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琼(湖州市港航管理局,浙江湖州313000)
现代科技装备在太湖水域船舶上的应用
殷琼
(湖州市港航管理局,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地处江浙两省的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水域面积为2338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苏南经济的崛起,沟通江浙的水上捷径——太湖航线航行船舶呈增长势头,效益明显,但受地形、环境影响,太湖湖面气候变幻无常、航行风险大,也是内河航行风险极高的航道之一。笔者就如何采用科技装备,提高太湖航线的风险防范能力,谈谈个人体会。
关键词:科技装备;太湖水域;船舶;应用
太湖水域宽阔、湖区暗礁及自然航道较多,航行条件差,水位浅,平均水深仅为1.8米,河床呈鹅蛋状、平坦、坚硬,遭遇雷暴天气,波短浪大,频率快。气象上由于地理特殊与水体上作用,天气变化比陆地明显复杂,特别是温度高,湿度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湖面发生的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远远高于平原,大风巨浪容易将太湖水位顶托,使太湖水位与导流的河道发生罕见的倒落差,加上太湖缺少有效的避风措施,航行船舶难于预见自身的危险,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船沉事件,危及人身安全。据统计,每年因风灾引起的沉船、事故高据各类事故的首位。
“无风亦有三尺浪”这是太湖的谚语,当地的渔民进太湖必须要掌握天气变化,仅限于白天航行,但受到水运市场效益的驱使和太湖航线的便利、高效,大多数船员对航行太湖都没有深层次的安全认识,没有及时了解太湖气象,关注太湖气象变化,喜欢锚泊在太湖的航标上,个别船舶重船不封舱,导致了事故发生的主观因素,发生了沉船事故后,船员往往自救意识差,惊慌失措,必要的救生、消防设备放置不当,难于找到,只能在茫茫太湖中到处漂浮,增加了搜救难度,有可能筋疲力尽,溺水而亡;有可能长时间浸泡被冻死。2004年7月3日中午,太湖遭遇50年来未遇的巨风巨浪天气,共有40余艘船舶沉没,135名船员遇险,虽然经湖州、苏州两地海事、公安、安监等部门携手相救,共救助船员129人,仍有6人溺水而亡。事后调查分析,大多数船员思想麻痹,没有及时收听气象预报,了解太湖天气变化,无视海事部门的封航信号和命令,未办理船舶签证就擅自驶入太湖,酿成了悲剧,教训十分深刻。但仍有部分船户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冒险航行于太湖,遇险求助电话还是不断。
太湖分属江苏的无锡、苏州、宜兴,浙江的湖州、长兴五地海事部门管辖。太湖航线的开通后,各地的管理体系和要求各不相同,信息资源没有互享,搜救体系没有统一,管理沟通相对缺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搜救联动机制,各管一方,导致预防和搜救在时间和空间的滞后。搜救时不仅受到风浪的威胁,而且受到渔网、浅滩、暗礁的影响,搜救艇随时熄火、搁浅,搜救难度和危险度都很高。“7·3”风灾时,接到报警湖州海事第一时间调动四艘大功率海事艇向太湖全力搜救,由于狂风巨浪的袭击,接连三次都无法驶向出事地点,被大风顶了回来,直到大风回落下来,才能进行搜救和援助,或多或少影响了搜救效率。
“7·3”风灾后,两省海事部门对太湖航线的风险有了新的认识,近几年来,海事部门在硬件管理上不断投入,完善。加强了两地海事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太湖的风险预防和搜救能力,建立完善了联动机制,使船舶航行太湖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3.1管理设施的投入、完善,给船舶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2006年2月,苏州海事部门的太湖搜救体系率先开始在2号桥建立太湖水上搜救中心,在西山、东山的西部、东部、南部建设、完善三处船舶避风港,完善通讯设施建设,设立太湖水陆气象监控点,对湖区天气变化进行观测和预报。随后无锡也启动水上搜救中心,建造抗十一级台风的搜救艇,抗十级的救助艇,确保了船民自救行程缩至半小时,搜救时间缩短至一个小时。南太湖的湖州同样重视,在进入太湖的新港口、杨家埠设立2个大型船舶避风锚地。揽桩、安全配套设施一应齐全,一次能容纳300艘船舶进港避风,制定了船舶锚泊规定,在南太湖设立了风情信号台,随时发布风情警报信号,花费300万元打造了太湖搜救艇,抗风等级十级以上,雷达导航GPS定位,配备了救生冲锋舟,组建了搜救队伍。推出港航短信平台,为进出太湖的船户定制了港航短信,随时发布气象、通航信息,南太湖搜救中心正在建造之中,形成无锡、苏州、湖州三地立体成面的搜救体系。从而在硬件上提升太湖航线的风险预防和搜救能力,提高船舶抗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反映能力。
3.2 GPS动态监管有效地科学防范风险
通过财政补贴船户,太湖航行的船舶都设立GPS系统,实施动态报港。该系统集视频、地理信息平台、船舶综合数据为一体,极大地方便现场监管,并且通过GPS设备进行信息交流。这一报港管理模式,不仅使船舶节约了停船耗费的燃油和时间,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更为重要的是为船舶航行于太湖航线筑起一道有力的安全防线,当船舶遇险时,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搜索到船舶的准确方位,为搜救工作节约宝贵时间,提高太湖搜救的有效性。为船员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平台。今后要进一步开发通话功能,方便船与船之间,船舶与管理部门的沟通,直接掌握船舶的动态,增加报警功能,在其他通讯设备失效情况下,让船员通过该终端设备报警。进一步使资源共享,让周边海事部门在各自发展信息化进程中,实现GPS数据资源共享,使科技装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3.3环太湖海事应急联动机制已全面启动
太湖的风灾事故影响极大,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沿湖海事部门从教训中形成共识,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太湖应急搜救体系和联动机制。为此,两省五地的海事部门携手共建太湖搜救联动机制,围绕“协助、沟通、务实、安全、发展”为主题,各航区航道资源、气象、水文、通航信息互享,安全情况互通,救助工作相互支援、参与。好的经验、办法相互探讨,无线对讲功能实施互通,每次风情警报的封航和解除命令相互通报、联动,有效地防止船舶入湖风险,明确七级大风强制封湖。实施了《太湖水域通航联合管理规定(试行)》。每次台风警报,都采取联动,对入湖口进行全面封锁,停止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通知太湖旅游船进港避风,抽调人员、艇力在湖面巡逻,通知航行船舶立刻就近返港。目前,在太湖监管、湖面搜救、预控联动等方面加强深纵合作,共同打造“平安太湖”,环太湖海事机制的建立之后,最大限度控制了太湖航区的风灾,海损事件,提高了太湖全方位、立体搜救能力,保障了船民的安全。
3.4科技装备运用于太湖风险的防范和搜救
太湖航区的搜救艇和配套设施都运用了科技设备,湖州海事打造的搜救艇设计时速达31公里,进口无线遥控操作系统,强光照射系统,便于夜间大范围搜索,艇上运用GPS定位,雷达扫描,远程影像传输系统直接与搜救中心联通,同时还配备橡皮冲锋舟和轻潜装置,应急太湖水浅的特点。太湖新港口设立了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监控进出太湖的船舶数量和动态,与移动、联通公司合作推出港航短信平台,随时发布气象、通航和太湖险情信息。苏州、无锡分别建立了太湖水上搜救中心,增添科技设备,配备了抗风等级高的搜救艇和救助艇,加强太湖水陆气象监控和通信网络建设,利用科技装备防患于未然。
3.5掌握太湖天气变化的自然规律,科学采取封航和放船措施
太湖气候变化多端,影响船舶航行的主要是台风和雷暴天气导致航道封锁,船舶禁行,给船户营运带来损失。但天气的有其自然规律,台风影响次数少,气象部门能准确预报运行轨迹和影响程度,海事部门根据台风的变化及时做好防范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雷暴天气变化就相对频繁,特别在夏季,短时间风力达到7级以上,风大浪大,影响航行。如何封航,如何放船?从而减少船户损失,是体现“平安太湖”,服务船户的理念。湖州海事除落实专人收听气象预报,按天气等级是否采取停航、封港等措施,还走访老船员,老渔民,了解太湖雷暴天气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分析和实践,发现雷暴天气发生在子夜,凌晨的概率极低,结合气象,大胆采取夜间放船、白天封航的措施,减少船舶航次周转的损失,不然第二天又有恶劣天气,船舶又走不了。虽然夜间放船辛苦,却很安全,大大缩短了船舶停航时间,收益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志平.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实践与思考[C],水利发展研究,2004
[2]黄文新.黄立华;周小芳.对孝感城区水生态修复的思考和建议[S],湖北省水利学会,2012
[3]俞琳洁.无锡太湖水危机事件引发的一些的思考[S],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
中图分类号:U6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2-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