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

2016-02-04 18:24郑哲滢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道德政治

郑哲滢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浅谈艺术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

郑哲滢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艺术与政治、宗教、道德、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的不同部门,地位平等,都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其发生与发展的。

艺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千百年来,人类不仅创造了艺术,还能够欣赏艺术,通过艺术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并用艺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需求。例如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它们都利用艺术来帮助自身的传播和发展。

当今世界革新飞速,艺术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以它自己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艺术产生于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并不仅仅是人思维的产物,它更是社会的产物。由于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艺术的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任何艺术家都存在于社会之中,没有脱离社会的艺术。艺术家与受众要同时存在,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称为艺术品。从前的艺术品更偏重于感性,现代艺术不仅感性而且理性。如世界各国的高校中都有开设的设计专业,它们都从属于艺术门下,我们不能否认它们具有商业性,但是它们以不同以往的美的形式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都是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结合,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便利与美的享受。总归一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

一、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艺术首先是属于思想层面上的,它归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艺术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谈艺术的社会本质,首先要认识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还要进一步明确它是什么性质,仅仅是认识到它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不够的,还要明确它处于上层建筑中的哪个位置。我们既要了解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也要认识它的特殊性。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说过:“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恩格斯也在《反社林论·引论》中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明显,上层建筑包括两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对应的机构与措施;二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

可以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概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它们同时也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意思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个也就是它们的共性。

二、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如上所说,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都有不同的内容和形态。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用石头打磨出生产工具,并用这些石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这些石器就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同时可以看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原始的狩猎经济发展起来,艺术也就随之改变。现存的很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大多数以女性为主,其次的是男子为女子去狩猎,又或者是动物。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以前,都没有表现过植物,证明了花草树木并不在他们的生活中受到重视,不存在于他们生存所需的物品之中,所以并不在艺术中表现。再后来,进入农业经济时期,植物才在艺术作品中出现。这些历史,证明社会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经济与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是关系从未间断。例如夏、商、周这些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出现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又如清代的扬州画派,因为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画家、作家的审美情趣,甚至出现了与当时封建社会所需的传统观念不同的艺术作品,所以扬州八怪才得以出现。这些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所决定的。历史上有很多神话作品都是伴随着当时的经济创作出来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作品的根基也被动摇了,随之题材也消失了。可以说艺术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能够把当时社会人民所需要的表现出来并传达,达到更多人的共鸣,又不断地改变、进化。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三、艺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们之间不可分割,这是共性。那么特殊性在哪里呢?就是艺术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与它们所带来的影响都不一样。恩格斯在《路德维西·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经说过:“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这一联系是存在的。”可见,是有“更高、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包括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这些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相对独立性大;二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与经济基础之间隔着些复杂的因素,导致和经济基础的联系越来越模糊不清,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而前面所提到的政治、法律与道德是直接反映当时的经济基础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与经济之间隔着的那些“复杂的因素”。

(一)艺术与政治

在历史上,有的人认为,艺术从属于政治,是政治的一种附属品,它的存在是为政治服务的。有的则认为,艺术是完全独立的,不受政治的影响。第一种观点是把艺术降低为政治的附庸,把政治抬高到与经济基础相同的地位。第二个观点则是把艺术完全孤立开来,否定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这两个观点都过于片面。我们应该既要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联,又要承认艺术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从漫漫的历史长河出发,可以看出政治对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存在于上层建筑中的,并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作为“复杂的因素”之一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最终决定艺术发展的是经济,不是政治。政治与艺术同样处于上层建筑之中,所以也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并不能决定艺术的发展。

在人类文明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靠自然,顺应自然,否则根本无法生存,更不用说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所以政治与艺术作为人们精神上的产物,在当时是得不到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级形成,人类物质生活满足后,艺术与政治才得以初步发展。但政治的发展并没有艺术那么快,艺术更多的是表现生活,艺术表达人民的生活所需与情感,反映出当时社会和政治的面貌,以及人类文明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例如,在贺兰山和昆仑山一带的山洞中发现的,三千年前至一万年前人类的岩石壁画,以及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居民所制作的石器和他们烧制的陶器,都把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呈现在我们眼前。

艺术是用语言、文字、色彩、音乐等不同的手段构成并且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政治制度的发展,生活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因此艺术不仅局限于对生活单纯的反映,艺术开始对政治产生反应,这就是艺术对政治的影响。

艺术是一种影响政治的手段,在古今中外都大量存在例证。13世纪末文艺复兴兴起,资产阶级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在社会思想方面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运动。不久便扩展到西欧,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已经成为欧洲最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带来的是一段艺术与政治的革命时期。政治与艺术在此时不是谁决定了谁,而是相互影响的,从而为革命带来了各种契机。最终资本主义运动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也夺取了政权,社会由封建教皇制变为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线。

在中国,邓小平也说过:“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艺术家要独立于政治之外是不可能的,任何艺术作品多少都带有政治色彩,或明喻,或暗喻。例如杜甫、倪云林,他们的作品即使是山水、花鸟,描述的是闲云野鹤的生活,也有明确的政治倾向隐藏在作品背后。但艺术作品即使带有政治性,并不代表能简单地作为政治的附属品,因为艺术除了与政治相结合外,也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有人们的情感生活与美好的愿望,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齐白石的花鸟虫鱼、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二)艺术与道德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道德能指导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也影响到了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并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巩固经济基础,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都诠释了封建的道德观念,如《女史箴图》《采薇图》。

进步的艺术总是反对旧观念、旧道德,对封建道德批判,推进新道德的产生。其实就是破坏旧的经济基础从而建立新的经济基础。人们通过艺术传播思想、文化、道德,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道德与艺术都不能违背社会,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艺术必然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道德关系。很多作品虽不能直接看出道德标准,但通过作者与受众的审美意趣,也可体现出道德情操。

现今社会,各类关系错综复杂,艺术不能跨越道德发展,艺术与道德同等重要。例如一些行为艺术,要是一些过于残忍的事情,不能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违背了常规的道德,离社会上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远,这些就已经不能称为艺术了,这是反道德的行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审美观念,不再是一味被盲目地引导,人们在看一个作品时,也是在看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假如一直创作反社会、反道德的作品是不会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不能进入社会,不会有发展空间的。

美是艺术的本源,善是道德的标准。艺术是从美的角度表现生活,道德从善的角度存在于生活,美与善在艺术作品中同时存在,是受众们乐于接受的,有了道德的维护,艺术将不会空洞贫乏,有了艺术的道德,也将越发璀璨。

显然,道德与政治一样,都和艺术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艺术也反作用于道德。

(三)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图腾崇拜和巫术等原始宗教活动。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人们想着填饱肚子,与自然作斗争,就幻想出超自然力量的存在,画出许多祈福的图案,祈求能够打败自然,猎取更多的动物,这个时候艺术就是愿望与力量的化身。宗教观念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前文也提到过,神话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或消失。

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但是他又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确实在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必定会束缚了艺术的发展。例如很多神像的创作一开始都是很粗陋的,千篇一律,缺乏活力,并无艺术性,因为每个宗教都要维护自己的教义而不可随意更改。但是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审美与思想,不会一直为宗教做出没有艺术性的作品,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个相对自由的时期,便又会重新获得自己的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像慢慢有了多彩的姿态,如绿度母的形象,皮肤虽然都是绿色的,但是每个时期每个艺术作品创作出来的形象都在慢慢地变化,头饰服饰都不相同,各有各的姿态。头饰服饰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当时社会服饰的流行元素,更加贴近那个时期的生活,更加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宗教和艺术都是社会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不是一个决定另外一个的关系。宗教是社会压迫和自然压迫的产物,产生与发展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四)艺术与哲学

哲学是社会形态之一,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如此之重要,必要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在哲学的影响下,创作出的作品产生出一定的哲学观,并且给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艺术也对哲学起反作用,指导人们的思想、生活朝正确的方向进步。历史上很多艺术家都有成熟的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引导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世界观。哲学家有时候需要借助艺术,把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通过艺术手段凝练成具有概括性的并简洁易懂的艺术语言。要么是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批判,要么是对社会的美好赞扬。所以,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艺术家,此时都必须是公平公正的,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艺术与上层建筑中的其他部门,谁也离不开谁,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要了解当时的上层建筑,必须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所影响,创作出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上层建筑色彩,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能片面地认为艺术是为其他上层建筑服务的,也不能认为其他上层建筑部门为艺术服务,因为它们是平等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J5

A

郑哲滢(1988-),女,广东省江门市,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实践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