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香卢卫军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 龙岩364012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
陈秀香**卢卫军**
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龙岩364012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是舆情的制造者。大学生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一群,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长,关注各类事件特别是关系到其自身利益的身边事,他们是高校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其他网络舆情一样的特点,如载体多、速度快,同时又因其主体的知识性、年轻性、聚集性等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就会迅速蔓延,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置不当,将给学校声誉和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带来巨大的危机,因此,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是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本论文是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成果(JBS14643)。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新媒体上,针对某一时期内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所进行的意见表达汇总。网络,已然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载体,当然也是大学生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和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诉求意见的主要载体。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校园热点事件的激化
校园热点事件很容易引起高校网络舆情,同学们情绪化意见的表达一旦汇集,将点燃一片舆论。校园热点事件可以是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累积爆发事件,这些事件具有较强的震撼性,能够迅速成为学生目标聚焦之处。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大学生们往往乐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无限制的转发传播,最终有可能发酵成为社会热点事件。这样,校园与社会形成互动,相互声援,迅猛的造就强大的民众意见声势。如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致死事件,是2013年四月份互联网最受网民关注的话题之一。网友的持续关注始于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消息。短短12天时间,该微博的转发数超过12万,评论数超过3万,各大媒体对事件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感谢同学不杀之恩”也成了网络流行语。
(二)社会重大时事的触发
网络信息时代,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关注中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社会治安问题、反腐进程、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重大时事问题。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尤其关注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如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日本的错误行径激发了中国人的愤怒,从8月15日到9月18日,我国多城市陆续爆发了反日游行示威。同时,在网络上形成了轩然大波,作为我国网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对钓鱼岛事件的讨论也异常的热烈,各大高校校园论坛、博客、QQ空间等网络社区,大学生们纷纷表达出了反日情绪,他们或理性,或激愤,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需求。
(三)涉及切身利益事件的诱发
涉及切身利益,很容易在大学生用户中产生共鸣,学校内部评奖评优、处分、入党等是否公平公正这类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学校的水电收费、教科书收费、教学设备、住宿条件、教学质量等,也常常是学生诉求最集中的领域。如2013年9月14日,河南某高中上千名学生因禁止学生到校外聚餐购物,食堂价格却贵得惊人,高消费令学生难以负荷,导致学生发动示威事件。这则消息一出,因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持续的转发发酵,结果导致该校分管领导被处分。
在高校,网络普及率已达100%,大学生都是网民,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浏览、学习娱乐、交友聊天、创新创业等。高校网络舆情也由于其主体的文化水平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个性化特征明显、诉求表达意愿强而具有其独特性。
(一)主体的特定性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定主体。他们是一群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同质性强的群体。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群体成了网络的重度依赖者,他们喜欢利用网络达成自己的大部分需求。若在学校中,他们碰到什么难题或受到什么侵害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利用网络发表诉求或寻求帮助。借由网络的传播功能,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这些学生或者知情或者不知情,但并不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随之将逐步形成带有一定倾向性、影响力的言论,形成新的一轮高校网络舆情。
(二)客体的多样性
大学生关注的内容既有家事,也有国事,更有天下事。他们会因为身边发生的事情大发牢骚,会因国家大事议论纷纷,也积极关注国际大事。但总体来看,引起高校网络舆情的事件,大多与发生在校园里不管是自己的校园还是兄弟院校,与学生的利益相连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大学生对这些事件关注度很高,并比较愿意就学校发生的事情发表观点,表达情绪,并借此希望事件得到满意解决。关乎校园生活、师生利益,涉及到学校大事的,若与社会热点又相互契合,那么就非常容易形成舆论中心。
(三)传播的迅捷性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匿名性等特性完全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表达诉求的意愿,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话题讨论的良好平台。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或者涉及到自身利益的议题,大学生会积极跟帖,尽情的发表心声,或支持或反对,希望能够形成具有倾向性、影响力的舆论,使议题朝着群体性意见转变,形成高效网络舆情。同时由于地理范围集中、上网方便、时间相对闲暇,信息需求度高等特点,高效网络舆情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多数人产生影响。
正因为网络舆情具有主体特定性、客体多样性、传播迅捷性等特点,同时,纵观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用新的机制去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一)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做好协调分工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对学校不同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才能达到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目的。因此,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是十分紧要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宣传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余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各分党委(直属党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定,研究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制度、优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指导处置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等。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党委宣传部,成员由学校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安全工作处、信息网络中心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组成。各学院、各职能部门相应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和工作指导。
(二)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做好舆论引导
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主动建设,专兼结合”的要求,建设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网络特点、数量够用的网络宣传管理引导队伍,着力加强校园网络舆论五支队伍建设。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安全工作处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负有网络舆论引导的职责。网络技术队伍,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建设以中心人员为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网络技术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由学生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和主要学生骨干组成校园网络评论员队伍,监控和引导网络舆论。BBS版主队伍,由安全工作处负责BBS版主队伍建设和管理,参与舆情监控和管理。
(三)建设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流畅处置流程
建立应对联动机制、分级处置机制、舆情处置机制、网评工作机制等工作机制,规范流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及时启动程序处理。应对联动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应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形成应对舆情的联动机制。分级处置机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应根据情况进行分级处置,并根据分级情况进行相应的汇报并提出处置意见。舆情处置机制,根据监测到分级后的舆情进行及时处置,要求各单位积极回应、妥善处理,及时汇报,并做好相关网上、网下的处置工作。网评机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应及时的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进行跟帖引导,可以是以校方的身份进行发声,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纠偏引导,防止网络舆情的一面倒,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化方向发展,避免严重破坏学校形象的言论泛滥。
(四)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主动监测及时发声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学校应该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措施,及早的发现负面舆情的产生并及时的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争取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对涉及本校的应及时研判,做到实时通报、处理。同时,学校面对网络舆情时,切忌不可缺位,要及时发生,就算无实质性进展消息也应该先进行校方表态,保证官方消息的及时性,可减少很多不可预知的谣言。对学校而言,官方消息的发布要保证唯一性,这个出口一般来说就是宣传部,避免多个出口提供的信息相互打架,防止被动和发生次生灾害。为此,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期间,宣传部门应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应对外界的询问,通过这个出口,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真相要跑到谣言的前面,这样才有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维护高校的正面形象,也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
(五)创建学校特色网络平台,疏导网络舆情
每个学校应该创建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平台,以供学生自由的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等,给学生一个合适的疏导途径。前几年流行的BBS、百度贴吧论坛就具有这样的功效。随着网络的发展,近年来,微博、微信平台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日常活跃的网络平台,因此学校应该应时而为,创建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如福建几所高校,为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完善学生服务平台,构建上下贯通、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校园联动服务网络,学校成立了学生微服务联动中心微博、微信平台,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关注点中发现苗头,及时收集意见、建议,给予回复和引导,高效反馈学生的诉求,在师生间搭建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沟通桥梁,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防止微小问题复杂化、微小矛盾激烈化,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周到、更迅捷、更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六)树立网络意见领袖,让榜样引导舆论
与官方的正式发声相比,大学生们更容易相信“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意见,所以学校应充分发动学生创造力,让同龄人去影响同龄人。应发掘一批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意见领袖”,选择校内人气较高的人,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有特点的老师,塑造典型,发挥榜样作用,适当引导舆论,充当舆论场中参照系的角色,通过他们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对“舆论领袖”要定期了解其思想动态并对其思想偏激之处主动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说服,避免影响其他学生。同时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座谈,从他们中了解一线的动态,掌握最新的舆论潮流,让这些人成为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者,对其他学生的观点、思想乃至行为产生良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治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微博舆论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6).
[2]褚亚玲.略论加强手机媒体舆论引导[J].唐山学院学报,2012(04).
[3]曾润喜.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实践研究,2009(11).
[4]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 (21).
[5]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6]虞永飞.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7]陈永福.高校危机管理视阀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8]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9]胡铭,黄青年.网络舆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作者简介:**陈秀香(1981-),女,汉,福建龙岩人,硕士,龙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卢卫军(1969-),男,汉,福建龙岩人,本科,龙岩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4-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