生真谛,它比宗教和科学更有说服力,这既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强大的亲和力,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担当起了民族特质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族入侵和国家重建中发挥了超强的凝聚力,它自身独有的优势也被保留下来,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延续打好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扎根发芽,必须要作用于中国社会实践并为其提供帮助,还必须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走整体统一的发展道路。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中去,要与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同时要使自己更具中国风情和中国气派。确切来说,马克思主义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理论建设者和实践指导者必须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化的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传统文化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但是如今孕育它、扶持它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被摧毁,传统文化要想超越传统,必须深化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加快转换、提速、升级的步伐,从自身角度对社会先进思想进行解读,以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这也要求传统文化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社会变革指明方向,一方面用传统文化思维去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地域化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广泛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其中的许多观点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相同之处。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大同社会”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唯物论、辩证法与道家唯物思想都一致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两者内在的契合性,减少了人们将两种理论融会贯通起来的障碍,也为两者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两者的有效互动,是促使两者进一步契合的前提。在两者的社会理想都未实现的情况下,两者都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对方,并加强有效互动,共同为远大理想而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发展的路径

(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世界文明发展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日趋被边缘化,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已经被大众抛之脑后,如传统文化关于“三教九流”的言论,民间在婚丧嫁娶之事上的一些禁忌等,都被视为落后、庸俗的象征。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启蒙文化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向往趋同的普世价值,并且它在旧文化改造上也显示出了巨大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党在当前的政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要想永葆活力,必须要重视自我反思,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剔除一些过时的无用的东西,接收更多的新事物、新内容,同时加强自我改造和重建,发展和彰显传统文化的新特质、新形态。惟其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

(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表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而历史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反之,社会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样,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带有较强的遗传性,这些都给民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从根本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立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万能的机器,也不是僵化的教条,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然后是将其科学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原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就是不能大肆宣传文化复古论,也不能走文化极端路线,将传统文化全盘否认。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以对两者科学认识、合理运用为重点。两者都可以从自身出发,运用哲学观念和方法对另一方作出新的解释,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这是两者共融共生的必由之路。

(三)将两者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大众用来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群众的支持和肯定。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彰显其生命力。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应用,就是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也是改造旧社会的需要。如今,我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时期,要想提高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然后从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然后通过对二者的整合、加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宣传仁爱精神,教导青少年群体尊师爱人,团结同学,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重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围绕家庭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以使先进文化走进民众生活过,指导民众去创造未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两者共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以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梁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孟德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3]唐芳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与提升[D].河南大学,2014.

D61;A

A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