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浅析发展伦理思想中的发展问题
张志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在瞬息万变、日异月殊的背景下,发展提出了古老的哲学命题:美好生活是什么?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对大自然应当采取什么立场?周易的发展伦理思想深刻地表达了对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所引发的道德追问与伦理关切。
关键词:发展;周易;发展伦理
一、有而不偏、正道固矣
“有而不偏,正道固矣”是《周易》关于公平价值高度概括。然而要真正实现这种“有而不偏,正道固矣”的价值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圣贤在《周易》中从可操作层面上为政府提出了一些列具体措施和规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敬德保民的思想教育。刚柔中正之谓德,上天固有好生之德,所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个国家常怀“敬德保民”之心,胸无乖戾之私,性情纯正,道义为公,则民与政府和谐共处。国家昌盛之时,全民与国家共享荣耀与财富,国家受难之时,全民毁家纾难,与国家患难共存。
第二,损上益下的担当作为。《杂卦》云:“损益,盛衰之始也。”《杂卦》认为统治者不应当厚取于民,若能损上益下,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追古思今,我们党应当将改革之成果惠及于民,与民共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唯有施政以德,“降福穰穰,德施周普”,这样才能使一个国家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治的大治。原始反终,我们党只有像北辰之德使自己的光芒恩泽苍穹大地,百姓才会如群星般自发围绕在北辰周围。向秀曰:“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谓之损,与下谓之益。”
第三,遏恶扬善的道法互补。孔子曾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患思想,有而不偏的公正理念当然也离不开道德、法律在制度上的保障。《周易》以其高深的政治智慧,处处运筹防患于未然,其诸多卦象暗含法理以垂范示教。“谦”卦嘱托:“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卦《象传》),这就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各方面交杂的社会利益,削峰填谷,尽力做到公平。这一切必然会碰到既得利益群体的横加阻拦,然顺天应人的善举不可轻废,就需要我们“明罚敕法”(噬嗑《象传》),“节以制度”(节卦《象传》)。只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时时整饬法纪,恶惩善劝,则天下群生安定。
二、万物并育不相害
这些年来,全世界都意识到了环境很容易破坏,可我们依旧惯例性地破坏臭氧层,污染水资源,过渡性开采非生产性资源,滥伐森林,造成很多生物灭绝。这一切不能不使有识者扼腕,刺激人们多方反省和思考,寻求对策和出路,深究各方面的精神和理论资源。《周易》这种从宇宙整体出发探求人与自然运行的规律的方法论原则对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尊重自然规律,敬畏天地万物。《系辞传》说:“夫乾,其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大生”,是说浑沦无所不包;“广生”,是说广阔无所不受。这里从乾坤两卦讲到配天地、四时,就其哲学意义说,也是赞扬天地自然生生造化之功。这是赞美天地化生万物,使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价值。天地公正给万物以时空生长,不偏不倚。作为人类我们有必要承接上天的意志,决不能为了一己或一时之私利而全然罔顾自然规律,心中需要常怀敬畏心。
第二,节止以时,保有大丰。易者所主张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可以简单地归为“时禁”。“节”卦曰:“亨,苦节不可贞。”为了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易者从不禁止或绝对地抨击杀生,而是认为适当的时机可以去做。节制需当执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我们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需要时刻抓住时中原则,不逆时而动,其保有丰大非大智慧民族不能为之。
第三,“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天人合一”自然观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流,值得我们认真揣摩深究,并从中找到有助于解决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思想火花。何怀宏认为,“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随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①在易学思想中,人与天地蕴含着一种和谐无间的关系,视天地为父母,视世界万物与自己相通。正合《文言传》所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它示教我们只有“天弗违”、“奉天时”,才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之性禀之于天,人之道法之于天,以生生为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受到了国际生态学者的认同和关注,成为突破生态问题的重要力量。
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的公正以及人与自然的问题共同构成了发展的核心问题。“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发展问题直接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安危,其责盛大!深邃的《周易》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于一体,“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发展伦理思想深刻地表达了对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所引发的道德追问与伦理关切,进而教育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方法和态度,规范人类的发展行为以谋求共同生存,并为和谐生态架构可行性理论体系,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注释]
①何怀宏.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36-38.
[参考文献]
[1][美]德尼·古莱著,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26.
[2][宋]朱震.汉上易传[M].九州出版社,2012,1:50.
[3][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268.
[4]何怀宏.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36-38.
** 作者简介:张志珍(1991-),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