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日常生活的主题

2016-02-04 12:16刘惠敏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妇女

刘惠敏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浅谈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日常生活的主题

刘惠敏*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妇人无外事”天经地义的成为古代中国妇女行为活动的理想准则。这样,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大多被囿于家庭之中。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及保持操守就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题内容。

关键词:封建社会;妇女;生活主题;相夫教子

在当前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应下,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妇女在争取获得和男同胞具有相对相等地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原因与中国古代几千年妇女的传统社会角色和地位有关。要想使妇女的各项权益能有较大的提高,就必须溯源历史,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侍奉父母公婆

受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孝一直是衡量女子道德品质的重要原则,理所当然,体现孝的侍奉父母公婆也就成为正统女子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出嫁之前女子侍奉自己的父母无须多言,是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近乎可以看成是女子的一种本能,无须施加道德的和社会伦理的约束。因为传统的父系亲族社会视祖宗为血缘之本,又兼“人所以传家守业世泽绵长者,无不由祖宗积累所致,故为子孙者不可一日忘祖。”[1]而父母则是“生身之本”,是延续至今的祖先的直接代表和化身,于是以父为子纲为基础的孝道自然成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伦理道德之本。

《二十四孝》中记载了唐代崔山南的祖母事其姑至孝的故事。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因为年老体衰,牙齿落尽,没法咀嚼食物。于是他的祖母唐夫人每天一早梳洗完毕后,就跑去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这样数年如一日,长孙夫人虽然没有进过任何固体食物,但因为媳妇的细心照料,身体仍然能维持健康。终于有一天,长孙夫人因年老而身患重病,于是召集全家老小,告戒他们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媳妇的,只是希望子孙后代的媳妇都能够像她一样孝顺,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2]当然为救父母公婆而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女子也大有人在。

二、顺从协助丈夫

顺从丈夫是古代妇女日常生活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妇以夫为天”,妇人敬顺事夫被视为是天理,以致“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坠阕。”[1]在居家生活中,要求女子对丈夫关怀备至,尽心伏侍。“夫若外出,须记途程。黄昏未返,耽望思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夫若发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让,忍气吞声”。[1]与此同时,一般女教读本族规里仍保留了妻子“夫有事,劝戒谆谆”,“若荡子嫖赌,败费祖宗基业,必宜苦谏,至再至三不听,则涕泣争之”。[1]以此做到“爱夫以正者也,成其德,济其业,恤其患难”的“贤妇”的职责。当然上述所列内容大多是对古代女子侍夫准则的宽泛的列举。在具体事例中也不乏一些精明而有才智的妻子能在丈夫事业成功和获取功名方面助其一臂之力。类似的还有汉代的开国之君刘邦的吕皇后吕雉。她虽然在历史上以“狠毒”而留名,但是她在相夫方面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太宗朝时,一个敢直言犯谏的诤臣魏征曾多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太宗进谏,使太宗多次尴尬。太宗遂下定决心要处死魏征,长孙皇后闻此消息后,急忙换上朝服,以君臣之礼,请求太宗看在魏征是为国为公的份上放他一马,从而使唐太宗放弃了杀掉魏征的念头,同时也成就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美名。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编纂在金石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金石录》时,就得到了其妻子也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得力帮助。以自己出色的文章功底,为赵明诚的《金石录》三十卷行“笔削之功”,从而使赵明诚志在传世的《金石录》达到了比文章大儒欧阳修的《集古录》“诠序更条理,考证益精博”[3]的地步。

三、谆谆教子

治家教子是中国古代女子生活上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古代中国惟“接续宗祀”至高无上。其含义不单在血脉连绵不断,还包括“保守家业,扬名显宗,光前耀后”,而这一切全靠在子孙身上。“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而子孙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育,而在教育子女方面,母亲的言教,身教无疑又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正统观念看来,“父天母地,天施地理,骨气像父,性气像母。”[1]女论语甚至以“大概人家,当有男女,年以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实专于母。”因而传统概念通常把母教,母仪当作是一种妇德来要求。当然,具备了道德之后,在实际的教子过程中对子女的教育又会有具体的标准。如明仁孝文宣皇后说:慈爱不至于姑息,严厉不至于伤恩。伤恩则离,姑息则纵,而教之不行矣。当然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乏教子成功的范例。如孟母三迁,范母励子,岳母教导儿子要精忠报国等。孟母曾三迁其家,直至最后以学校为邻。孟母教子成功了,这一点可以由孟子在中国儒学上的成就和贡献证明。这种教子成功主要表现在成就其学业上。而范母则是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儿子要坚守正义,乃至为正义付出生命代价。

四、勤俭治家

勤俭是农耕社会要求持家主内妇女所必备的美德,也是古代妇女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职在中馈的主妇,必须做到“烹饪必亲,米盐必课,勿离灶前”。“无得养尊处优”。[4]“勤则家起,懒则家倾”勤懒直接影响身家贫困。因而“凡为女子,不可因循,一生之计唯在于勤”。主妇五更即起,洒扫,纺织,侍奉夫主公婆之外,尚须“耕田下种,莫怨辛劳。炊羹造饭,馈送频频。莫叫迟慢,有误工程。”四季辛劳的结果,终能“禾麻粟麦,成栈成围。油盐椒豉,蛊翁装盛。猪鸡鹅鸭,成队成群”。与勤劳紧密相连的是节俭。“爱惜物力,闺阃之美行也。苟富且贵,而骄奢淫佚,终趋覆之。则节俭不可不学也”。[4]《昏前翼》称“女德尚俭”,盖指“丈夫经营家计,女子不能生财,能知撙节,少使,俭用,爱惜薪水,念及米盐,不暴殄天物,是谓节俭。”勤劳节俭不但是“成家之本”[5]而且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大计。克尽妇职不但要具备勤,敬孝等操行品得,且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先秦女童十岁便开始接受:“麻苔,治丝茧,学女事以供衣服”之类的训练。至于有能力的妇人,在帮助丈夫教育子女,孝敬公婆之外,也将会使全家衣食丰饶,室内井然有条,从而为丈夫在成就事业方面奠定坚实的后盾。

五、遵守妇道

中国古代妇女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主题内容又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遵循三从四德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三从四德”被视为女子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从即是: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三从从根本上剥夺了女子从生至死的发言权。而女子被迫作出的巨大牺牲则完全是出于维护父权家长制的需要。四德即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东汉班昭在《女诫》中对四德作了颇为详尽的阐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为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言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嬉笑,洁其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也。”[1]历代较为系统的女教专著,读本基本上都围绕四德展开。至于童蒙必习之文化,书算,才智体能等都从属于服务于妇德,最终以养成具备四德的贤妻良母为归宿。

(二)保持贞操节烈观念

保持贞操节烈观念是古代女子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之外的又一个生活主题。守节,殉节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是衡量女子思想道德行为的最高价值准绳。中国历代女教读本都将贞节观念作为重点内容来宣扬。而《女论语》《女孝经》等书也是如此。《女论语》开章明义提出“凡为女子,先学立身,唯务清贞”。并把《守节章》辟为专节,标榜“夫妻结义,义重千斤,若有不幸,中路先顷,三年重服,守治坚心,保家持业,整顿坟茔,殷勤训后,存殁光荣”。这一观点至宋代程朱理学时再度升华。程颐的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使后世王朝尤其是明清很多女子为之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由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子生活的主题内容大多局限于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等方面。她们多被囿于家庭之中,很少参加家庭以外的事务,更与政治绝缘。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制约和束缚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性,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观念仍很普遍。为获得女性的进一步解放,我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杨焄.二十四孝图说[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32).

[3]邓红梅.李清照新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2.

[4]蓝鼎元.女学[M].卷1.四库全书本.

[5]何论.何氏家规[M].卷2.四库全书本.

** 作者简介:刘惠敏(1960-),女,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历史。

中图分类号:C913.6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116-02

猜你喜欢
妇女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阿富汗妇女通过街头艺术寻求改变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当代妇女的工作
那时的妇女哪有地位啊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