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与老年女性主体性建构*

2016-02-04 07:12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建构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



后现代女性主义与老年女性主体性建构*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

摘要:后现代女性主义通过反思传统社会性别限制,转变两性话语对立的状态,建构农村女性主体性地位,使其在养老等社会问题上寻求社会支持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由“治疗性”向“预防性”服务过渡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支持;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主体性;建构;话语权力

现有老年女性养老支持系统的研究本质,在于对老年女性问题进行现状干预和补救式保障,属于“治疗性”的服务研究。本文针对农村老龄女性“老龄”、“女性”两大弱势特质,通过反思传统社会性别限制,立足转变两性话语对立的状态,改变女性“主体性”地位缺失的局面,使其成为“去女性化”的老年群体,改变其“弱势中的弱势”状态。同时,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立足女性主体性建构,即通过解构男性话语①霸权,并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重构女性话语的平等地位。从而转变传统性别观念,其本质理念是“预防问题,推广经验”,属于“预防性”的服务研究。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女性“主体性”思想

后现代女性主义借用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其焦点在于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批判,主张女性话语权力和主体性的构建,进而获得女性的平等地位。

(一)建构女性话语范式

“权力”是一种被某种机制和群众所占有的资源,在男性话语主导的男权社会中,“两性平等”的实质或者女性在社会中作用的发挥其实是由男性标准制定的,即女性平等地位的体现首先要接受和服从男权中心文化,进入男权领域,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致力于构建女性自己的话语世界,并为女性权力的构建提供一种精神指导和理论范式。

(二)强调女性话语支配权力

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②”。在男性话语优先的社会中,女性不仅要服从和遵从这些规范,甚至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即使假设取消男权的压制,这些女性也不能改变,因为她们已经失去了“话语的支配能力”。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主义者不断强调女性话语支配权力的重要性,并试图唤醒女性对于“话语发声”的自觉。

(三)唤醒女性主体意识

改变几千年来女性的从属和客体地位,唤醒女性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建立其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一直是后现代女权主义追求的主要目标。其对女性主体性的理解,则是要把女性看作与男性一样的主体,而非客体、附属或“他者③”。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主体的感情和信仰,鼓励她们去找寻并建构自己的主体话语,改变她们的命运。而只有当广大女性的主体性能够觉醒并得以完全发挥的时候,她们才能真正改变、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二、调查地:老年女性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性别束缚下的“话语权”边缘化

调查显示,现有陕西农村老年妇女样本的支持系统中,无论是经济上的帮助,日常生活的照料,还是精神慰藉的获得,家庭成员的支持都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具有单一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使得农村老年女性养老工作面临更多风险。而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和权力结构,作为一种惯性文化制约着农村女性的个体觉醒,使农村女性受限于“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分工的束缚,成为男性主体的附属品,一直处于话语的边缘地带。

(二)地域及文化递延下的“自我意识”缺失化

本次选取XX村为调查地点,其经济发展水平在X市属偏低,该村地广人稀,居户分散,且自然资源匮乏,造成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封闭的生活环境,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一方面阻碍了农村老年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文化的传承具有代际递延性。该村老年女性普遍具有以下特征:文化程度偏低,人力资本低下,交际范围狭窄,缺乏自身发展的意识等。这些特征使人们对女性能力不信任,进一步限制了其支持网络的建设。同时,由于文化的代际特征,使得这些老年女性所承担的工作递延到其他女性亲属身上。

三、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体性”缺失的批判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主体缺失是一种“权力压制模式”造就的结果:“男性模拟女性的身份界定了所谓的‘女性经验’,并根据需要适时修改女性话语;而女性的话语缺失状态又催化了女性的服从,使其被动迎合并最终被模塑为‘他者’——男性的对立面或附属”。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是“无主体性”或者“伪主体性”的,她们自己不再是具有自身经验的主体,而只能被限制在完全从属于男性权威的边缘地位,沦为服从于主流社会利益规制的对象。因此,改变女性这种现状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想追求,也是其妇女彻底解放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农村女性平等与独立一方面受制于民间宗法文化对她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她们也缺乏城市女性所拥有的现代性精神和清晰的现代理念。因此,农村女性主体性的建构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也变得更加紧迫。

四、农村女性主体性建构途径的理论解析

根据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陈述,笔者认为建构女性主体性的关键

还在于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觉醒,这是女性发挥主体性的前提。因此,本文建构主体性的途径也以此为基本立足点。

(一)为女性主体性建构培养良好的社会环境背景

使后现代女性主义“在这个世界里,女性要自由发声,男人以男人的名义讲话;同样,女人可以以女人的名义讲话”的理念得以实现。为转变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注重两性平等观念的教育,鼓励发掘女孩的自主性。逐步解构父权社会中的男性话语霸权,承认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女性建构独立的话语世界。

(二)推动女性社会性别主流化趋势

首先,改变传统社会中形塑女性角色,迎合男性话语的现状。尤其是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再用性别来评价用工条件。在向着多样化、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价值也呈现多元化、畸变化的特征。而且在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信息化、消费化、全球化趋势使得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已不再局限于人的体力和劳力,而是知识和能力。因此,根据两性自由选择,男性可以进入传统的女性工作范围,女性也可以自由进入男性的世界。即不论男女,都在不受传统角色分工和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能力。

其次,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强调女性的主体性。“赋权于女性”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关键,主张倾听女性的声音,注重提高女性的权力和能力。而不仅仅将其看作是次级人等,鼓励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鼓励她们为社会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努力,认可她们的成就。这些都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女性社会性别主流化趋势。

(三)建构女性主体意识,注重提高其权力意识、独立意识和发展意识

首先,建构女性主体意识,至关重要的是提高女性的文化教育水平。知识改变命运同样适用于农村女性,只有让她们拥有知识,才能拓宽她们的眼界,增加她们对权力、自我价值、自我成就的渴求,同样增进她们对不平等现状的认识,以及激发她们改变这种现状的动力。人往往因无知而满足,只有改变她们这种“愚昧无知”的状态,才能建构其自主意识。

其次,要使中国农村女性的地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需要女性利益代言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因为当前许多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主体性缺失的现状,更谈不上去为之努力。这就需要女性利益代言人去宣传和建议,一方面提高女性群体的性别意识,另一方面两性平等提出制度建议。致力于培养和开发农村女性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意识和自觉性,让她们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社会性别的主流,而不单单是男性的附属品。

再次,在社会上树立女性模范形象,将她们的成功经验及她们的积极思想作为榜样加以宣传。证明女性是可以成功的,她们是可以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就和话语的。同时,为其改变现状的努力提供技术、知识、资金的便利。当然,并不是要为女性大开方便之门,而是在女性仍相对处于弱势的现时面前,对其努力给予一定的奖励,而绝非打击压制。

(四)直面传统女性的双重角色困境

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过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即为女性在两性问题中不仅承担受害者的角色,她们也是促进这种不平等状况的能动者。农村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作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女性来发挥的。妇女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往往将自己内化了的规范传递给子女,强化了子女心中的社会性别观念。因此,在构建女性主体性时,必须要强化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监督,力图根除这种深深根置于中国传统社会和家庭中性别差异的根源。

[注释]

①所谓话语,在本文是指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揭示话语、知识和权力之间相互建构的互动关系.

②谢景芝.后现代女性主义与福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③波伏娃.《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4.

[参考文献]

[1]谢景芝.后现代女性主义与福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4.

[3]杜金艳.双声话语中农村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兼论女性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D].山东大学,2007.

[4]狄凌芳.国家话语下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对不同时代背景下X高校女教师的个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0.

[5]张广利.重构女性主体性:一种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王瑞珍.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X村为个案[D].西北大学,2009.

[7]张建.西方女性主义哲学文化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研究[D],安徽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27-02

作者简介:赵丽红*赵丽红(1985-),女,河北邢台人,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研计划专项项目,项目名称:陕西城乡一体化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14JK2148)。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