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杏花春雨中聆听吴侬软语
——试论地域审美中的江南诗性文化

2016-02-04 08:41:43琦*
山西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吴侬诗性江南

唐 琦*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230



在杏花春雨中聆听吴侬软语
——试论地域审美中的江南诗性文化

唐琦*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230

江南富含诗意,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灿烂丰富的文化史上以其独特精致的审美方式闪耀光芒。无论杏花春雨,还是吴侬软语,都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感和纯粹的审美尺度,在物欲横飞的大众消费时代,如何保护与开放好精致纯粹的审美资源,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认真思考。

江南;文化;审美;诗性

一、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

上世纪9O年代初,中国美学界出现了“审美文化”研究,中国美学的研究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黑格尔曾提出著名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审美文化是人们某种生活方式所隐含的文化理念的感性显现。

江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历史文化宝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历史久远、人才辈出,有着足以傲视全国的经济文化和区位优势。纵观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江南,成为生长在中华文化根系的精致且清新的人文山水画,“浓妆淡抹总相宜”,颇具文化品质与审美价值。

刘士林在《在江南发现中国诗性文化》一文中指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思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由此可推断,以礼乐宗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确的“萌芽阶段”。而中国诗性文化发展趋于成熟,当属“江南诗性文化”。

我们知道,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环境的相对独立,一是文化传统的相对完整。而江南,正是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形成自身独具底蕴的地域文化。相对独立的区域环境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自然地理单元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差异,没有这种差异,就只能出现同质化的文化因子,也就不可能形成各地不同风格的区域文化。而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其生产、生活方式,故此,区域地理还必须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区别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与游牧文化,江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例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这主要得益于由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殊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江南区域地理的相对独立,是其形成相对完整文化传统的基础。以诗性与审美的角度来看,江南文化彰显其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审美超越。儒家关注礼仪教化,以礼乐制度为主体建立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行事准则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根本,生命意义、审美目的却没有提及到。儒家思想在审美理念上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在审美的维度,诗人返回的精神家园是建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而江南自古出豪杰,形成“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诗性气质,也就成为独具魅力的人文地理景观。

二、杏花春雨的江南文化

江南是一份历经流年的诗意,一种深藏人内心深处的柔情,是长期萦绕的思念情结。元代文人虞集在《风入松·寄柯敬仲》中曾记载,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文辞兼美,流传千里,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江南可以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喜悦,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感伤。假如时光倒流回唐朝,我们是否会在清明时节邂逅踌躇的杜牧,也沿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走进细雨霏霏的杏花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活是不可缺少诗意的。2007春晚上演的舞蹈《小城雨巷》,柔情似水的20多位江南女孩手持油纸伞,在蒙蒙细雨中穿行嬉戏,营造出一幅婉约迷人的江南水乡雨中美景。当年春晚上的这个舞蹈为什么曾引发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共鸣?或许是江南的雨景,亦或是戴望舒的诗意。人们其实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生活在当今物欲横飞、高速发展的今天早已消逝,但并不影响现代人对充满诗意和浪漫生活的向往。人们是会怀旧的,也期盼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当下都市物质生活所无法企及的精神家园,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也就解释了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依恋。

三、吴侬软语的江南文化

江南方言,在古代被称作“吴侬软语”,在近现代被称作“吴方言”,可以算中国民族语言文化中最富有诗意的“方言”,也是那种最能激发人们审美想象力和无限乡愁的乡音。吴音,听上去“软、糯、甜、媚”,说起来更加婉转动听,江南姑娘们讲话时的发音,更是珠圆玉润,听起来一波三折。即使她话已经说完,但仍有余音绕梁之感。与北方字正腔圆的铿锵之感截然不同。所以古人有“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之说。江南吴方言无实际语义的声调和非功利的声请在审美层面上超越其他方言,形成独具魅力的吴侬软语的江南文化。

在吴侬软语滋润下,在浓郁文化熏陶中生成的江南文化,充满意味和情趣,具有中华民族的审美机能和诗性精神。这是一种相对纯粹的审美高度,一种贬黜了功利欲望的澄怀味象,一种挣脱了功利世界的诗性想象力。在过往和当下的阐释与批判中,重建出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形象。

[1]张法.《江南美学在南朝的兴起与多面展开》.《甘肃社会科学》,2012(05).

[2]吴海庆.《六朝道教与江南山水审美关系初探》.《甘肃社会科学》,2012(05).

[3]陈玉兰.《辛弃疾词:齐鲁文化与江南文化叠合形成的艺术世界》.《文学遗产》,2012(05).

[4]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28(1).

[5]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

唐琦(1987-),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G122A

1006-0049-(2016)16-0164-01

猜你喜欢
吴侬诗性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吴侬软语何处觅
金山(2018年11期)2018-01-16 11:19:36
南方
参花(下)(2017年11期)2017-03-25 04:49:15
离不开吴侬软语
爱你(2016年5期)2016-11-26 08:50:26
很想走进这样的小巷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51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