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国特有的圆满哲学
中国在世界上有“瓷之国”的称号。所谓“家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瓷器已作为一种日常用品,特别是作为饮食器皿,在全球传播,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着厚重的中华文明,折射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当听到china这个英语单词时,不知道您有什么样的感觉?瓷器、中国,猜对了!但是大部分人对于为什么中国和瓷器有如此的联系就仅止于此了。其实,中国的瓷器曾经和我国的造纸术一样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造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史做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垂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有专家指出,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礼品,一般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论坛、会议等活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瓷器作为国礼送给各国政要。首先,瓷器的英文china和中国(China)是同一个词,可以紧密联系到一起。其次,因为瓷器来自中国的中原大地,是最正宗、最有华夏文化底蕴的文化物品,而且瓷器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就是中国的象征,一部瓷器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写。再次,作为艺术品的瓷器每一个产品都不一样,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产品,例如两位总统拿到的东西虽然造型上一样,但是仔细一看并不一样,他们各自都会觉得这个礼品就是属于他自己的,这也显示了我们独具匠心的礼仪之心。
瓷器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技艺的高超,也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中国瓷”作为展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推向世界当之无愧。
说起中国瓷器,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江西省的景德镇,它是中国的“瓷都”,全世界瓷器业的发源地就在这里。而为世人耳熟能详的青花瓷又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是真正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千百年来,有关中国“瓷都”和“国民瓷器”的美丽故事仍在不断流传着。
以身祭窑的“风火仙师”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这位窑工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在这残暴凶狠的淫威下,瓷工们苦不堪言,很多人倒下后再也没起来。童宾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心以身祭窑,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潘相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随后,童宾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青花瓷上的爱情故事 几千年来,青花瓷实现了从国人到洋人,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广谱吸引,从而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国民瓷器”。
青花瓷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净的“人间瑰宝”。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她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
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一看有一缕青烟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他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的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仔细一看,竟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拼命朝山顶跑去,最终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放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含泪掩埋了青花,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他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瓷器,不仅在中国有着很高的文化地位,而且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代,还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与人的生命等值。
据统计,从17世纪起,中国瓷器向欧洲大量输出,延续了近300年,品种和数量巨大,影响了全球瓷器艺术形式的发展。
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在欧洲风靡三百年。很多欧洲人会花半辈子时间研究中国的瓷器工艺,欧洲的国王也是非常渴望得到中国最好的瓷器。欧洲的一些专家认为,国王们之所以痴迷于中国瓷器,是因为它“洁白、光滑、完美”,蕴含着权力、美丽、命运、爱情。例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王妃建成了一座瓷质亭子,亭子内,他和王妃睡在一张中式的床上,上方天花板上绘制着中国的鸟儿,美轮美奂。瓷器仿佛有着让人脱离现实的魔力。
此外,瓷器的使用还促成了欧洲人的餐桌革命。早期欧洲餐具大多只是相当粗陋的陶器,瓷器与金银或陶土制成的器具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不但数量大,且不腐蚀、不渗漏、质量轻,只要一擦洗又亮洁如新。随着中国瓷器如潮水般的涌入和欧洲本地瓷器的生产规模化,到19世纪,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用上了瓷器。在这个过程中,餐桌礼仪也配套发展起来,这是西方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文明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