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论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道德失范
李明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的失范现象在社会、家庭、职场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造成道德失范的根源主要是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伦理本位中“私人生活”的影响和教育方法的失当,要想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就必须健全经济领域的竞争机制,制度文明的建设,实现从“私人生活”向“公共生活”的转变,实行潜移默化的德性教育以及培养个人的道德责任观。
关键词:现代化;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转型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给既有的道德规范带来强大冲击,使得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处于全面的解体、分化与重新郑和之中。在分化尚未结束、整合仍未完成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和伦理困惑的现象。
一、中国社会目前的道德状况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国内学术界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即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
道德滑坡论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处于滑坡状态,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道德衰退现象,社会在失常,世道在沉沦,道德在崩溃。在他们看来,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比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更为高级的形态,以生产力作为标准来衡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确是以前所无法比拟的。但就道德状况而言,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的道德水准——“与五六十年代社会的那种‘神圣’相比,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的确不能令人满意,应该说是一种‘道德的倒退’或‘道德的衰退’。”①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个人主义泛滥、“一切向前看”成为许多人的处事原则和行为标准,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道德滑坡归罪于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道德的牺牲和堕落。
相反,道德爬坡论者认为,社会在进步、道德在进步,道德主流不是在滑坡而是在爬坡,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冲击着束缚人们的传统道德规范,即小富即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等,并开始塑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素养,如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以及公平务实、遵契守约等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道德意识,有力地保证了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市场经济将成为促使道德继续爬坡的强大动力,从多个方面推动道德不断发展。
以上两种对立的评价都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目前,中国社会中传统的与现代的、旧的与新的、好的与不好的等各种因素并存,对于处在现代化转型期的社会来说,这种混乱状态是难以避免的。新的道德规范难以很快地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体系,不少观念和规范都有待历史的演进来不断整合和完善,所以道德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这就是说至少现在爬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一)政治层面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较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相对滞后。道德仅仅是依靠自律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政治制度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健全会使道德在调节人们行为时缺少一个必要的推动力,没有法律的支撑道德的约束力度势必大打折扣,由于政治与道德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则不可避免的产生。
(二)经济层面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市场监管不范造成的诚信危机,市场原则异化带来的不正当竞争等等。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些人已经不顾什么礼义廉耻,道德良心,于是一些道德却是现象就会出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问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三)文化层面的因素
文化决定道德,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似乎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传统优秀道德在当前社会中也逐渐失去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各种西方文化也强势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拜金主义、信仰危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传统道德标准的不认同,受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响至深,我国传统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三、面对道德失范现象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道德立法
道德是一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的自律性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现代化转型一些新兴事物相继出现,道德的约束力明显不足。面对道德失范现象,就必须依靠他律来扭转这种局面,道德制度化法律化建设可以作为道德的外部支撑,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关道德纳入法律框架,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要在社会转系时期改变道德失范现状,就必须克服市场经济本身所带的缺陷性,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市场机制,有效监管市场经济,创造良性竞争环境,驾驭市场经济的同时转变公民道德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在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新的思想道德的同时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其精华部分,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注释]
①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151.
②李本书.道德文化适应性原则初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参考文献]
[1]袁祖社.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G].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2007.
[2]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张等菊.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