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伦理的遭遇

2016-02-04 08:18孟庆洋
北方音乐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本质伦理

孟庆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音乐,伦理的遭遇

孟庆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

任何教育事业都可以说是承担着培养人们道德伦理意识的责任和义务,音乐教育毅然如此。音乐会感化人性,自古以来就有“移风易俗善莫与乐”的思想。然而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突出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内在的本质东西,以致于我们忽视了这对孪生兄弟(音乐—伦理)的共同成长,我们只关注了音乐本体的成长,忘记了音乐自诞生以来的初心(音乐对人性的感化)。

音乐教育;伦理;审美性

对于地图,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因为它可以为我们导航和辨别方向。它之所以有导航的作用,是基于本质上它突出强调了一些特点而忽略掉其他一些特点所致。比如一张地铁图在地铁里是很有用的,因为它只标明了站牌的名称、顺序和方向,我们只需按照站牌名称就可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我们把位置上升到街道高度,就会发现它的价值大打折扣,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这正是它所忽略掉的那些其他特点,所以不能明白地指引我们到达目的地。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同样的思维视角来审视我们今天惯用的思维概念地图呢?

从我国出台的音乐课标中会发现音乐课程首当其冲的特点是审美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突出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这样长期以来指导音乐教育的这种思维概念地图就致使我们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只关注了音乐及音乐教育的表象显著特征,而却忽视了一些音乐教育内在的本质东西,以及伴随音乐教育而产生的一些社会现象。

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学音乐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音乐?难道只是为了让所有人会唱歌、会演奏、会表演吗?懂音乐就算是美吗?

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很辛苦,要一专多能,要精心备课,要有创新思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但大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好像只忙到了“教”而并没有做到“育”。“教”是教给学生达到事先预定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而“育”不仅包括了对学生智慧情操的培养也包含了学生道理伦理的认知。有“教”无“育”则算不上教育,充其量只能说是“训练”。我们的学生着实在音乐素养,歌唱、演奏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但这些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本着“训练”目的进行的音乐教育与本着教育目的而进行的音乐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将精力主要放在或完全放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养、审美情感,甚至音乐技艺上,至少在某些方面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受教者通过亲身的音乐情感体验后会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所形成的性格、态度和品性,以及关心如何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处理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形。

教育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它的目标是塑造一个“完人”。同样音乐教育也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在古希腊,柏拉图把音乐看作是人们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音乐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道德感。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有助于道德的完善,担负着抚慰人类情感和情绪的作用,他认为“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选用伦理的乐调。”同样在我国,孔子的乐教思想“尽善尽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观点,荀子的“广教化,美风俗”,《乐记》中“德音之为乐”等观点,都进一步证明了音乐事业与道德伦理共生共存的关系。

任何教育事业都可以说是承担着培养人们道德伦理意识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是什么?它不就是一座使愚昧无知的人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吗?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似乎真的缺少了很多内在的东西,只追求了它的形式,而忘记了它本质的对人性感化的内在动力。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好像更感兴趣的是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美的追求。我们今天的这座音乐“教育之桥”没有承担好音乐教育的道德伦理责任,因此通往美的智慧的殿堂的学生就少之又少。

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这对孪生兄弟(音乐—伦理)的共同成长,我们只关注了音乐本体的成长,忘记了音乐自诞生以来的初心(音乐对人性的感化)。

鲍曼教授说过:“承认并保持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有关伦理方面的品质可以使音乐教育者和学生重新回到“坚实的土地”上。”的确,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需要多一点道德的感化,少一点枯燥的说教;多一点灵魂的熏陶,少一点机械的训练,多一点德行的追求,少一点利益的膜拜。勿忘初衷,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在民族文化深厚的这片肥沃土地上桃李天下。

[1]韦恩·鲍曼.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07,14-25

[2]祖振生.音乐熏陶与灵性启蒙[M].明天出版社,1987.

[3]邓双林.音乐的本质[J].中国音乐,2001,(1).

[4]王磊.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26-29.

[5]王小琴.探析音乐伦理研究的动因[J].作家,2012,02:199-200.

[6]王小琴.西方音乐伦理思想的梳理与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1, 04:146-150.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本质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童年的本质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