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蕾 远 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江苏泰州钢琴社会教育实践考察及思考
薛 蕾 远 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钢琴从19世纪开始进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时至今日西方的钢琴文化与中国音乐文化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本文通过对江苏泰州市社会钢琴音乐教育的实践考察并对其进行思考。首先对现代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处在全球文化发展环境中的情况进行介绍,其次对本人执教的泰州地区社会钢琴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尽我所能,拟提出几点可能性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育;文化多样性;音乐母语
19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的时代,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新的人类文明、科技进步必然开启了人类新的时代济源。人类文化是一个整体,音乐教育是整体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与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文化整体的发展将会直接制约和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当我们观察研究音乐教育问题时,需要深入了解现代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所处的世界大环境,如何更好地适应其的变化与发展,只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开创空间,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具有独特性与普世性的教学正确的方法、模式,才能迎接世界历史时代的中国某一地区局部的音乐发展,而达到多样文化容汇与激发的音乐文化融合,以此达到文明的不断进步。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西南、南部隔江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相望,东临南通,西接扬州,东北部、北部与盐城、淮安毗邻,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是苏南、苏北的经济纽带中心。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可谓是“儒风之盛,素冠淮南”。明代著名哲学家王艮、“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京剧大师梅兰芳等,都是泰州文化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20世纪90年代,泰州的钢琴教育加入了全国钢琴教育的浪潮,掀起学习钢琴的“热风”。当下,泰州社会钢琴音乐教育发展成快速上升态势,但是还存在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此文主要讲的是在此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的思考后的可能性对策与建议。
(一)一个地球村
“21世纪是个生态文明时代,在物质生产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六种转变:一是传统工艺向生态工艺、生态工程的转变;二是石化能源想生态能源转变;三是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的转变;四是工业文明秩序向生态文明秩序转变;五是从人对自然的征服,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是机械世界观向有机世界观转变。”其中,有机世界观的提出表明人们开始关注“有机”、“整体”与“内在联系”,强调着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如《我和你》中歌词所写:“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们无关种族与肤色,无关语言与生活方式,在这个“地球村”内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个整体。社会音乐教育也在其中,吸收他国的教学优点来改善本国的社会音乐教育,相互容汇。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音乐教育改革必然会影响世界整体的发展,整体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会带动局部的改变与进步。
(二)多样性文化
住在一个地球村里的我们,有着各自的文化、自己的语言、各自的教育模式。中国在这个地球村中,需要面对英国、日本、印度等“庄”上的文化冲击,就是所谓的“多样性文化”。
很多时候会用“多元文化”来概括,笔者认为“多元”用在概括世界各种文化不是很准确。“元”的本义是头,“狄人归其元”意为狄人送还了他的头。“后来‘元’引申为首领、第一或者开始的意思。”只有不相同的群类文化源头间相比才会得出一个“元”,“元”用在“多元文化”中的前提是承认各国各族的文化是属于不同的世界,这与“一个地球村”的观念相违背了。在人类“一个地球村”的前提下,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整体,只是我们的文化观念不同是同的不同、语言方式不同,但是指向基本一致而已,整体文化汇总包容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用“多样性文化”更加适合。
所以在这个“地球村”的多样性文化时代给当今的社会音乐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本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上容汇新文化内容,如中东的民族音乐文化、欧洲的大小调印业文化等,才能孕育出新的音乐元素与新形式、新内容,并使之健康、良性地可持续发展下去,这样文化之河才能源远流长。
泰州属于三线城市,在一至四级城市中,三线城市占比例最大,为39.8%,是进入一、二线级发达城市的过渡城市。泰州较三级以下城市经济发达,但富不过发达城市,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也不及发达城市先进。要想进入发达城市的行列,不仅要追求GPD的增长,在教育方面也需要不断地建设与完善。
(一)社会钢琴教育机构现状
泰州人民的生活基本步入小康,小部分可说是生活富裕。满足物质需求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特别是孩子的艺术教育。在面对不同乐器时,钢琴富有高雅气质,相对二胡这类音准难于把握的乐器来说比较好上手,钢琴是家长们的首选的学习音乐的对象。社会钢琴教育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担负着为专业院校传输生源的责任,又承担着提高全民艺术修养的工作。
泰州社会钢琴音乐教育几乎以琴行的形式出现,只有泰州市少年宫是直属教育局的社会教育机构,钢琴工作室和私营培训机构各四五家。泰州地区共108所琴行,海陵区(市区)31所,姜堰19所,高港4所,泰兴13所,兴化13所,黄桥12所,靖江16所。其中连锁琴行有乐府琴行、牧野琴行、海韵琴行这三所。钢琴只是各琴行的一项教育培训,各琴行的学生人数不等,多则百来人,少则50人左右。下面所说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占社会钢琴教育大多数的“琴行”为观察对象。
(二)办学基本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
泰州社会钢琴教学选用西方教学用书,如约翰·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哈农》、《拜厄》等;练习西方乐曲,如《小奏鸣曲》、《小星星变奏曲》等;考级指定音阶练习也为西方大小调。琴童耳濡目染的都是大小调属性感觉,“原样的就是钢琴乐曲”的思想使“西方音乐体系”渐渐形成。当琴童再听到“怪里怪气”的中国乐曲时,认为这是“俗气”的音乐。这时,琴童已无意识地将自己拉进“同化主义”的圈内,以西方音乐体系(包括音乐价值观、西方美学等)为参照物,去欣赏中国民族音乐,认为大小调是正常与前卫的,而中国五声调式就是不落后与不正常的。办学中采用西方教学方法这是先进的,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以学生的兴趣与天性为本,在玩中体验音乐。在西方音乐体系中学习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不能将西方音乐体系的所有照搬至我国的社会钢琴教育中,这样会丢失自己的母文化的可能。更有甚者盲目崇拜西方,形成“西方的都好”的观念。某些琴行老板用市场少见的西方教材或英皇考级作为本琴行的看点,少数家长也会将孩子考过英皇考级作为炫耀的“资本。”这些都是西方音乐体系为主的思想在家长或琴行经营者身上的间接反应。
(三)师资来源不稳定、水平不平均
琴行内的钢琴教师只有小部分是钢琴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其专业技能至少达到车尔尼740程度,具备较好地音乐理解能力,牢固的音乐技术理论和教学理论,来支撑他们的钢琴教学。剩余教师有幼师专业或其他乐器专业本科毕业生(本科学习过钢琴),还有专科在校学生,其专业技能达到车尔尼849或599程度,他们可担任中小学音乐课的自弹自唱,但从事钢琴教学就有些难度了。一个钢琴教师,在自己专业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如何教好一个学生?琴行办学的最初动机只为盈利,不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高,招聘教师扩大生源,导致钢琴师资水平严重不均匀,教学质量低下。
在琴行工作的教师把琴行作为“跳板”,积累足够生源后选择离开琴行,一部分自己在家教学,小部分选择自己开琴行做老板。这就导致琴行的教师更换频繁,也许琴童刚和某位教师熟悉并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关系时就换了教师,这对琴童学习的正常进步非常不利。
(四)迎合家长的口味,不重视基础学习
家长喜欢考级而获得社会认可,二是喜爱表现以实现学习音乐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任何器乐的演奏表演将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些家长一味追求考级级数,给孩子定下三年考10级、一年跳3级等目标。这类家长认为只有级数才是衡量孩子琴艺的标准,同时存在攀比心理,比较谁家的孩子级数高、考得快。琴行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硬塞给孩子远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考级作业,花上一年的时间来揠苗助长。结果事倍功半,基本功不扎实,曲子也练不好。
重表演的家长喜欢将自家的孩子拿出来表现,“来弹一首菊花台给阿姨们听听。”这类家长认为练习曲既枯燥又听不明白、没有意义,只有流行音乐,大家都听得懂才有意义,同时存在炫耀心理。琴行为了迎合这种家长的口味,几乎很少让学生进行手指的技能练习,而是大量得布置简单易懂的流行歌曲,以这种方式留住家长的“钱袋”子。
(五)教育思想在社会办学中的缺失
王光祈提出建立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国乐,必须代表了民族性、发挥民族美德。黄自曾说:“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中国的新音乐绝不是抄袭外国作品,诚如西洋人用五声音阶作旋律的骨干便可以做成。它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这些构想已经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以及出现大量文章,如卞萌的李启慧的《钢琴教学中逐步助理起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思想》、冯效刚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等,也为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提出了发展方向,必须结合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贯彻中国音乐文化价值观。
上述理念存在于教育家、音乐家,他们关注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何去何从,但这种理念并没有传达到钢琴音乐教育的最初的实践群体。社会钢琴音乐教育的人们关注的是:家长关心是否考试加分、琴行老板关心迎合市场需要、教师关心学生参赛曲目的是否够难等功利性目的与目标的实现,他们还未清楚地意识到钢琴音乐在中国如何与民族文化结合与发展等问题,甚至心中还没有建立起这种概念,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现象。
(一)“重新定位”的思考——以美育为教育目标
在《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到“重新定位”概念,指如何调整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应对当前3C时代——“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和“危机”(crisis)的战略营销之道,这同样可以用来启迪我们,泰州社会钢琴音乐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认清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什么才是社会钢琴教育?琴童需要这里面受到什么样音乐教育?需要学习到什么?
“多样性美学”一词来源于法国作家谢阁兰一部论著的书名《论异国情调——多样性美学》,比较文学家乐黛云将这一词意为“美在于差异,只有在差异中才能产生美感。”西方音乐与本国民族音乐,两者皆重要,但需分清主次。笔者认为可将钢琴作为我们学习世界多样性音乐文化“选择题”其中的一项选择;作为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附加题”,这就是我国社会钢琴教育需要教授给琴童的。同时响应国家教育部新课标改革的号召,以美育作为教学的中心。社会钢琴音乐教育应实施“国家民族模式”,利用钢琴这件乐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本国民族音乐的“美”,在民族传统乐器上听不到的不一样的感觉。在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观的基础上,学习他国音乐,了解西方音乐的大小调,曲式结构形式,情感内涵、风格特色,将其与中国民族音乐进行对比,获得不同的音乐文化体验,让学生们明白:“这是我国的本土音乐,它很美。但世界各地还存在着其他美好的、有魅力的音乐,他们各有千秋。”通过培养他们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建立健康而文化包容的审美观念,使学生今后在生活中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不同的“美”,不断增进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艺术内涵。
(二)“中华音乐文化母语”的容汇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钢琴音乐教育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组成的,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意义等深厚的文化哲学基础,以下说明实施的措施。
第一,在教材方面,选用中国教育家们编创地适用与我国琴童学琴的教学用书。在琴童开始接触钢琴的时,将国外民歌与本国民间乐曲的练习穿插进行,建立一个正确的民族音乐体系,正确地理解本国音乐的“美”。在进入《拜厄》及《车尔尼》等专业练习时,将《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纳用到琴童的学琴过程中。在进行《车尔尼599》的学习中,进行两升两降之内的首调与固定调的转换弹奏练习。根据《车尔尼》的学习程度,逐步增加转调弹奏练习的难度。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思想,又加强了首调与固定调之间的转换,即增进了中国和西方音乐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不让学生给中国民族音乐贴上“奇怪”或“俗气”的标签。
第二,在学生技能考核方面,琴行与琴行之间的进行切磋,举行“友谊赛”,引入竞争与进取机制。竞赛内容由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两部分组成。参赛选手必须进行两次表演,分别演奏一首西方音乐和一首中国民族音乐,两首乐曲的演奏程度需相当,最后分数取两首乐曲分数的平均分。其中比赛规定,参赛者不可单独只弹奏西方音乐或中国民族作品,如果出现此现象,则视为无效。这样就杜绝了偏向某一方音乐的现象。
(三)师资方面
在琴行工作的钢琴教师需经过政府监管、指定考核机构的考核,具备任教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同时该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向。琴童在面对一个自己几乎无认知的钢琴,他对钢琴以及钢琴音乐的认知直接来源于自己的钢琴教师。所以说,一个好的钢琴教师需要正确的音乐理念,才能让琴童形成一个正确的钢琴音乐认知基础,为以后的音乐审美观等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还有根据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琴行也可定期对钢琴教师进行音乐教师培训,及时更新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技能;或进行教师间的听课学习,相互之间学习,吸取他人经验来完善自己。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21世纪已过去的十余年,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经济与网络+1时代,它给中国音乐教育带来更大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中国音乐界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向教育界、哲学界、文化学界学习、共进,向世界多样性音乐文化学习。同时将这些学习落实到实处,中国的社会钢琴音乐教育还需要进行更多得改变,作为三线城市的泰州,其钢琴音乐教育必然更是如此。从小小的练习曲开始,从娃娃抓起,从笔者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更多得专业知识来完善自我。网络+1时代还可以、可能为社会办学与学习跨越时空,含超民族,真正地实现“地球村”的多样文化的近距离的亲近学习模式提供通道与载体。
[1][8][9]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1972年6月的“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3]陈其刚作词; 陈其刚/马文/常石磊作曲;刘欢/莎拉布莱曼演唱《我和你》.北京2008年奥运会专辑,2008.
[4]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
[5]《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编委会编著.新编说文解字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52.
[6]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概论与中国国乐创造问题.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1977:77.
[7]黄自.怎么才可以产生吾国的民族音乐.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1977:44.
[10]金铮.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论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1]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D].南京艺术学院,2007.
[12]王笑祎.建国六十年中国钢琴教育发展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4]李松兰.试论中国钢琴学派的萌芽[D].四川师范大学,2004.
[15]蒿佳杭.分析社会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黄河之声,2015(13).
[16]陈瑛,蒿佳杭,陈琳,喻波.家长在孩子学琴道路上的辅助作用[J].戏剧之家,2015(20).
[17]张燕南.中国钢琴音乐与钢琴教育发展——二者历史的鸟瞰[D].上海音乐学院,2010.
[18]吴晓娜,陈永.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渗透”—由“中国钢琴学派”想到的[D].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
薛蕾(1993—),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学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远方(1958—),男,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舞蹈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