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浅谈歌唱的共鸣
李 楠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声乐是一门以人体歌唱器官为“乐器”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歌声的音乐艺术。歌唱的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听觉感受器官等。其中共鸣器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并结合上述器官的相互配合运用来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作品的难度及完整性,唱出好的作品。同时,声乐也是听觉艺术,能够起着鉴赏、分辨、引导歌唱的重要作用。并与上述器官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特别是与口腔共鸣的运用,可以起到美化声音的作用,这才是歌唱共鸣的魅力所在。广义的共鸣是指表演者在进行演唱时由于对作品的理解准确充分、情感处理的丰沛、音色好听、演唱技巧运用的恰到好处,具有感染力,从而能与听众在心灵上产生强烈共鸣。而狭义的共鸣是指人体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一些重要器官。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作用,并结合气息,真假声的变换、咬字等一些方法技巧来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怎样获得歌唱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歌唱;共鸣;器官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着声音的大小。而人声也是如此,它靠声带的震动产生声音,声带振动的频率越快,人体发出的声音就会越高越大,如果震动的频率越慢,那么人发出的声音就会越低越小。人体作为歌唱“乐器”应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就是:发音体、共鸣体、发声动力。其中,声带就是人体的发音体;人体的胸腔、口腔、头腔等都是共鸣体;人体发声时所呼出的气息就是发声的动力。赵震民在《声乐理论与教学》著作中曾指出:“歌唱的发声就是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要素构成的,而且还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地统一才能完成。”其实不然,歌唱的发声原理就是,人体从肺部呼出的气体通过喉部时,由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并在共鸣腔体里各个器官相互作用,配合,达到了共振的效果从而产生共鸣,共鸣可以美化音色,扩大声音,再经过人体口腔器官的加工,就形成了有人体歌唱器官所发出的带有语言的歌唱艺术。
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由物体振动时影响到其他物体或其他物体的空间而引起的振动产生的共振现象叫“共鸣”。人体的共鸣腔体有很多包括:胸腔、喉腔、咽腔、鼻腔等。根据人体共鸣腔的身体特点与声区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的内部器官主要包括鼻腔,咽腔及鼻窦等。在唱高音时主要依赖于头腔共鸣,以其他共鸣腔体为辅,互相配合使歌唱者的头部有一种振动感。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头腔共鸣能够起着扩大歌唱者声音的目的。口腔共鸣的内部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咽腔及喉腔等。在一般演唱中声区的时候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而以其他共鸣腔体为辅,这样会使歌唱者的声音不空洞,显得声音结实、饱满、有色彩。如果运用好这两个共鸣腔体,并将两者完美结合,就可以很好的进行真假声转换,显得声音没有隔阂。胸腔共鸣的内部器官主要包括气管、支气管及整个胸腔。在唱低声区时,主要依赖于胸腔共鸣,而以其他共鸣为辅,并相互配合。运用好胸腔共鸣,就可以解决低音沉不下来的情况。这样看来共鸣在歌唱中确实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扩大、美化歌唱者声音的作用,同时也起着控制声音的作用。正如赵震民的《歌唱的理论与教学》一书中所提到的“共鸣是声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和感情的表现增色,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歌手唱的好与坏,基于他是否有良好的嗓音和科学的发声方法,除了这些以外良好的歌唱还建筑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在共鸣上。”由此可见,歌唱的共鸣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我们在训练学生歌唱的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灵活的掌握各个共鸣腔体的运用达到各个声区音色统一,声音浑厚,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共鸣的运用是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们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运用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磨合,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共鸣。
(一)共鸣应与气息、吐字、声音位置等技巧相结合
在我们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女高音在歌唱时总感觉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而中声区又感觉声音单薄不结实,没有色彩,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由于在歌唱时不懂或者没有掌握歌唱共鸣的方法和技巧而造成的。在声乐演唱中要正视共鸣的存在,很多同学由于对共鸣的概念理解的少,常常是逃避而不敢唱,导致了歌唱时各个声区的腔体没有打开,中声区、高声区、低声区衔接不上,甚至到高音时出现了破音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悉心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又不能过多的再此做文章,这样又会让学生对歌唱产生厌倦的心理,尽量使学生在声乐训练时保持一个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知不觉中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声乐演唱时要将各个声区的共鸣腔体进行整合,并结合气息的运用。首先,要深吸一口气,将其吸到腹内,面罩打开提起笑肌,感觉声音是从背部脊柱上去的,到达头顶后,声音在头腔里产生共振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头声。其次,就是与咬字相结合。在民族声乐中,非常注重咬字,它就相当于民族声乐的一个标志,如果咬字含糊不清,就缺少了民味儿。例如白秉权改编的陕北民歌《绣荷包》中就有一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其中,“一”字就很不好唱,还要加上共鸣腔体就更难了,首先我们应打开面罩,提起笑肌,舌根放平,打开牙关,找到声音的亮点后再发出“一”这个字。打开口腔后,声音应该进入一个音柱的轨道,达到音柱的顶点,面部共鸣焦点都集中在面罩上,这就是口腔共鸣与吐字的运用。最后,共鸣还应与声音的位置相结合,声音的位置是歌唱者无论在高中低声区里所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集中在声音的共鸣焦点里。高位置的声音效果就是头声的效果,换句话说,声音的位置越高,头腔共鸣就会越多,音色就会越优美,音质就会纯净。那反过来在我们唱到低音的时候,胸腔共鸣就会用的多一些。显得声音深沉、结实、赋予感染力,所以歌唱的共鸣也与声音的位置有关。
(二)利用哼鸣练习来获得歌唱的共鸣
在赵震民的《歌唱的理论与教学》著作中曾提到,在歌唱训练中常采用哼鸣的练习方法,包括有闭口哼鸣练习法和开口哼鸣练习法。教师在训练学生发声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歌唱姿势,坐姿和站姿均可,与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首先,闭口哼唱法:在哼唱时,用口、鼻同时深吸气,打开喉咙,想象将气吸到腹部,扩张腰围,口腔内保持打哈欠的状态,一个动作同步完成,并且下巴要放松,嘴巴微微张开,舌根放平,舌尖顶在下齿上,把气息均匀柔和的叹出来,感觉声音是从眉间发出来的,并且头顶有微微的振动感。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会很难,再经过自己的不断尝试,长期琢磨,才能做得很好的要领。在做得老师比较满意时,再利用横膈膜的支持,把所有的音都在同一位置上哼出来,才能达到闭口练习哼鸣获得共鸣的目的。其次,就是开口哼唱法,在掌握和理解闭嘴哼唱法的同时,开口哼唱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教师应训练学生,深吸一口气到腹部,然后张大口哼唱“ao”这个音,口腔里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放松的,不可以紧张。用哼鸣带母音练习时,任何一个母音都可以,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发声练习可以唱“12 34︱54 32︱1-‖”可以有选择性的唱各种母音,例如“a ao ou u等。歌唱的共鸣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磨合训练,才能获得的一项歌唱技能,每个都要根据自身的嗓音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从而寻找共鸣的歌唱效果。因为共鸣运用的好可以改变声音的形象。
(三)结合作品《高山流水》,来谈谈歌唱共鸣的运用
在孟新洋与柯琳的《民族声乐理论教程》著作中曾提到“我国的民族唱法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歌者在演唱时共鸣中心往往在前口腔,主要强调口腔、鼻腔、头腔等上部共鸣,而对咽腔胸腔共鸣使用较少,用气方面还是运用了腹式呼吸法,一般而言,这样的发声法,所发出的声音比较明亮、清脆、靠前、单薄、声音呈水平线,这样声音比较小,缺少了厚度感,在表现力上也会受到限制”的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又尝试着吸收西方美声唱法,声音位置靠后,更多的使用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这样声音的穿透力较强,会使声音传的更远。例如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艺术歌曲,多次运用在音乐会及声乐比赛中。这首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很强,旋律也很优美。但是这首歌并非好唱。如第一句“带上七弦琴,把海角天涯走遍”中的“带”字,应发ai音,首先要找好声音的位置,它处于中声区,就要打开口腔、鼻腔、咽腔等,将气息与声音结合起来,感觉声音是从眉间中出来一样,再加上腰部力量的支撑,这样就会将“带”字很好的唱出来了,并结合了口腔共鸣。这首歌的前半段每一句的句末都要唱它的母音,例如“琴”就要唱“yin”、还有遍、间、己、颠等都是要运用以上这种发声方法去唱。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我是你的蓬帆,你是我的渡船。我是你的手指,你是我的琴弦”也不是很容易表现的,“我”字是一个似闭非闭口音的发音,在高潮的第一句属实不太好唱,那么就更应该深吸气,打开面罩,舌根放平,感觉声音从眉间出来,利用头腔共鸣,声音才会亮而不刺耳,又不会有破音的现象发生。在整首作品的最后一句达到了这首歌的最高音,相知到永远的“永”字。它的母音应该是“ong”并且到了最高点小字二组的降b的位置,那么就应该把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相结合,声音才能达到最高点,解决了声音不够高、破音、声音苍白没有色彩或者声音突然卡住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这首歌曲里,共鸣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如果能够充分的用上共鸣这一歌唱技巧,会使这首歌增添了不少色彩,并将这首歌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述所论述的获得歌唱共鸣的方法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尤其对于女高音解决声音单薄,没有色彩,不结实,高低中声区不够连贯等问题能够以理解尝试的。对于老师教学生来说,在歌唱共鸣这一问题上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见解和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都是因人而异的,应该因材施教。比方说,有的老师还让学生幻想共鸣是一部梯子,这个梯子是从鼻子的后面下部开始,直接升到额头为止。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想象获得口腔共鸣,发声唱到小字二组的f为止。再由前额唱到脑后,由小字二组的g开始脱离口、鼻、咽腔等直接转入到头腔共鸣。这时感到头部微微的振动,只有这样做声音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感觉声音在空中飘浮一样,婉转动听。我想,这种方法也会使学生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