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泽晶 袁媛淑*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文化强国视域下礼仪文化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谭泽晶**袁媛淑*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礼仪文化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发挥规范人的行为、协调社会的关系和维护社会的秩序的功能来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进而提升国家的文明形象。其功能的发挥要通过大力发展礼仪文化教育,广泛践行礼仪行为规范,政府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三条基本路径来实现。
文化强国;礼仪文化功能;实现路径
“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1]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
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承继和发展滋养我们民族血脉的文化,使人民的精神家园得以丰满,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得以提升,便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的主题。文化强国,不仅仅是要把文化变成生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突出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升国民的精神素养和文明程度。本文从文化强国的视角,探讨礼仪文化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一)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礼仪文化,是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是前提,文化自信是基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如果不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上自我觉醒,深刻认同并且愿意发扬光大,不但不能实现文化强国,而且会陷入迷茫,甚至重返愚蛮。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就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之源。古语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我们文化强国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只有自觉弘扬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仪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按各自身份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教化及其文化融为一体,全面制约着世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礼”制的历史,礼仪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治制度的“缩微景观”。虽然传统礼仪文化中也有糟粕,但其中很多的观念如律己敬人、辞让谦恭等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中华文明之“礼”,即使到今天,不但依然对个人修身有意义,而且对于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涉外关系中的运用,有利于融入国际社会。
(二)弘扬礼仪文化,使文化强国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
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文化强国,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其精神、思想和价值观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的累积标志着民族文化根底的雄厚。“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所有文化累积的总量谓之文化基础,凡文化基础成熟的时候,发明就有着不得不产生的趋势。”[2]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传统文化推动着社会进步发展。因为任何一种所谓新文化或者现代文化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传统文化也只有紧密结合新时代新的发展需要才能焕发光彩。人类文化生生不息并且越来越丰厚,正是这样通过传承与发展而发扬光大的,“否则,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有今日的辉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并不意味着静态的过去,文化传统不仅肇始于过去,而且融合于现在并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存在”[3]。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传承不辍,礼仪文化的完备与具体实行是一个重要原因,它内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信念以及伦理的形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中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纵观世界文明史,文化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整体上都反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是人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的整体认知的一个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源泉,发挥着巨大的价值作用。礼仪文化,正是内具这种“实践——精神”的特质,才得以绵延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
(三)礼仪文化是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有效载体,契合了文化强国的旨归
文化强国,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的文明素养和精神追求。因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4]。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一个伟大的国度,一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国度。”美国学者阿利克斯.英格尔斯说:“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是现代的。”中国前总理温家宝也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也正因为如此,在上海世博馆“城市人馆”的出口长墙上赫然打着的中英文字幕是“人民就是城市”。只有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域,这个国家的形象才能提高,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打造文化强国并且对这个世界造成广泛深刻的影响,首先要使自己的公民素质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民族获得认可和尊重,否则,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公民的文明素养和精神追求,需要通过外表、语言、举止、仪式等可以感触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形式为载体,文明和美德难以体现。礼仪文化,既内蕴礼德的精神,又包含礼德的形式,通过得体的语言、适度的表情、仪容、举止等形式来显示一个人内蕴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准,因此,大力弘扬和发展礼仪文化,是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最佳载体。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越重视文明礼貌的倡行,而文明礼貌的蔚然成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该地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视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公民的文明素养提高了,文化强国的最终目标也就实现了。
(一)礼仪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功能,使公民的文明素养得以提升
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会受到该社会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内蕴礼德的精神,又包含礼德的形式,为人们划定了行为的得体或失礼的范围,对规范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可以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使人们的“行为举止、仪态容貌、语言文字”[5]都有章可循,明确具体。礼仪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影响人民的行为,同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社会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主体都遵从着礼仪的规范。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对礼仪的需要,具有共同的礼仪语言能够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相反的礼仪表现则很难融入到大众礼仪文化中。例如举止优雅与举止随性而为、服饰正式与服饰欠妥等这些异质的礼仪文化很难共融在同一个社交场合之中。礼仪文化因为符合群众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认知,能够被人潜移默化的接受并运用于生活之中,在正确价值观导向作用下,人能够根据礼仪文化的要求而进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将其内植于心中的标准,这种自主性的规范使社会在治理中能够实现自治的愿望。相反在社会中通过外力的强制性注入的行为规范,在行为逻辑上很难融入到人的生活中,通过推进以来纠正失范的行为,这种非礼的行为以此来达到治人的效果。这种自治与他治的结合,正是礼仪文化规范人的行为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这个结合过程,公民的文明素养便得以提升。
(二)礼仪文化具有社会关系的协调功能,社会关系因之变得融洽、和美
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主体,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网络化的社会关系,个人建构起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也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实现对人的塑造。在人际关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的会因为观念以及利益上的冲突而产生矛盾,对于这些矛盾的解决不是依靠着暴力的手段来实现对彼此利益的申诉,而是通过具有共识性的礼仪文化来实现对矛盾的化解。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个人通过彼此的平等交流与协商能够实现和平共处,而不相容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交往关系必然会破坏社会关系生态,影响社会关系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在社会交往中因某些细小的问题而出现了矛盾,在具有共识性社会文化中通过采用礼仪性的方式将能够化解彼此间的冲突,用文化来修复双方间受损的关系。“这些年,一些单位包括有的领导机关,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遇到矛盾绕道走,问题摆着拖着长期得不到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使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群众反映很大。”[6]事实上,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干群矛盾以及党群矛盾都是因为双方间的礼仪文化破坏所致。与此相反,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出现了相互间的尊重,那么就会给干群关系以及党群关系带来一定的和谐,并且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影响到其他社会关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层面的和谐。因此,落实到国际礼仪的通则之中就会有这样一条准则“遵守共同生活准则”这条准则限制了人的主观性行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标准,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的状态。礼仪文化的存在能够和谐社会关系,在并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为相互尊重而使得社会趋于稳定。相反,在社会中如果缺少礼仪文化的维系,将导致社会中个人之间难以形成正常的平等交往关系,也很难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礼仪文化来维持,贯穿在人际交往之中调节人际关系。
(三)礼仪文化规范社会成员的角色分配和等级分配,使社会井然有序
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以家庭为核心的向外扩展至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社会关系圈,每一个划分的社会层级都需要有取得共识性的文化进行规范,从而获得正常的安定秩序。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能够约束人的行为,能够保证社会稳定性的发展,但是这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是从外界来影响人,而且它不能将人内心的思想切换到行动之中,不能够阻止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更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与之相反,礼仪文化参与到人的伦理规范建设,能够通过较为人性化的行为规范以及道德约束作用于人的生活行为中,从而实现了礼仪文化的社会价值,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巩固。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按等级分配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礼仪文化规范社会成员的角色分配和等级分配这一功能,它能够建立起较为正常的社会关系,并且对于社会稳定的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文化,它能够实现民族之间和谐友好关系的建立,实现民族之间和平相处。从历史上来看,传统的封建国家以及政教合一的国家和现代的法治国家,他们在建构的过程中都利用了礼仪和法律两种具有共同生活准则的方式使社会成员能够保持,“它将人的行为规范约束在一定的礼仪范畴中,使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尽其职,不因为争乱而带来灾祸,保持着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7]它自发地存在,自发地调整着社会秩序,使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服从规范的要求。
(一)大力发展礼仪文化教育是实现礼仪文化功能的基础性条件
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贯穿礼仪文化教育。家庭作为孩子成长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终身性质的,一旦孩子对这种行为与认知认同,他将践行在自己的社会交往中。家庭礼仪文化教育是要帮助孩子树立礼的观念,做到“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准确使用敬称、谦称,灵活把握不同场合等等”,营造出甜美幸福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中较小的组织单位,通过家庭教育,家庭实现了礼仪性的交往有助于家庭之间养成和睦友爱的关系,而向社会延伸中,将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生活中一般处理的都是一些极小的生活琐事,将礼仪用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能够很快的见效,并且在家庭环境中个体也很容易受到监督并践行礼仪规范。在家庭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在学校中贯彻落实礼仪教育。孩子走出家门之后就进入到学校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而作为未来融入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能够借助礼仪熟稔社会关系,礼仪教育也就表现出必要性。在不同的学校中要进行具有共识性的礼仪教育,同时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也要利用不同的方式渗透礼仪文化教育,通过对礼仪文化知识内容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礼仪的素养,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
(二)广泛践行礼仪行为规范是实现礼仪文化功能的必要途径
《礼记》曰:“礼者,履也!”,就是说,礼仪是需要践行的,只有通过践行才能养成。礼仪作为一套社会规范体系需要能够实践在生活交往中,通过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来完成礼仪规范的最终落实。礼仪文化是社会中具有共识性的规范,它是对社会中已经稳定化的习俗进行强调,在社会交往中一般具有普适性,一旦人的行为与礼仪文化不同,内心就要受到拷问,同时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进行审慎的判断和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礼仪文化对人是有约束性的作用,能够调节人的行为。而礼仪品质是在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礼仪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有个体的礼仪修养提高了,礼仪品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礼仪水平才能提高。社会上的礼仪水平提高将有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因此,礼仪实践有助于社会规范的形成,能够纠正人的行为,缓解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形成和谐的关系。
(三)政府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是实现礼仪文化功能的有力保障
文明礼仪嵌入到社会之中需要综合发挥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就内因而言不过是社会成员文明礼仪的自我养成以及自我实践,这个效果的实践需要各种途径的社会教育,而就外因来说需要具有领导性的力量推动,能够将文明礼仪安排到社会生活中,显然这需要从政府方面来努力。政府的推动能够在社会中塑造一种氛围,使文明礼仪得到社会中的认可,人与人之间需要这种认可来沟通,一旦有个体忽略了这种认可就会受到其他个体的排斥,最终形成舆论与行为上的孤岛,这种由政府引导所造就的外在压力很好的约束了个体人的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社会文化的塑造。在我国很早就重视了政府在文明礼仪中的作用,政府通过颁布关于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强调礼仪道德建设,将礼仪道德的内容灌输到人的意识之中,从而提高居民的文明礼仪素养。践行文明礼仪需要政府发挥出指导性的作用,并且要将这种建设常态化,以制度性来引导,从各种语言符号上来塑造文明礼仪的氛围并注重将传统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1][美]亨廷顿,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2]孙文本著.社会学大纲[M].上海书店,1992:118.
[3]葛晨虹.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J].伦理学研究,2003(8).
[4]沈望舒.构建首都城市的“文明价值”——刍议北京“世界城市”路径与参照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5]蒋璟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J].船山学刊,2007(4).
[6]习近平.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N].新京报,2013-07-13.
[7]蒋璟萍.礼仪道德结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谭泽晶(1970-),男,汉族,湖南宜章人,湖南女子学院礼仪家政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从事管理学、礼仪学的研究;袁媛淑(1974-),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博士,湖南女子学院礼仪家政研究与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从事礼仪学、法学的研究。
D64A
1006-0049-(2016)16-0012-0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礼仪文化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YBB1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