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评说治国理政这三年
事实上,每年中国两会都被世界所关注,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的不仅仅是两会本身,本届中国政府过去三年来的工作,时时刻刻都在被外界用放大镜仔细审视和观察着。
中国发展又将向何处去?改革成果与前景如何?这是海外媒体三年来一直在观察中国的重要视角。
近两年来,外界“唱空”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2014年9月,外媒在一篇观察中写道:“经济增长放缓非但不是许多人曾预言的那种毫无秩序的‘硬着陆’,反而似乎正以一种总体受到控制和管理的方式展开。”
今年两会前,日本《读卖新闻》则肯定地说道:“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被拿破仑称为‘沉睡的雄狮’的中国正在苏醒。”
外媒的信心也源于中国领导人新近提出的方向:“供给侧改革”。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供给侧改革”事实上是实体经济的一次重要回归。而三年来,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力促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创新以培育新动力等举措,都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援引一位咨询公司分析师的话说,虽然中国经济变化的速度和效果目前还看不清楚,但相比美国、欧洲和日本,北京方面的经济政策看上去有力得多。且“方向明确”。
墨西哥专家杜塞尔曾总结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改革举措更多着眼的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四个全面”的提出,也是显著一例。
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四个全面”,都被认为是为中国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进行的布局。
奥地利《趋势》杂志解读道:“北京已经为道路通往何处规划好了蓝图。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最低工资制度将得到改进,养老和医疗保险将被扩大。环保和改善北京等大城市的空气质量这样的问题也将更受重视。”
英国学者马丁·吉尔伯特撰文分析说,中国的消费者支出仍是引擎;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应对经济放缓的打击;以及,中国的决策者仍然有足够的可支配工具来避免经济灾难。马丁认为,“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增长数十年”。
在这一过程中,“十三五”规划将详细提出中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加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方式,以及如何消除贫困。新加坡媒体认为,中国希望到2020年让7000万人摆脱贫困。与此同时,57%的日本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引擎将转换到服务业。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对中国经济表达了乐观期待。该报记者发现,在亚洲各地,“中国制造”不再意味着价廉质次。“从服装到家用电器再到手机,事实正在证明,中国货现在与日本制造的产品同样耐用,与那些高科技中心制造的产品几乎同样精密”,而“这项新优势正开始对亚洲各大充满活力的经济体造成影响”。
当然,“脱贫”、“致富”仍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
自中国新领导集体上台以来,反腐的力度持续加强并进入了常态化。去年两会前,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奢华宴请没有了,送礼活动有所收敛。昂贵的干邑白兰地和名表的销售业绩下滑。澳门赌场的收入也减少了”。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也注意到,今年1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提及法治之下没有“丹书铁券”和“铁帽子王”。对此文章解释道:“中共曾表示,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触犯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就要一查到底、决不手软,而且反腐永远在路上。”
有关对中国反腐力度的称赞不胜枚举,比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就曾表示,中国反腐的气魄令人惊叹。一个个“大老虎”落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反腐的决心,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此外,澳媒还报道称,2014年10月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催生出大量有关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专题文章,这个提法迎合了非常重要的新兴阶层,即中国的中间阶层,这个阶层希望巩固财产权,营造可预期的司法环境,还希望感受到政府聆听他们心声。
国际舆论观察认为,中国近年来的政治生活的新气象显而易见。从反腐倡廉到从严治党,从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坚定踏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并且享有坚实的民众基础。
而今年两会期间,司法改革、加强法制等问题也将继续提出并推进。其中,今年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将在全国各地推开,因此被认为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外界认为,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司法改革的基础性措施如何深入推进,都是关键问题。
今年两会开幕前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中表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国外交的目标之一是为中国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更加稳定、良好、友善的外部环境。
事实上三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一系列的施政举措中,外交政策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数次当选“全球一百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一些西方记者和学者都认为,中国新领导人的外交政策变得更为巧妙。
悉尼专家克里·布朗梳理2014年的中国外交时表示,中国领导人一马当先地展开外交攻势,访问了拉美、南亚,2014年11月又去布里斯班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并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在布鲁塞尔,中国提出要和欧盟做“文明伙伴”。还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中国拥抱因为乌克兰问题遭到欧美排斥的俄罗斯。在中东,中国迅速变成一股关键力量,尽管它努力避免卷入当地变幻莫测的政治中……
2015年,中国最高领导人有四十多天在国外出访。今年,还会安排有密集出访及开展更多主场外交。
今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首访中东,国际政坛将其看做观察今年中国外交的一个出发点。
俄罗斯专家塔夫罗夫斯基日前解读说,中国秉持“以和为贵”、“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理念如今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这就是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值得被仔细研读的原因”。他还称赞了“一带一路”的巨大意义,他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帮助完善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扩大贸易额,促进技术发展,创造数百万个新就业岗位,最终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为地区带来人民安康和社会发展,也会极大降低地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