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沫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国古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使用
——以《杏花天影》为例
周 沫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杏花天影》整首歌曲旋律流畅优美,音域不甚宽广,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将对歌唱者在歌唱气息的控制、咬字吐字技巧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从歌词、旋律、演唱技巧和艺术处理几方面出发,探讨这首歌曲的艺术之美。
古曲;杏花天影;教学;演唱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声乐作品,通过对各种风格作品的大量学习,学生的歌唱技术和艺术修养不断获得提高。学生通常接触的声乐作品大量来自中外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段。
现今高校声乐学习者较熟悉的古曲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等,此外还有以古诗为词,今人谱曲的颇具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如《春晓》、《枫桥夜泊》、《长相知》等。相比之下,这些今人谱曲的艺术歌曲显然比古曲更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或因为对诗作的熟悉,或因为曲调的上口,这些作品在声乐学习者的曲目库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在古曲中,《阳关三叠》的传唱度则相对较最高,并被改编成合唱曲目,在各类合唱演出中常见此作;另外诗作者王维的这首七言绝句是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学生必背的名作之一,歌唱者对于诗作的理解都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基础,而其他古曲则没有如此高的接受度了。
以《杏花天影》为例,这首作品是宋代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一首自度曲。这首作品收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带有曲谱的古代歌集,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这本书中收录有姜夔所著的《杏花天影》、《鬲奚梅令》、《疏影》、《暗香》、《扬州慢》、《凄凉犯》、《徽招》、《角招》、《惜红衣》、《淡黄柳》、《秋宵吟》、《长亭怨慢》、《石湖仙》等十四首自度曲。
姜夔在自度曲前均著有小序,以交代诗作的时间、地点及表达的情感。《杏花天影》小序云:“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曰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丙午年(1186年)冬天,乘船从沔口(今汉口)出发,丁末年(1187年)正月路过金陵(今南京),北望合肥,风和日丽,江面上漂浮着小舟。小序描述了姜夔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场景。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杏花天影》
全词不到60字,却处处透露出作者的落寞与惆怅。“绿丝”、“桃叶”、“春风”、“潮水”、“芳草”、“日暮”这些词语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眼前抑或是幻想中的场景;“愁”、“苦”营造出落寞悲凉的气氛,将作者内心所感直接抒发,表达出作者与其身在合肥的恋人之间难以忘怀的思恋。在演唱这样的古曲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歌词的文本做充分的准备和分析,充分理解作者即诗词的创作背景,进入到作者悲凉、寂寥的情感氛围中。古代诗词不同于白话文,文本本身就与当代的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着理解上的代沟,除了在课下学生要做歌词背景的学习理解工作之外,在歌唱前,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为作者,进入作者作词时的情景中,念出歌词,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思想和情绪上让学生进入到“冷”、“清”、“愁”的氛围中,定好了情感基调,再来演唱歌曲。
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在歌曲演唱上亦是如此。这首歌曲大多一字对一音,没有复杂的旋律,节奏简单,却对歌唱者的咬字和气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字一音,如同朗诵一般,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全在气息上,这样一字一音的歌曲旋律与朗诵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在演唱前大声的朗诵此诗,做到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完美流畅,在朗诵中感受气息的支撑与流动,在充分掌握气息这一环节后,再带入旋律歌唱。古人吟诗寄情,但由于与现代汉语存在的理解差异,学生并不能直观从诗词中完全的理解其中的内涵,在做完前期的歌曲背景的功课后,学生把握了诗词的情感,但仅限于理解层面,在表达层面仍是缺失的,所以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朗诵歌词,先学会将情感注入诗词中,再用朗诵诗词直接表达情感。这是一个从情感输入到情感输出的过程,在完成这一过程后,朗诵歌词已不会是借词表情而是直抒胸臆,这对于学生的演唱和情感表达有极大的帮助。
在完成歌词的朗诵环节后,加入旋律演唱,此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咬字”了,中文汉字由于声母的复杂,在演唱时不易把握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容易出现“断”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气息的良好支撑,还应注意咬字的腔体尽可能保持统一,换字时尽可能减少口腔的动作。做到唱中有吟,吟中带唱。
歌曲第一句“绿丝低拂鸳鸯浦”,“绿丝”两字从小字一组的d到b,跨越七度,紧接着的“低拂”二字同样是跨越七度,从小字一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f。这四个字共跨越十度,在演唱是对歌唱者的要求特别高。在“丝”、“拂”这两个七度音程中相对较高的那个音,演唱时要注意控制音量,特别是小字二组f音上的“拂”字,这个字的音高位置较高,并且元音发在u母音上,这对于歌唱者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在这个包含四个音符的十度的跨越中,歌词与音符一一对应,一字一音,在平稳的跨越中则要追求声音的连贯,这是对歌唱者更高的挑战,在演唱此句时,气息的平稳支持是首要关键点,其次注重元音通道的一致性,在平稳气息和歌唱通道中将两个七度的音程大跳完美推进。
歌曲第二句“想桃叶当时唤渡”,这句演唱中,我们要注意的是最后一个字“渡”的演唱。在这个字的处理上,我们可以在音前加上下方小二度的颤音,模拟出古琴的琴弦波动感,为歌曲增添古意。同样可以如此处理的还有第二段歌词中的“算潮水知人最苦”的“苦”字,“苦”字是整首歌词中最为明显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它是最能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而在这里作者却用“潮水”拟人知人的苦楚,更加凸显出作者内心苦楚无人知的落寞感。在演唱此字时加上下方小二度的装饰音,并用音量的强弱变化加以衬托,便更能渲染歌曲的整体清苦之感。
“又将愁眼与春风”此句的音程旋律与前两句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前三个字先为二度向下级进,后三字做向下二度级进,并且钢琴伴奏织体与前两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钢琴的右手旋律充满了四十六分音符,旋律变得流动起来。在演唱此句的时候跟随着钢琴伴奏织体的变化将气息推动一气呵成唱完此句,向上级进时气息积极推送,并作出渐强的声音变化,后三字向下级进演唱时声音作减弱处理。待弱声结束后,钢琴再积极的将音量推强,用较强的音量唱出后面的“待去”二字。这二字作者采用了六度的音程大跳,与歌曲第一句中的七度大跳产生呼应,并在“去”字上做长音的延续并减弱结束。
与第一段句首的七度向上大跳至最高音f不同,第二段句首采用了从歌曲最高音小字二组的f向下三度再四度的跳进,“金陵路”好似一声叹息表达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在小字二组的f音上用i母音演唱长音,容易出现声音尖锐的情况,而在此句中,“金陵路”三字要用极弱的音量慢慢引入,将金陵莺歌燕舞的景象慢慢从作者的回忆中抽丝剥茧般抽出,演唱时对气息的控制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二段后两句的旋律与第一段完全相同,在歌曲演唱的处理上也可照仿第一段,歌曲最后一句“向甚处”,此句是一个问句,所以作者在旋律的走法上也采用的向上四度的音程跳进,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未来的思考,在最后一字的咬字上要注意u母音不可咬的过于死板,最后一字长大六拍之久,在演唱前,应先做减慢处理,预留充足的时间准备好气息,然后慢慢的将“处”字吐出,并做减弱的处理。
《杏花天影》整首歌曲旋律流畅优美,音域不甚宽广,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我相信将对歌唱者在歌唱气息的控制、咬字吐字技巧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之外,歌词的美与旋律的美相互辉映,我相信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同样将是对歌唱者心灵的一次审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