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爱国主义思想浅谈

2016-02-04 08:41:43王淑芳
山西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延平理学朱熹

王淑芳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三明 365100



朱熹爱国主义思想浅谈

王淑芳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福建三明365100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他以“天理”为最高范畴建立理学体系,以“理本论”为依据倡导爱国主义,始志追求国家统一、反对异族入侵。本文试从师承关系、理学思想及生活经历就朱熹的爱国主义思想谈几点认识。

朱熹;爱国主义;思想

朱熹(1130-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所谓理学是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研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其中,程朱理学则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经学,他们以“理本论”为依据倡导爱国主义,始志追求国家统一、反对异族入侵。作为朱熹出生地的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无论是讲授乡土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无法回避“朱熹”这个历史元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就朱熹的爱国主义思想谈几点认识。

一、师承关系构成了朱熹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机整体

在古代受限于技术手段,学术传播和传承主要靠学者和文本,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史称“闽学四贤”,他们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夫以一郡之狭,四邑之小,二三百里之近,百年之中乃有四贤并生于一时,上承下启,以延千万年道学之脉,其地盖视东周之邹鲁也。”(明邱浚《道南书院记》)。

位居“延平四贤”之未的朱熹,二十四岁,从崇安赴同安上任途中,路过延平,拜见父亲的同门学友李侗,“服膺于先生之训”,此后直到李侗去世,朱熹经常往返于五夫里与延平之间,拜李侗为师,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全祖望说:“朱子师有四,而其推以为有统者,称延平(李侗)。”(《宋元学案,豫章文集》)朱熹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中也说:“熹获从先生游,每一去而复来,则所闻益超绝。若先生之道德纯备,学术通明,求之当世,殆绝伦比。”朱熹在接受先师理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抗战思想,无论是从政还是创作讲学都始终坚持国家统一的主张。

二、儒学风范勾勒出朱熹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

《四书章句集注》这部儒家经典著述,奠定了朱熹的儒学宗师地位。朱熹一生著述丰厚,流传于世者也颇多,但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又称《四书集注》,它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共有《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直至临死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他在释解儒家经典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内涵。

传承儒学“倡教化铸德性”思想,成就了朱熹大教育家的历史地位。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即强调传“道”,也就是通过教育,传播理学之“道”,培养一批匡扶社会、拯国爱民的杰出人才。二是强调“格物致知”的认识规律。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之理,致知就是在探究事物之理过程中获得知识。他不仅提出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而且把道德教育放在改变人性的地位上,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朱熹把复兴教育、传播先圣之道当作恢复失土、振兴国家的大事,而且把他所建构并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论,言传身教给门人。这套思想理论经代代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

三、言传身教展示了朱熹爱国主义思想的厚重情怀

忧国忧民的官德修养是朱熹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朱熹担任过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兵部侍郎等职,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始终秉持正君爱国、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道德情操。朱熹对国家前途命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曾屡次向朝廷上疏,一再阐明他热切渴望恢复中原,反对屈膝求和的立场和主张。

理学集大成者的学术造诣是朱熹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朱熹面对“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历史巨变的社会现实,勇敢地承担起了国家意识形态重建的使命。朱熹一生著述极丰,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他的著作后人收录在《朱文公文集》111卷和《朱子语类》140卷中,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朱熹在《孟子集注·腾文公章句上》中说“夏,诸夏礼义之教也,变夷,变化夷狄之人也。”即“以夏化夷”,就是希望用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融合、感化较为落后的民族,从而实现汉民族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朱熹一年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有许多篇章,强烈地表达了爱国情怀。

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是朱熹爱国主义情怀的坚守。朱熹无论是为官任职,还是养亲奉祠,甚或是罢祠隐居,毕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由他创办、修复和讲过学的书院就达30余所。他传道授徒常和学生弟子过着艰苦的生活,“诸生之自远而至,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宋史·朱熹传》)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他不仅总结出一整套具有真知卓见的教育理论而且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作为讲学的重要内容。如,他向门人传授自己编撰的《孟子集注》有关“尊王攘夷”内容时,为了强调这个观点的重要性,他用笔授的方式向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正谊不谋利,胆道不计功;尊王,贱伯;内诸厦,外夷狄,引《春秋》之大旨,不可不知也。”(《朱子语集》卷83)。

总之,理学因其起到了巩固封建秩序,提倡“君臣、父子、夫妻”等“三纲五常”,被统治者及妇女深受其害而被后人称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但是,我们评价朱熹时,要加上历史的眼光,衡量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忠君就是爱国的时代,直捣黄龙府为要“朝天阙”的岳飞,“不信天下不姓朱”的郑成功,他们的忠君是爱国,写诗的陆游是爱国诗人,那么一直主张报“金人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朱熹理所当然可以称之为爱国主义思想家。

D64;B222A

1006-0049-(2016)16-0156-01

猜你喜欢
延平理学朱熹
基于多种电气增量融合判据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电气技术(2022年2期)2022-02-24 02:12:04
陈延平
文理学人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苏兆征的遗嘱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朱子深衣”与朱熹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