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欢欢 王梦媛
《内蒙古日报》媒介融合现状及改进建议
文/高欢欢 王梦媛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信息传播的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传统媒体只有打通媒体介质之间的界限,加快推动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在信息传播中继续生存与发展。《内蒙古日报》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党报,是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探索媒介融合路径的首选目标。面对新的传播环境,面对阅读需求多元化、阅读时间碎片化的新形势,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内蒙古日报》在积极地探索中。
融合多种媒介形式,扩大报纸传播范围。首先,报网融合。《内蒙古日报》在2006年建立其数字报纸,并以报纸为依托建立了新闻网站——内蒙古新闻网。数字报纸是在保持纸质报纸原有版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使读者能够在网络上阅读到报纸的内容,使报纸的阅读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内蒙古日报》数字报的历史数据可以检索至2007年12月。网站是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实现合作的最佳途径,是报纸信息线上传播的第一步。
其次,纳入社交媒体。为了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内蒙古日报》于2013年先后开通了新浪、腾讯等官方微博账号。作为内蒙古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内蒙古日报》微博“粉丝”数量目前已经超过100万。微博在内容设置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议题的新闻在每日推送的内容中均有所涉及,也创建了“深度港”“今聚焦”等多个微博话题。此外,《内蒙古日报》还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以期在微信热潮中加强报纸的品牌效应。
结合现状,稳中求进。自报网融合开始,《内蒙古日报》就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及当地的媒介条件有条不紊地进行融媒探索,目前已经将纸质版的报纸与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相融合,力图稳中求进。由于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国内报纸纷纷开始了全媒体转型的探索,即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制作新闻,内容通过电视、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呈现出来,再利用已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及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扩散,最终用户能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完成信息的随时接收。目前,内蒙古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还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内蒙古日报》并未求“全”,在拓宽媒介渠道过程当中只选择了发展比较成熟、受众面广的媒介,如网站、官方微博等,并没有掉入媒介融合“全”媒体的误区,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媒介环境及品牌优劣进行了客观地分析。
内容质量和呈现方式还有待提高。《内蒙古日报》的报网融合是其探索媒介融合的第一步,内蒙古新闻网的建立是目前《内蒙古日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新途径中较为重要和相对成熟的方式,但是其数字版只是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电子化、网络化,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网站相距甚远。此外,新闻网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网站报道的内容来看,内蒙古新闻网的新闻标题多为事件的简略陈述,呈现出的标题冗长而无趣,而像《南方周末》新闻网站的标题则更为生动,采用疑问句或者更为凝练的关键词来提升内容的易读性;从网站呈现的方式看,内蒙古新闻网的内容应该使用蒙文和汉文两种语言来呈现,内蒙古地区有大量的蒙古语群体,内蒙古新闻网只有汉语的设置使网站流失了蒙古语受众,这与内蒙古新闻网的定位不符,也不利于报纸在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传播。其次,网站的广告太多,打开其首页,全是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广告,不仅会使受众产生反感、失去阅读兴趣,也会损害新闻网站的品牌形象。
纸质报纸以外的其他媒介影响力不够。内蒙古自治区深居内陆、信息闭塞,受众接受并使用新媒体的进程较慢,所以,对《内蒙古日报》的其他媒介形式接受程度不强,纸质版报纸依旧是内蒙古地区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此外,虽然报纸在多种媒介形态融合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方面还略显不足。
《内蒙古日报》的新浪微博具有超过100万的“粉丝”,且每日发博的平均数量为40条左右,但是每条微博日均被转发量、被评论量不超过10次,这充分说明《内蒙古日报》新浪微博的影响力不够,受众关注度也不够,这与微博的内容推送质量以及微博服务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内蒙古日报》新浪微博虽为党政机关的官方微博,但是其微博的内容毫无地域特色,文化方面的微博内容微乎其微,如蒙古族节日、风俗等很少涉及,这使得微博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利于内蒙古地区的受众产生兴趣,也不利于内蒙古文化的向外传播;另一方面,《内蒙古日报》新浪微博对社交型媒体的认识不够充分,与“粉丝”互动方面有所欠缺,导致“粉丝”活跃程度不高,使得微博没有真正实现其意义。
信息采编和制作缺乏新媒体人才的配合。就目前来看,《内蒙古日报》的组织机构是内蒙古日报社,尚未形成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首先,信息采编人员专业背景单一,大多为中文、历史等社科专业,在财经、法律等报道中总是抓不住核心,无法形成有影响力的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多元化、全方位的,无论怎样融合其他种类的新媒介,报道内容的失衡及高质量新闻的缺失,都会使报纸处于不利态势。其次,报社的新媒体部门缺乏活力,由于报社工作人员的新媒体意识淡薄,报社依旧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传统纸媒,致使网络记者编辑缺乏积极性。最后,内蒙古地区的地域偏远,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更愿意到沿海城市发展,报社的人员流动性大,也使得融合过程中缺乏了经验与动力。
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内蒙古日报》要想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不仅要拓宽媒介的表现形式,还要扩大新媒体的影响力,延续报纸的生命力,将内蒙古地区的信息更有效地传播。
网站要做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连续性。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网站要及时推送简单清晰的核心信息,博得网友的关注。在报纸进行深度报道时,网站要和报纸进行紧密配合,采用文字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报道方式立体呈现,线上线下相互配合,比如,在鄂尔多斯民运会的大型报道中便可采用此种方式。其次,网站要实现自己的第二次出版,不能囿于纸质报纸,在契合本身气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补充。比如,由于报纸版面的局限性,一些新闻的后续报道在报纸上无法容纳,可以放到网站上,这就使一个有价值的纸媒题材在网站上得到延伸,网站也因此获得更多关注。
要扩大微博的影响力、增强传播效果。首先要提高微博的内容质量,编排方式也应更加灵活生动,如在微博内容中增加时尚元素和网络流行语等。其次,要适当加入互动环节,来增加用户的黏度和活跃度,以此扩大微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如举办同城活动等。最后,有效拓展“粉丝”服务,让受众在微博上感受到人文关怀,作为内蒙古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其微博也要通过进行互动与交流来吸引区外受众。
培养全媒体人才。报业全媒体转型的趋势必然要将媒介融合推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对于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内蒙古日报》而言,成为一种必须。
媒介融合背景下,从个体来讲,采编人员应具备多媒体采编能力,熟练使用摄像机等硬件设备及图像处理等软件工具,并能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搜集新闻线索;从组织上讲,报社应该实施全媒体战略,如建立全媒体编辑部,招聘并培养能够驾驭多种学科的人才,面对不同渠道的新闻,记者、编辑不仅要能进行传统的新闻采集和编辑,也要能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并且进行重新组合,使这些信息能产生深刻联系并具有新闻意义。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焕发传播活力。目前,《内蒙古日报》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依靠广告生存是传统报纸的盈利模式,纳入新媒体之后,新闻网站也依靠报纸盈利来支撑,在这种情形下,报社急需探索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报社可以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如《北方新报》尝试与腾讯网合作,推出了微博新闻爆料台;另一方面,要改变媒体的传统销售方式。新媒体付费不仅是对报纸版权的尊重,也是对网媒提供高质量内容、开发新颖用户体验提出的挑战,如何运用多层次的收费策略平衡好付费和免费间的尺度是整个行业思考的问题。不论应用何种售卖模式,其依托的核心都是高品质的内容生产,只有坚持提供优质内容,对自身的公信力、品牌美誉度进行维护,才能逐步打造自身品牌。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之间的竞争势必会变得更加激烈,这为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内蒙古日报》作为西部地区传媒业的中流砥柱,肩负内蒙古地区信息传播的重任,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媒体的发展,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的良好传播。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