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声乐文化与演唱特点的差异性探讨

2016-02-04 18: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唱法声乐技巧

杨 翠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709)

中西传统声乐文化与演唱特点的差异性探讨

杨 翠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709)

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历史悠久,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不仅是来自日常生活劳动中的,也有来自民族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西方声乐文化表达的是一种艺术与情怀,抒发情感。从文化层面来讲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研究性更强,但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在地球村里,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不可改变的趋势,本文将对中西传统声乐文化与演唱特点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中西传统声乐文化审美的契合。

中西;传统声乐;文化;差异性

我国声乐文化随着民族历史、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演变。戏曲、说唱音乐、民歌和歌舞歌曲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各自繁荣兴旺的历史,到了近代,戏曲、说唱音乐、民歌和歌舞歌曲等几种表演形式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声乐艺术。这些表演形式和发声方法的审美要求都继承着传统的特征发展至现代。

一、我国传统声乐文化及演唱的特点

清朝晚期,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引进了Bel Canto,当时,被国人称为“西洋唱法”或“欧洲传统唱法”。1927年,作曲家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聘请了俄籍声乐家苏石林和国外留学归来的声乐家周淑安、应尚能等担任教授,开始了BelCanto技法的教学。一些在国内外学有成就的歌唱家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蔡绍序、斯义桂、张曙、盛家伦等经常举行独唱音乐会,灌制唱片,并把“五四”以来我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和改编的民歌纳入演唱会的曲目中。他们的演唱和教学活动为西洋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声乐从声带发出来的声音,可称为素音,要使这种声音达到更完美、更有力的境地,需善用共鸣器官,也就是所有共鸣器官都运用。因此这种共鸣法的学习与呼吸法一样,在声乐上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这么说,只有良好的共鸣法,才能有良好的歌唱表现。歌唱艺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表现情感,而经由歌词的内涵,演唱者能将文字的美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在这同时,演唱者已经将歌词内化成自身独特的一种美感。演唱者要传达一首作品时,从基本的音色认知,到情意感知进而感受美之后,才呈献给观众。声乐与其它器乐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多了语言的因素,倘若声乐失去表达语言的功能时,剩下的仅仅是对声音的钻营,便难以达到传达文学意涵的境界。因此,歌唱时要如何清晰地表达文字是相当重要的。“表现”可以是声乐技巧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环,因为它来自于每个人不同情感累积而成,没有一个人会表现出与他人一模一样的情感,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演出同一首曲子皆会表现出相异的感觉,这便是它珍贵之处。

二、西方传统声乐文化与演唱特点的差异性

在训练花腔技巧方面,为能演唱华彩乐段,严格训练音准、节奏、快速音群及音程变化,注意每个音之间的清晰度要如珍珠项链般一颗颗却又串连在一起,训练声带的连惯性和灵活性以达声乐技巧的纯熟。而17世纪时重视声音的灵巧性,锻炼气息的控制,使声音运用自如,以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并且不只是女高音,而是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甚至是男低音皆须要培养的技巧。另带一提的是一种运用花腔技巧,在乐曲最末的一个字以滑音的方法诠释,以增加表现力的一种手法。西方声乐学派的声乐技巧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有绝大部分是它自然且健康的发声法,引导歌者得以延长歌唱的寿命;不矫揉造作的音乐表情与美感,引导歌者注入了艺术的生命,去追求每个人心中最完美的境界。

个人的生理器官组织结构都相同,但是个人的身段、体态并不相同,这些就影响到个人发声器官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影响个人音质的不同。个人的音质虽可模仿而得,但并不是要将每个人的音质训练成一样。训练声音是求得各人声音发挥最大功效;另一方面,仍尽可能保有个人音质的特色。音量方面则强调弱音不比强音容易,而要将声音做到强弱转换更是至高境界。

控制呼吸最好的方法是“渐强渐弱法”(messa di voce),这种练习非常困难,尤其是渐弱部份。但是,会帮助歌唱者达到一种美好又有生气的声音。音质的好坏应该被确立在音量之前。只要确立音质,音量则随之而来,不可因为一开始过渡重视音量,而导致声带的超负荷运作,忽视声音的圆润明亮,错将焦点聚于声音的扩张上。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促进着持“土”“洋”唱法观点的两方的共同认识:洋唱法要民族化才能在我国土地上开花结果,“民族唱法”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出新”才能适应新的声乐作品。通过争论,认清了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道路:提倡两种唱法并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发展现代中国的声乐艺术而“百花齐放”,为建立我国民族声乐体系而共同努力。

Lilli Lehmann 特别强调将声音置于前方;将美国学者D. Stanley的咽腔共鸣学说归类于靠后学派。而由文献中发现,所谓靠前学派,是一味地将声音挤向前方,它仍然相当注重整个共鸣腔的向后延伸;而靠后学派则强调口腔后方舌根与甲状软骨的下降,以增加口腔的共鸣空间,并且认为声音在生成之后,依然要达到向前发出的结果。研究者认为美声发声法的学说众说纷纭,只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无所谓对错之分,只看个人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声方法,巧妙地运用美声的发声技巧,便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生理结构的限制,我们通过内耳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与他人经由外耳听到的声音是有所差距的,也因此除了本身的认知之外,一位有经验、有学术后盾为基础的教师给予帮助,也是同等重要的。

三、中西传统声乐文化审美的契合

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为了要把歌词唱好,首先就应懂得语言的构成,运用于唱歌时才容易做到吐字清晰,要是唱歌时不能将词句表达清楚,便失去唱歌的意义。然各种字音,不外乎是子音与元音的结合。子音的构造是气息呼出时经过口腔遭遇到阻碍造成摩擦而成的,元音则是气息冲击声带形成的声波,而在口腔振动的结果。因此,元音必然跟着子音的位置想出声音,而当子音与元音结合的字音既读出后,则控制在个人发声器官。

在训练花腔技巧方面,为能演唱华彩乐段,严格训练音准、节奏、快速音群及音程变化,注意每个音之间的清晰度要如珍珠项链般一颗颗却又串连在一起,训练声带的连贯性和灵活性以达声乐技巧的纯熟。而17世纪时重视声音的灵巧性,锻炼气息的控制,使声音运用自如,以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并且不只是女高音,而是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甚至是男低音皆须要培养的技巧。另带一提的是一种运用花腔技巧,在乐曲最末的一个字以滑音的方法诠释,以增加表现力的一种手法。

我国的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中,扮演者的选择往往不仅由唱功和嗓音决定,身体形态与个人素养也是必须考虑的。如京剧选角中花旦一般选择身材娇小、动作婀娜的演员来扮演,而身材魁梧、动作敏捷的演员者往往会被选派扮演武净。又如:西方声乐家总是不喜欢运用自己“喉音”,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声乐表演中“喉音”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蒙古族“呼麦”、藏族“欧盖”的传统歌唱家总是喜欢运用自己的喉音来突显自己的个人魅力。声乐学派及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涵可以说是声乐教师最基本的认知,唯有对声乐教学法的全盘了解,声乐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配合时代美学的陶冶,相信对于声乐教学会有长足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声乐文化与演唱特点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声乐文化,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演唱能力,注重个人艺术涵养的提高。但是西方传统声乐文化仿佛摆脱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更多是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本国独特的民俗与历史。从本质上讲西方传统声乐文化的文化表现力更强、更贴近生活、更多地发挥了语言的潜在表现力,得到发声的整体性和通畅中的均衡性和可控性,为本国文化的传承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我国的声乐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应当借鉴西方的音乐人文主义精神来传播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李超.基于多元文化下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5(21).

[2]李晓贰. 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6,(3):12-18.

J605

A

杨翠(1988-),女,四川省成都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唱法声乐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指正要有技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