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江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基于赣南苏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王长江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通过分析赣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提出赣南地区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进而探索服务赣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赣南苏区;应用型翻译人才
一、引言
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日益完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走向深入,传统意义上的内陆地区或三线地区的区位条件已经开始转变,逐步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开放开发的前线。[1]赣南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与世界接轨,赣南地区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与世界交流,求新求变的苏区人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翻译来实现。方梦之先生说:多元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全球化,蕴含着对翻译的极大需求,翻译工作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而不可或缺;于是,翻译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2]中国具有庞大的翻译市场,翻译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目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严重不足。本文在分析高校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服务赣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二、赣南地区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多数高校利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培养翻译人才
传统的观点错误地认为外语教学就是翻译教学,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懂外语就能做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外语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为主。殊不知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技巧。翻译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如果简单地把外语教学等同于翻译教学,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传统的外语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二)翻译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目前赣南地区高校翻译教学过程中普遍以文学翻译为主,忽视应用翻译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学校教学和科研人员,忽视了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以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共开设两门翻译课,翻译理论与实践和口译,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两个学期,共26周,52个课时,口译课开设一个学期共计17周,34个课时。教学时间无法保证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而且教学内容上多以翻译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课上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对翻译实践人才的需求。
三、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随着赣南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赣南地区本科院校应结合苏区经济发展,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市场为先导,革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打造至优教育品质。任何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3]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应该考虑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
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其专业化程度都很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3]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应采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在翻译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高校应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即校内翻译教学实训室和校外翻译实训基地。翻译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与技能有力保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载体。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翻译实训室的建设,随著科技与网络的发展,计算机与多媒体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翻译教学应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模拟政府部门、企业等的翻译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翻译现场,从而摆脱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其次,地方高校应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了解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同时与政府、企业构建产学结合的校外翻译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教育,建立一种既分工又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翻译理论的教学,企业为学生的翻译实践提供翻译机会与翻译场所,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可以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探索、研究以及践行,摸索出一整套对开展校企合作活动进行引导鼓励,对运行过程进行管理,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的管理机制,从而将“校企合作”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推入一个新的境界。
(三)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发展
高校翻译教学应摆脱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确立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预期的翻译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应用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应当摆脱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克服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突出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4]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不能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在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术进行改革,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翻译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摆脱以往传统的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应用性,努力构建双语技能+翻译知识+翻译技能+专业知识+综合素养+辅助工具运用的课程体系。
(四)完善评价体系
高校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检验的结果进一步反作用于高校翻译教学。高校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经过社会实践检验能够更好的反作用于高校翻译教学。社会实践的检验是考量高校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高校能够发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问题完善翻译教学模式。可以说社会实践是高校翻译教学的一面镜子,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检测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调整学生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然而,目前我国的翻译人才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这种人才评价方式,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以测试为主的传统终结性评价形式很难保证实践性极强的翻译专业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教学要求”主张对专业翻译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5]在课堂教学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了,在师生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需要大量的应型翻译人才,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翻译专业,地方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因此,地方高校应因地因材制宜,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多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主导产业(摘要).http://www.gzkfq.gov.cn/n79/n99/c13541/content.html.
[2]李钢,李金姝.浅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12(03).
[3]孟庆升.试论翻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28(2):71-72.
[4]刘宏伟.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师范专科学院应用英语(翻译方向)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
[5]阳琼新升格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5.
中图分类号:H059;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25-02
*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Y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