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按需出版在大数据时代的实现策略

2016-02-04 07:54:22文/贾
传媒 2016年19期
关键词:出版商出版业数据挖掘

文/贾 音

刍议按需出版在大数据时代的实现策略

文/贾 音

按需出版这一提法已经有多年历史,但由于支撑其实施的客观条件尚未形成,因此,一直没能在我国出版界真正铺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数据分析与出版得以有效结合,按需出版活动也有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对于读者需求的把握更为清晰、明确。在此背景下,按需出版的实现途径也逐渐具备了可行性与操作性。

按需出版大数据时代个性化

按需出版与普通的图书出版活动不同,是一种以满足作者或部分读者需求而进行的定制化出版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按需出版的实现条件是复杂的、多元化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按需出版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也在理论上为探讨其实现策略提供了依据。

一、大数据与按需出版

1.大数据给出版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大数据技术能对个体的行为痕迹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使得各项营销活动的展开变得更为便捷。对出版业而言,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以往,出版商对读者的了解不够深入,确定是否刊印某种图书主要是依据作者的知名程度、作品获奖情况,以及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来核定的,且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对图书进行宣传,投入成本较大,风险也大。而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的大量采集和分析,能够准确把握图书的核心消费人群、某一时间段热销图书的种类、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等,这能有效控制出版活动的风险,使得出版活动能“有的放矢”。

2.大数据为按需出版奠定了基础。传统意义上的按需出版是指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出版方沟通,将自己的书稿进行印刷出版,满足自己和一部分确定读者的需求。比如,一位老人历经数十年编纂的家谱,时至暮年想要进行印刷、散发,联系出版社进行印刷出版,这就是按需出版的最初意义。然而在当下,任何读者的意愿都是不可以忽视的,一些受众群体小的国外书籍,出版社无法进行大批量的印刷、出版,但这些图书的需求又是刚性的,这一矛盾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解决。模式如下:出版商可以通过国内外图书售卖网站的数据统计,甄选部分小众需求的客户,发现其购买图书的规律;或者通过在图书售卖网站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攫取小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出版。更有甚者,通过读者“众筹”的模式进行出版。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给予了按需出版生长的沃土,未来按需出版的繁荣可以期待。

二、按需出版在大数据时代的实现策略

1.获得有效的读者数据。大数据重在数据挖掘,然而没有数据又如何挖掘?多年来,按需出版之所以没有开展起来,是因为出版商并未有效地掌握作者和读者的诉求,对卖出图书的去向、流向没有留存,导致手上数据的极端缺乏。在信息时代,获得有效的读者数据显得极为重要,也并不困难。首先,从出版商现有的资料中整理。出版社开办数年,手中一定掌握一些销售资料、读者资料等,整理并存档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客户资料、客户反馈、销售服务资料、销售跟踪资料、产品价格信息、产品质量评价等资料长期尘封,没有系统梳理或使用,这些也都可以进行有效地挖掘,成为出版商手中最为基础的数据资料,并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对多年来市场的变化进行观测。

其次,进行有效地数据积累。目前,出版商的各项活动都已实现数字化动作,无论是在订货、出货、物流等方面,都有详尽的信息记录,这部分内容是数据积累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在出版商内部订购系统、电商系统及合作电商系统中,也存在着大量游走的数据信息,直接关系到读者的购买喜好、阅读喜好,这些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数据挖掘意义。同时,出版商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来与读者沟通互动,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成为动态数据积累的方式。

此外,目前大数据业务已经成为诸多行业中的一类,出版商完全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相对于出版商自身来说,数据采集商通常更为专业,数据挖掘能力也相对较高,可以通过合作满足出版商在数据方面的诸多需求。

2.各种数据的有效挖掘。“大数据”具有以下三大主要特征(3V):数据量大(Volume),PB级甚至ZB级;数据类型多(Variety),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数据类型层出不穷;速度快(Velocity),采集、处理数据的效率高。从其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的利用并非易事。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是潜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对于按需出版来说,数据挖掘是针对当代网络阅读人群对于图书的需求而展开的。

一方面,出版商需要挖掘群体的“共同兴趣”。共同兴趣是广大读者群体共同关注内容的集合,简单来说,挖掘出“共同兴趣”后再实施对应的出版活动,能够极大地规避出版商的风险,为出版社的运营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数据挖掘最为重要的是挖掘小众读者的小众需求。未来的传媒业、出版业都是“分众”的,这种“分众”指的是不同的群体的不同兴趣,而这些群体可能体量很小,或只有几百人、几千人,然而这些人的阅读需求也需要被满足。数据挖掘活动中,要善于挖掘这种的有着独特需求的读者群体,在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特定的图书生产,有效满足其对于内容的需求。虽然这种小众印刷的出货量少,但聚沙成塔,越来越多的小众需求得到满足,意味着出版商也有极大的出货量和可观的利润。

3.数据挖掘下的有效营销。数据挖掘使得按需出版的营销活动更加便捷、低成本。在微信朋友圈,已经出现了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定制的广告,“广点通”这种广告发布模式是遵循个人兴趣进行展示的,百度、阿里等网络广告的投放模式也都是如此,因而,未来的图书营销,一定也是“按需”的。某一个人对于某一些内容感兴趣,那么推广给他的广告与促销,就是相关的图书产品,不会有太大偏差。如果出版商需要对于一本图书进行客户调查,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筛选出目标消费者,直接发送问卷调查即可,大大降低了成本,避免了“拉网捕鱼,却无鱼上钩”的尴尬局面。未来的按需出版与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在图书尚未出版之前,就确定发行数量,出版后直接推向目标消费群体,形成按需传播的完美闭环,使得各项推广活动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供需双方的各种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三、结语

数据的应用,在各行各业都是必备的重要技能,在大数据浪潮刚刚席卷中国的当下,用好大数据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按需出版应在新一轮的大数据大潮之下获得有效的助力,在未来的出版中大有可为。对于读者和出版业者来说,按需出版是能使双方获益的出版模式,也能有效地保护资源,提升出版行业的环保指数。按需出版是否是出版业的未来?这一点目前尚未可知,然而能够肯定的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有效支撑之下,按需出版的真正实现是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1]周煜.大数据时代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出版,2014(07).

[2]向安玲,沈阳.基于大数据的出版流程变革[J].出版广角,2014(14).

[3]张辉军.游走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从北美电影票房看好莱坞商业操作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6).

[4]张宁.谷歌数字图书馆商业模式解析——生态圈、渠道、版权、终端革命[J].出版广角,2014(09).

猜你喜欢
出版商出版业数据挖掘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8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电力与能源(2017年6期)2017-05-14 06:19:37
欧盟对谷歌新闻征税毫无意义
世界知识(2016年22期)2016-12-03 08:01:08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2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4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七成软件出版商转向云服务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
南宋出版业考述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