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建立科学治理保障机制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合肥市水务局
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水资源保护;合肥
合肥市于2010年3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11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市,2013年12月28日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4年5月安徽省政府批准了该《方案》。在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水利厅的关心指导下,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副市长江洪多次主持召开试点工作调度会,市委督查室牵头对试点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形成了《关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督察报告》,并通报全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作出批示,要求“加快解决存在问题,建立科学治理保障机制”。几年来,通过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及实施滁河干渠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八大工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按照安徽省政府下达给合肥市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研究制定并分解全市水资源管理主要控制指标;把各项指标分解到县(市)区,并纳入县(市)区人民政府工作年度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
2.优化水资源配置
按照“山水生活、湖水生产、江水补源”的原则,积极推进驷马山引江工程、龙河口水库引水工程、引江济淮(巢)工程等,投产工业水水厂(巢湖水),实行分质供水,皖能电厂使用蔡田铺污水厂中水等,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3.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合肥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后,继续推进创建工作,建成省级节水型载体90个 (企业18个、单位 47个、小区25个),市级节水型载体69个(企业23个、单位31个、小区15个)。同时要求各行业认真执行《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并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
4.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开展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地安全评估与达标建设。制定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巢湖市、肥东县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合肥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指导全市应急输水工程建设。
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2014年3月份起,合肥市在全省率先逐月监测、通报全市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掌握水功能区水质动态,加强排污口监管,开展入河湖排污口专项整治,实施沿河排污口截污工程。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工程,肥西县、肥东县、庐江县已经完工,巢湖市配套管网预计2016年年底完成。新站区“十二五”污水管网建设已完成80%。包河工业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预计2017年2月份完工。包河区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已完工。
环巢湖集镇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程(巢湖市、长丰、肥东、肥西及庐江)陆续建设。在环巢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巢湖烔炀、肥东长临河、肥西严店、庐江白山和包河大圩5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总面积达1.66万亩(1亩=1/15 hm2,下同)。围绕“一创一提两减三循环”,有序推进示范区开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均达100%;组织实施有机肥、缓控释肥试验示范2 600亩和2 400亩;累计退出传统农业种植37.04万亩,新增蔬菜瓜果面积13万亩、苗木花卉6.74万亩、生态林17万亩,水生蔬菜由15.9万亩发展到21万亩。
5.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合肥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改善巢湖水质、保障城镇供水安全为目标,围绕巢湖水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中心城区生态补水及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地保护开展工作。通过采取诸多措施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包括构筑人工湿地,削减内源负荷;实施环湖河道生态修复,恢复入湖河口自然风;加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控制入湖氮磷负荷;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等。
6.深化体制改革
从国家级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再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现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试点三连创”,市政府成立了合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并且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合在一起,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步完善了配套的涉水法规制度,制定颁布了《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合理的水价机制和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在淠河和驷马山灌区,探索和推行了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公众参与用水管理模式,收到成效。
7.加强制度建设
市政府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考核办法、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四项制度”已经确立。每年市政府都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实施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1.滁河干渠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滁河干渠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是环巢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期项目,工程范围为滁河干渠自南淝河泄洪闸至北张节制闸段83.8 km,众兴水库入库河道以及众兴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工程概算投资4.03亿元。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的95%。
2.龙河口引水工程
龙河口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为9.03亿m3。近年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是优质的生活饮用水水源。引水工程全程使用管道引水至肥西县磨墩水库(作为调蓄水库),年引水1.2亿m3,工程总投资10亿元。目前项目资金已纳入环巢湖综合治理三期项目。
3.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
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位于肥西境内,派河南岸,一期工程处理污水规模为10万m3/d,工程概算总投资约4.22亿元,目前土建及设备安装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及景观绿化施工。计划2016年年底完成环保验收并转商业运营。
4.三河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对三河镇古镇区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对杭埠河2 km河道清淤疏浚、护坡护岸和沿河截污管道埋设,实施水系沟通,新建补水涵闸,实施太平圩、杭埠河故道8.6 km2生态湿地等建设。项目投资1.41亿元,目前已经完工。
5.牛角大圩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
合肥市牛角大圩,东临巢湖,南临派河,北接滨湖新区,西接经开区,面积约2.1万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生活垃圾收集与清运、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系连通等,总计投资6 123万元,项目已完工。
6.合肥市巢湖沿岸水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合肥市巢湖沿岸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是亚行安徽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14个子项目之一。工程总概算3.4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 500万美元,其余资金为市内配套。工程包括336万m2生态湿地、旅游码头岸线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工构筑防波堤、在巢湖滨岸区构筑内湖湿地、种植净化水质植物、设置水质监测系统等,目前已完成约70%。
7.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及湿地一期工程
主要进行水库周边污染清除和水源涵养林、隔离防护、人工湿地净化系统、生态人工浮岛、自然湿地恢复、水质自动监测站及部分附属设施建设等,并对14条入库河流进行生态及工程整治。已完成进度83%。
8.中庙·姥山岛景区提升工程
主要建设3.6 km长的电瓶车道和3.8 km长的人行游览步道,及游客服务中心、桥梁、隧道、亭廊、人行栈道、仿生态栏杆、码头、驳岸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分两期建设,已完成进度80%。
1.生态效益
通过新建、扩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按照准Ⅳ类标准进行提标改造,全市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由2013年的36.7%提升至目前的57%。通过一系列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和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水系连接趋于完整,河道景观功能逐步恢复,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物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一湖、两库、六河、多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2.社会效益
实施水文化与水景观的保护与打造,进一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群众对合肥市的水生态环境满意度逐步提升,节假日赴郊外开展环巢湖骑行、湿地公园游览等休闲度假活动的意愿显著增强,出游人数明显增加。防洪减灾体系日臻完善,城市和主要河流实现防洪达标,有力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逐渐达标,供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饮用水水质稳定,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动力,对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经济效益
合肥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3年的34.8 m3降至2015年22 m3。水文化、水景观得到了恢复和提升,旅游服务业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旅行社职工人数达到 6 525人,国内旅游收入 2013年 509亿元、2014年 774亿元,国内旅游人数2013年5 950万人次、2014年6 535万人次,有力地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1.经验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
合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成立了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立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力量,形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2)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试点期间,合肥市继续巩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先后投资500多亿元,完成了水系整治工程、水系沟通与生态补水工程、湿地重建工程、水源涵养工程、管道截污与中水回用工程等。开展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驷马山引江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实行“河长制”和清洁“百河千渠万塘”行动,强化水生态保护。
(3)加强工业节水减排
试点期间,合肥市积极开展化工、钢铁等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关闭了一大批“五小”企业,对马钢(合肥)、四方化工、锦邦化工、合肥电厂等大型高耗水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或搬迁更新,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建设低能高效的新型产业,并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巢湖水、再生水作为生产用水水源。
(4)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取得新进展。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等5个关键环节,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发展。
(5)改革投融资体制
第一,健全政府投融资管理系统,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第二,组建合肥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政府对项目投资的运营主体;第三,积极争取国开行、亚行、世行、外国政府贷款,仅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就投入730多亿元;第四,实行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分离,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拨付制度;第五,构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偿债基金。
2.三大亮点
(1)转变执政理念,形成政策集成
合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认为水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合肥市建立了“河长制”,进一步落实全市各辖区水环境保护责任,全市河道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建立了排污许可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建立了“环保服务承诺制度”等。
(2)实行环境倒逼问责,优化发展环境
通过实行“环境倒逼”和提高准入门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划定三大工业限制区,积极推进企业“退城入园”。
(3)开展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批准巢湖流域等地区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合肥市政府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强巢湖治理基础研究,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责任编辑 张金慧
TV+X171.4
:B
:1000-1123(2016)19-0017-03
201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