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海燕*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毛泽东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结构分析
——以《为人民服务》为例
阚海燕*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以《为人民服务》为例子,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经分析,毛泽东文章口语化特征明显,引经据典十分巧妙,行文语句连贯,并且长于论证。
毛泽东文章;语言特色;文章结构
毛泽东一生著作颇丰,是当之无愧的文章大师,其文章向来以独特的语言特征和突出的结构特色著称,研究他对于我们今后的文章写作有很好的借鉴的意义。本文将从他的《为人民服务》入手,研究毛泽东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征,力求能从中找寻出文章写作能借鉴的东西。
(一)口语化特征明显,通俗易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几句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句子的口语化色彩十分强烈,这种特点其实是充分考虑了听众的自身特点的,这篇文章的听众是解放军队伍中的普通战士,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采用口语化色彩强烈的词语,能迅速拉近和战士们之间的距离,并起到一个很好的说服作用。
(二)巧妙地引经据典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将其进行了修改,改成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更改,“或重于泰山”与“或轻于鸿毛”对仗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易理解,并和接下来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中的两个分句一一对应,句式整齐。这种引用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灵活运用,适当修改,让原句更能适应现在的特殊的语言环境。
(三)语句连贯,一气呵成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文章的语言讲究语句连贯,一气呵成,流畅自如,给人一泻千里之感。第二句的主语是第一句的宾语,衔接紧密,自然而成,而第三句则具体化到了张思诚同志身上,引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强调他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紧扣全文提到的“这支队伍”。三个句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照应的。这种自然衔接的句子特征,可以让行文更为流畅,另一方面,流畅的言语表达也更能抓住听众的心,让听众不由自主地随着话语表达紧紧跟随演讲者的思路,这也为演讲稿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连贯的行文会让演讲稿更能感染听众。
(四)语言真挚,感情基调积极向上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本文虽然是为了纪念牺牲的同志,但却并没有过多的悲凉的语言色彩,运用的词语也都是比较轻松随意的,全文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最后一段对以后提出了希冀,以后这种纪念死去战士的活动要普及开来,用这种方法来寄托哀思。张思德同志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是死得其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我们要做的,是在追悼他的同时,能够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这一角度上而言,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昂扬向上的。
(一)论点提出颇有新意
第二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其普遍意义,紧随其后,把这句话的含义具体化,具体到在我们的队伍中,如何体现鸿毛和泰山的区别。即“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实际上这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因为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我们要为人民服务,随后再次提及本文的中心人物,赞颂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其实是一处举例论证,用张思德本人的例子来论证其“为人民服务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中心论点”,这种先提出普遍方面,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论点提出方式,让论点的提出更自然,能让读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能对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举例论证“接地气儿”
第三段一整段都在讲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佐证这一做法运用了“精兵简政”意见被采纳的例子,属于典型的举例论证,。这一例子也有其特殊性,例子就发生在党内,就发生在战士们的身边,例子十分地“接地气儿”,能打动人。李鼎铭同志是党外人士,他提的良好建议都能被采纳,可见无论是谁,给我们党提的有助于为人民服务的例子,都会被采纳,论证有理有据,最后一句总结全段,发出号召,只要为人民服务,我们的队伍就能壮大。
(三)处处呼应中心论点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开篇介绍我们的队伍的性质,首要的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稍稍提及中心论点,但并没有确切地提出,为下面中心论点的正式出场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中心论点呼之欲出。
第四段的最后,“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再次呼应中心论点,让文章看起来极具整体感,总结全文,结束文章的议论。结尾处一个转折,告诫大家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具有人情味儿,铺垫了感情基调。
[1]陈晓锦,林芝雅.畅达有势的毛泽东语言[T].求索,2004(11).
[2]崔应贤.毛泽东文章语言句式特点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4).
[3]张剑华.试论毛泽东文章的语言特色[J].承德师专学报,1991(2).
阚海燕(1993-),女,河北乐亭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应用写作。
H152A
1006-0049-(2016)16-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