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蔚
(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当代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中国合唱高峰论坛有感
郝 蔚
(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当代合唱艺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对合唱艺术提出了新的标准和审美要求,文章以当代合唱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对当代合唱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合唱;专业化;发展
合唱,起源于西方,在中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合唱艺术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学堂乐歌,纵观这一百多年合唱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各大合唱团的交流演出也层出不穷,虽然近几年我国合唱艺术急速发展,但仍然相对落后,笔者认为关于合唱艺术的发展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笔者在几年前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国合唱艺术高峰论坛》,颇有感触,现将对现代合唱艺术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整理如下:
在本次研讨会上的作曲家,对民族性元素的选择出现了三类情况:一类将民族音乐素材原封不动,直接运用于作品中,如作曲家徐坚强创作的女生合唱《对鸟》,其旋律元素引用浙江地区的乐清山歌,以及作曲家温德青的合唱作品《虫虫飞》的方言念白,都是以不破坏民族的原汁性为目标进行的创作;另一类是以现有的旋律为素材原型,对民族的基本元素进行裂变、发展,如作曲家刘晓耕的《水母鸡》原曲为文山地区的壮族民间童谣,作曲家以壮族语言的发音体系作为该作品裂变、发展的重要依据;还有一类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对民族元素的加以提炼,听众很难在乐句中听出具体的民族旋律元素,如作曲家甘霖的《雪域向往》,虽很难听出具体那句运用了西藏风格元素,但作品却在整体上明显体现出浓郁的藏族风格。除对民族旋律元素的运用作曲家采用了不同手段之外,语言、节奏作为民族元素的一大特点,在本次研讨会上再次引起众多作曲家的广泛关注。
在本次会议上作曲家刘晓耕讲的两个经历让人深思,一是美国一位指挥家排练作曲家的合唱作品《水母鸡》,出于艺术上的严谨,美国指挥除电话请教作曲家有关作品的问题外,还不辞辛苦,从大洋彼岸赶到云南,到作曲家的采风地去现场感受作品的民族之源。同样是这首《水母鸡》,由于指挥在理解上及案头工作上的不严谨性,作曲家在广州观看到的《水母鸡》演出,竟然出现了各种“小母鸡”的表演,这就是没有对“水母鸡”这一名字进行细究,光从字面出发理解,才会误把壮族语中“水母鸡”所指的水生动物,当成陆地生活中的“水母鸡”,因而闹出了笑话。中外指挥对于与作曲家的交流学习态度对比反差,令人深思。
所有优秀合唱作品的演出,艺术的表现高低,都需要合唱团员的基本读谱能力。本次研讨会上示范演唱的合唱团体,如“天津北洋合唱团”、“华中师大天空女子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合唱团”,应该说不论在合唱水平,还是读谱能力上,都代表了目前中国合唱团体的一定的高度,但其中还是不乏有“十年磨一曲”的身影。随着中国合唱作曲家的技术水平日益与国际水平的接轨,拥有视谱快,原文演唱的合唱团体就更显可贵,可以说读谱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是制约我国合唱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想象,如果本次高峰论坛的作品换成其他一般合唱队伍演唱,时间少至几个月,能否唱出来,也要画个大大问号。这样一比较,我们合唱艺术读谱教育发展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本次高峰论坛,除个别作品在人声音区上缺乏合理安排之外,有些作曲家都在补“人声”课,如任宝平教授关于《混声合唱及作品处理》的讲座上就看见作曲家刘晓耕认真听讲的身影。中国合唱作曲家与西方合唱作曲家最大区别在于,西方合唱作曲家基本上都来自于合唱团,中国合唱作曲家则极少,由此导致这些作曲家缺乏对人声乐器的了解,作品创作时多用乐队写作思维,使作品的可唱性减弱,这些因素都导致合唱作品难出佳作。中国一些优秀的合唱作曲家恰好是看到这一问题,经常在创作时观摩合唱排练,与指挥、合唱团有着良好合作,在人声的实践中修改作品,致使成功之作层出不穷,如作曲家张以达、刘晓耕、恩克巴亚尔、曹光平等。这些成功者们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这些正在尝试合唱创作者的学习楷模。相对作曲家而言,我个人觉得指挥家加强相关作曲理论学习的更迫切,指挥家不一定要创作多少首合唱作品,但一定要能诠释作曲家的作品,指挥的任务就是“诠释”,随着作曲家的技术日益现代化,指挥者不能光会排练队伍读谱,更要学习除传统之外的,全音音阶和弦、平行和弦、和弦附加音等现代作曲技法,尽可能用理论作为实践的支撑。从本次作品演唱上,笔者感觉在有些作品上,指挥只是要求合唱团,唱出了音高和谱面上所要求的音乐术语,但对于作曲中的作曲手法,曲式结构等作曲技术语言却没有考虑。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很多合唱指挥的培训,但多侧重与指挥技法,合唱的理论,对于从合唱作曲角度,培养指挥者认识、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合唱作品的培训讲座还是较少见。笔者希望这种现象能有所改善。
中国的合唱队伍呈“金字塔”型,优秀的队伍屈指可数,如何从一个合唱大国,走向合唱强国,是每一位从事合唱职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面除作曲家及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外,指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每年由中国合唱协会组织的合唱指挥培训班,为中国合唱艺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本次会议中,有些业余指挥提出示范队伍演唱的作品对于业余团体只能是“望曲兴叹”。究其原因有合唱团体的整体音乐素养问题,也有指挥者本人的水平层次问题,目前我国合唱指挥的整体素质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距离专业的要求还是相距甚远,中国的民乐、交响乐、群众合唱发展迅速,只有合唱创作、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仍然相对滞后,所以,要提高群众合唱的艺术水平,必须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指挥的培养力度。
在合唱事业急速发展的今天,合唱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对作曲家、合唱指挥、以及合唱队员等相关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笔者对于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对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也希望我们国家能早日将合唱大国发展成为合唱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