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6-02-04 07:12赵思杭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常态文化产业发展

赵思杭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赵思杭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人民政府,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形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创新型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文化发展潜力尚待挖掘,文化实力有待增强。本文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文化的发展方式进行研究,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实力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新常态客观上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文化需求、文化输出、文化竞争等都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后性。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索文化发展的路径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新常态下文化发展特点

(一)文化消费潜力增大

新常态下,人民群众在满足了经济需求后,其文化需求也开始增强,且文化消费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2013年我国文化消费拥有4.7亿的潜在规模,但实际消费却只有1.024亿,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仅为6.6%。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同的GDP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仅为发达国家的1/3。新常态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但文化产品上缺乏有效的供给。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偏好,文化消费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显著。

(二)创新型文化产业受青睐

新常态下,创新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愈发突出,传统实体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逐渐落伍。以往文化产业的投资多倾向于文化产业园区投资和实体文化产业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模式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新常态下,投资者更倾向于创意文化、新兴文化、定制文化的投资,并且有明显的成效。

(三)文化输入与文化引进同时扩张

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达到274.1亿美元,文化产业贸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局面。文化产业投资在不断扩大,具体可以从文化输出投资和文化引进投资两方面来分析。我国境内的一些外商文化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营业额却是国内文化企业的十几倍。新常态下境内外资文化产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在扩张,我国文化输出总额在不断扩大。

(四)文化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竞争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界限更加模糊,各产业之间呈现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了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传统文化竞争中以量取胜的模式逐渐被以质取胜取代,消费者更加关注文化消费的质量,而不单是通过提高文化消费数量来充实自己,各领域的文化产业为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新常态下文化发展的问题

(一)文化实力有待增强

文化发展应当适应经济的发展,但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依然很小。相比于其他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有待提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服务业,是国家经济转型的最终取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然不高,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总量每年仅增加0.2%。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例为5.49%,而我国仅为1.3%。这些都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实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

文化创意水平较低,缺乏有创意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秀的文化发展内容不足。以动漫为例,我国与日本在动漫产业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创意水平的差距。同时,文化生产未达到产业化经营水平,一些特色文化产品未能被大家熟知,消费量较小,以至于一些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小作坊经营模式,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率都难以提高,并且经营理念与时代脱节,许多文化产品有发展潜力,但厂家只把自己当作生产商,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此外,文化政策支持较少。文化产品与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相比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地方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较少,而文化产业对创意的要求较高,如果缺乏创意就难以得到长期融资。

(三)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是集约化程度不高。通过科学管理、创意搜集和加强资源配置来进行集约化经营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能给企业带来高回报率。我国目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较少,政府干预过多,行政区划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临近地区的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二是产业不集中。当前地方文化企业大多缺乏实力雄厚的航母企业,相反,中小企业占据很大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各企业不能集中到企业,缺乏专业化的标准就不能形成竞争力;三是产业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一些冷门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在经营方式上也难免受到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化水平难以提高。

三、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是热点问题之一。对文化产业而言,提高大型企业的实力,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大型企业的发展,才能打造文化航母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存在一部分规模较大而实力不强的企业,需要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才能发展壮大。大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显著的优势,各地方应当重点培育一定数量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地方文化实力。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提高中小企业的活力是规范市场竞争的合理举措。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处于劣势,但在从业人员数量上有显著的优势,往往能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创意。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支持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

(二)推进产业集聚与融合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是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集聚发展、公用基础设施能大大降低各企业的生产成本。建设文化产业园将中小企业整合到一起,可以促进各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创意交流,形成地方特色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服务业,产业的附加产品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扩展文化产业的市场领域,让更多的人感知到文化的价值。

文化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文化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均能提高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更应当与其他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实行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经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的。我国目前缺乏一批实力雄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居于劣势。文化企业应当肩负起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通过内部发展、企业重组、科学管理、政策支持等方式提高自身实力和产品质量。国家应更加鼓励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促进中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借鉴。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并不是文化赠送,而是文化销售。企业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外来文化的竞争。国家为促进文化走出去,应当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文化贸易的方式,提供政策保障。

(四)转变文化产业驱动机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生产要素密集型向创意型转变,随着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仅仅通过资本、人工、土地等因素增加文化产品的数量已不能满足人民需求。文化产业领域,创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创意是文化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二是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刺激国内文化消费是缓解文化进出口压力的互补性措施,通过提升人民素养、转变人们储蓄、投资和消费习惯,是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应当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只看重文化产品的质量,更应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通过鼓励创新、产业集聚、政策支持、贸易交流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文化转型、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1]薛敏.新常态下铁岭文化产业发展路径[J].辽宁经济,2015(6):732-733.

[2]郑自立.“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确立“五种思维”[J].北方经济,2015(7):230-232.

[3]纪芬叶,高宏存.文化产业适应新常态发展若干建议[J].开放导报,2015(4):570-57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128-02

猜你喜欢
新常态文化产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