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域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

2016-02-04 12:16贾鹏敏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现代化转型

吴 怡 贾鹏敏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

吴怡*贾鹏敏*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充分考虑这一社会气象对于正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并有效探索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社会转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变化,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谋求其实现路径对于我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这一历史课题诞生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因此在社会转型视域下观察和思考如何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选择。

一、变化与应对: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会转型的科学内涵

社会转型的语义背景就是现代化,从社会学角度看是指社会的结构性变动,从哲学角度看是指历史主体自觉推进历史转折的历史创造性的活动。以往的社会转型几乎都是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方式来进行,都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社会转型,而当代的社会转型是理性化的社会转型,是以理性化规范结构的现代化过程为主线的社会转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决定作用,社会转型的背后推手当是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正处于由改革开放开启的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社会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其中遇到了诸多障碍、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搞清楚这些问题的所在之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便有了着眼点与落脚处。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显而易见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语句结构中对于“体系”与“能力”二者提出了明确的“现代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理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对其进行解构,分别理解何谓治理体系、何谓治理能力、又何谓现代化,还要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都指向国家同一主体,笔者认为这一主体不仅包含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和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管理阶层,还体现了除此之外的社会组织、个人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有机整体原本应该发挥着共同治理国家的作用,但是基于中国的国情,这一主体的主要部分仍然是党和政府,它们承担着激发、协调、统辖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责。

其次,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包括了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领域的制度、体制的有机结构整体;国家治理能力是指国家的多元治理主体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事务的能力”;而所谓现代化则是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历史进步的潮流,不仅在治理的方式和结构上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且制度的设计目标、体系建构以及运用制度的能力都要适应时代特征。

最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只有具备了完整、高效的治理体系才能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战略武器,同时它自身又国家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总之,为达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结果,二者缺一不可。

(三)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亟需考虑的主要问题。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节点上,社会转型既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动力但同时转型中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和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考虑到社会转型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及变化,顺应时势,迈入“现代化”的历史洪流。

二、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转型

政治转型是从传统的专制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转变,同时也可以把这一过程看作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政治转型始于改革开放历史时期,从提出一些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具体措施开始了对于政治转型的探索。尽管民主与法治正逐步覆盖全社会,但是只能说政治改革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距离完成政治转型还有遥远的一大步。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1.政治制度如何健全?

现行的政治制度在大体方针政策方面理当考虑到社会的变动,尤其是在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具体制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变。另外,不仅要考虑物的因素更要考虑人的因素,如何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广泛采纳、整合、吸收到其中也是一重要方面。

2.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如何充分体现?

我国目前实行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应然,然而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还未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推行制度改革的风险性导致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积极性不强;制度实施不到位导致的民主流于形式化;公众参与政治生活中来的自觉性不高导致的公共决策环节的缺失。

3.如何消除官僚问题?

消除官僚问题实际上是对治理主体中的领导力量提出了要求。作为国家治理主体中的领导力量,政府领导阶层以及全部政府官员应该具备过硬的素质,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首当其冲的是腐败问题。其次,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再次,传统观念中的“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极大的危及民主法治的建设。

(二)经济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正处于新的经济转型阶段,转型的内容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有以下阻碍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是,事实上各级政府手中依然握有不少社会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尤其是在土地这一类重要资源上。这不仅扰乱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也破坏了价格平衡,更是为贪污腐败埋下了祸根。因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清除“计划经济”的遗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从内部看,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从外部看主要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大量增加。”实际上,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文化转型

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经济与政治的产物。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转型考察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国社会文化内容、结构都发生着改变,这也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1.文化的融合难题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任何纸质文本、创意构想、口说笔谈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并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融合时期。然而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在融合中产生碰撞与冲突。在我国的文化转型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为了适应这一改变、调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存状态,我国的文化建设体制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

2.文化市场的规范难题

在网络大发展的环境背景之下,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和表现越来越明显,多种社会思潮活跃在各种网络客户终端,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代表的快餐式文化产品更新上线的速度之快、内容量之大都超乎想象,这对文化市场的管理造成巨大挑战。我国迫切需要更好地规范文化市场,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规范机制。

3.文化传播难题

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媒体,正由传统的官方主流媒体向以主流媒体为主、大众自媒体兼容并存发展。尽管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同时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目的不一的传播主体,更兼西方渗透势力的介入,使得传播健康、丰富、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一个难题。

三、社会转型视角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治理主体整合化: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到国家治理的进程中

我国的国家治理主体既包含以党和政府为主的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由其把握方向和控制节奏,又包含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它们提供支持力量。只有把这两个部分协调整合,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才会显示出勃勃生机,否则将会力量涣散、错乱频出。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各方职责,充分发挥出整合力量。在处理主体间关系时,尤其要注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呈现资源分配的最佳状态。

(二)治理体系制度化:建立完备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

转型期出现的新的利益结构和社会矛盾需要新的制度加以规范和调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是体现在改善制度的不配套、不衔接、不合理上。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由此带来了制度环节的缺失有待整补。因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理与健全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是必由之路。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治理过程民主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民主地位的提升,因此要充分注重民主的制度保障和贯彻落实。首先,我国的政府内部要注重民主,杜绝一切“专制”“专权”的现象。其次,决策方式和推行过程要注重民主,在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吸纳社会组织和群众代表意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的积极性。

(四)治理工具科学化:发挥科技优势,实现治理高效优化

当代社会转型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体现出的科技大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尽管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它依旧带来了传统治理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好处。海量、高速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治理工具的显著特征。实现治理工具的科学化,可以极大丰富决策数据库,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同时也拓宽了贯彻实施决策内容的渠道。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理论成果不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还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同时应该明确它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适应社会转型中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从政治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的视角下考量这一理论创新,明确阻碍与困难,是探究其实现的基本路径的现实基础。有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指引,全面深化改革的脉络更为清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显优势。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01:5-8+13.

[2]竹立家.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4,01:8-12.

[3]李景鹏.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4,02:57-62.

[4]严书翰.以改革总目标为指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4:15-19+90.

[5]胡洪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回眸与前瞻[J].学习与实践,2014,06:55-64.

[6]杜飞进.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4,05:37-53.

[7]徐湘林.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向及其政策选择[J].政治学研究,2015,01:3-10.

[8]张慧君,景维民.从经济转型到国家治理模式重构——转型深化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0,02:69-80+89.

** 作者简介:吴怡(1992-),女,江苏南通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贾鹏敏(1990-),女,山西忻州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0;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64-02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现代化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