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新闻实践的新贡献——评《在中国办社区报》

2016-11-21 03:16文/李
传媒 2016年19期
关键词:办报珠江时报

文/李 韧 徐 金

中国社区新闻实践的新贡献——评《在中国办社区报》

文/李 韧徐 金

“社区报”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只有短短10余年时间,在“试错—沉寂—再出发”的发展过程中,它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报业发展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业态,也一度被认为是都市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社区报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始终面临三个难题:一是社区报如何解决合法身份;二是社区报到底能否盈利(这往往是主办者考虑的关键因素);三是在新媒体时代社区报是否还有作为印刷读物存在的必要。李国臣及其团队创办的系列社区报应当说较好地回答了其中的两个问题:“以零现金投入,成长为一个45万份总发行量占领130万客户终端每年产生1500万元GDP规模的社区报集群。”

李国臣是《珠江时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在新闻媒体行业里打拼已近30年。2009年,时任《珠江时报》副总编辑的他提出不用报社投入一分钱,也绝不给报社带来亏损的建议,要创办社区报。在争议中起步,在争议中成长,在争议中探索,李国臣主导下的系列社区报经过7年的探索,创办了10份社区报,进入45万户居民家庭,探索独创的全新商业模式,其成果凝结成了《在中国办社区报:<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媒体型服务业”的探索》一书,该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于今年9月份出版。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社区报不能再做新闻纸了,必须淡化或弱化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功能,而要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发挥沟通、导航、链接、帮办和服务的功能。办社区报,就是做媒体型服务业。无论是在书名里还是正文的字里行间,作者都卯足了劲想要说明,在中国办社区报是不能照搬美国的方法和经验的。

该书共分八章,内容丰富,材料鲜活,既有社区报在中美发展的整体情况,也有《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实操手法,还有每份社区报的个案分析和社区记者的心得体悟。该书对于《珠江时报》创办系列社区报的原因、办报路径、办报理念和实践价值进行了重点阐释,分章逐一详细探讨。笔者认为,对当今的传媒业而言,该书做出了四点新贡献。

第一,鲜明地提出了办社区报是新媒体时代保卫舆论阵地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在网络新媒体对舆论阵地强劲争夺的当下,传统媒体有责任稳固和保卫好自己的舆论阵地,媒体要转型,但阵地不能转手。地方政府在从“行政型管理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需要社区报这样的传统媒体作为权威、畅通的沟通平台和渠道,与其所服务的群众保持交流和互动。系列社区报中的《张槎社区报》所在街道党工委书记就建议社区报开设一个《领导班子有话说》的专栏,每期都有一个党委领导写专栏文章,向社区居民讲解街道的发展思路,为居民创新服务的想法,征求大家对工作的意见,成为了社区报的一个亮点。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职责,社区报就一定能够稳固阵地,在服务政府和服务居民这两个功能中,确立起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中“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在基层的积极实践。同时,社区报作为民意的放大器、倾听者、情绪的减压阀,如果做到位,可以使社会矛盾出现的关口前移,让和谐理念落到实处。

第二,凝练出“无服务,就无社区报”的办报理念。作者和他的社区报采编团队在7年的实践中认识到社区报的根本使命不是新闻宣传,而是沟通服务,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沟通和服务功能。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现代化城市社区改造的今天,社区报要引导新的生活方式,构建新的城市秩序,给市民生活提供及时有用的帮助,引导形成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做居民的好朋友、好帮手,社会沟通的好平台、好通道,就成为社区报的功能定位,沟通服务则是其存在的核心价值。也只有将这样的办报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社区报依靠社区的力量健康成长,社区居民则凭借社区报这个公共平台形成稳固的凝聚力,社区报才能与社区居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利益共同体。

书名:在中国办社区报作者:李国臣 戴满香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9月定价:45.00元

第三,创造性地探索了从“服务型媒体”向“媒体型服务业”转型的路径,为困境中的中国传媒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更准确地说,社区报未来要走向何方?作者认为以传统媒体独特的优势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搭建起一个强大的服务平台和通道,社区报将最终转型为“媒体型服务业”。这个新创造的概念和转型实践,应当说是本书最具有理论创新可能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地方。《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从两个项目着手,整合社会资源,对接政府和社区居民的需求。一是“市民议事厅”项目,自2012年10月在佛山南海区罗村罗湖社区设立全市首个入驻村居的议事厅的三年多来,系列社区报先后在南海区各街镇启动议事厅项目,组织话题讨论100多期,打造了政府与社区报共同推动基层自治、有效补充直接联系群众机制探索的样本;二是成立了一个与政府行政服务中心配套的市民服务中心,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服务机制,通过整合行政和市场双方的边界资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社区报跨界成为服务业的一部分。这种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起来的媒体型服务业,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而是一种具备公益化组织特征的新型的媒体形态,它既是党报权威传播下的价值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群众中的引领路径。

第四,从社区报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盲从美国社区报办报模式,而是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中国样本。

作者提到办报过程中与美国社区新闻权威专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JockLauterer教授的交流和争论。他坦言,虽然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社区报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但倘若照搬其模式和理念,那肯定行之不远。《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将自己定位为承担现实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导盲犬,在信息过剩的今天,引导茫然失措的人在生活中辨识真伪。

一报一社区,没有哪两个社区一模一样,也没有哪个社区报的模式优于任何一个其它模式,必须不加斟酌地全面复制。作者及其采编团队的探索,无疑为中外社区新闻学界和业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新样本,也为报纸出版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配合、携手开发这一报业蓝海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办报珠江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珠江新城夜璀璨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漫”游珠江
老飞人
珠江:大河入海的前奏
《京华时报》2017年1月1日起休刊
潮流时报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